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视频]走进科学:大地湾之谜(一)

 

CCTV.com  2007年11月30日 21:50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五千年前的“宫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大地湾惊现史前人类居住了30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

  主持人:8000年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太遥远了! 8000年前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按历史学的界定这一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据史料记载,在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时间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新石器时代,它与旧石器时代的不同之处是出现了陶器、农业,居民部落、氏族制度等,特别是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砸制或找到什么样就用什么工具了,而是根据用途来磨制。我们知道,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那是有文字记载的,千真万确的。而8000年前至5000年前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前夜,是史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从历史书中的传说与神话来考订那一洪荒时代,让人觉得有些扑朔迷离。而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地下的古迹和古物揭露出来,通过实物来了解这一时期状况。那么,大地湾这个遗址的发现是否能为那些传说与神话般的历史提供一些有力的佐证?为此《走近科学》的记者前往大地湾一探究竟。

  2007年,记者在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从甘肃省兰州市驱车300多公里前往大地湾遗址。一想到很快就能饱览那么壮观的古人类遗址,马上就能迈入史前人生活的空间,不免让人在兴奋的同时又多了一点神秘的色彩。

  大地湾,当地并没有这个名字,它的由来源于这里一条由东向西流淌的小河——清水河,在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人们为了向河滩要地,对这条河进行了改造,让河水沿着村边拐了一个弯。当年挖掘现场就在这条小河的转弯处,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在找不到路的情况下,有人就会说“沿着河边走,就在转弯处。”这样一个指路的标记事后就成了遗址的名称——大地湾遗址。


  程晓钟,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毕业。他在这里担任所长已经十一年了,据他介绍,大地湾从1978年开始发掘,第一期发掘历经了七年,95年又进行了一次补充性挖掘,以后又陆续又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专题性质挖掘。从目前发掘的1万多平方米情况来看,大地湾遗址从清水河南岸边的平缓地带上一直延伸到山坡上。

  来到了山上,我们一下子呆住了,这里只是一片宁静的山坡,根本就没有遗址群落,是走错了地方了吗?不会的!有这里的工作人员同行不可能走错。那么考古发掘留下的现场究竟在哪里?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我们经过了七年的奋战,这个地方就是挖了将近13000平米,实质上占了很小的部分,这个很小的部分,但是它把文化的内涵基本上揭露了,那么这些东西我们就地保存,铺垫了沙子进行回填。

  由于这些遗存在地下已经沉睡了好几千年,出土后,在没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下经风吹日晒很容易氧化分解,失去原来的风貌。大地湾遗址发掘出的面积虽然只有1万多平方米,但全都保护起来也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掘后很快又把这些遗迹重新埋入地下保护起来。

  2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的环境状况和周边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没有专家的指点,我们不会感觉到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那么,当年的考古工作者们是怎样发现并准确找到这些遗址的呢?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我们调查的过程中,一般的都在一种土层里面去找这个陶片,像这个地方就有这么一块陶片,从这个陶片也可以判断到,当时这个范围内,肯定有人类活动,除了发现这样的陶片以外,我们也是从这个灰层上来分析。

  在人类长期活动的地方,地表上都会留下一些痕迹,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或者被尘土覆盖多深,这种土的密度、所含物质以及颜色都与地面下没有经过风吹日晒的土有不同之处,许多遗址的发掘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灰层来判断的。

  甘肃省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这就是我们新发现的一座房屋遗址,从暴露在断面上的这个遗迹看,这个房屋遗址面积也很大,暴露在断面上的长度大约在20多米长,从遗迹看这个房子达五层之多。这是第一层,也是最早的一层,这是第二层,这儿是第三层,这是第四层,这是最上面的一层。从这个状况来反应这个房子,是有人在这个房子里面住了很长的时间,最早居住在最下面的这一层,然后可能随着居住的时间长了以后,这个房子地面有所踩踏或者有所破坏,他在原基础上再进行加工,这样依此类推,达到了五次之多,在这个房屋遗址里面居住了很长的时间。

  尽管大地湾经历了7年的发掘,但发掘面积不到遗址总面积的百分之一,绝大部分遗址仍然埋藏在地下。如今,就是这小小的一部分也重新埋入了地下,我们只得从头开始走访了解了。

  主持人:说起大地湾遗址的发现,还得从它所在的小村---邵店村说起。邵店村对于很多人来说恐怕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因为它只是甘肃省秦安县东部一个偏远的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距兰州有300多公里。过去由于这里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很少有人到这里来,这里的人也很少出去,世代都以种粮为生。如果说这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村边有条河是一条从东向西流淌的小河。我们知道,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而由于这里地理环境特殊,它却由东向西流,邵店村就坐落在这条小河的南岸。就是这么一个偏远宁静的小山村,到了70年代末期却突然热闹了起来,那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七十年代末,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隔三差五就来几个类似“货郎”的人,这下可吸引了村里不少人的注意,多年不见的“货郎”又来了。可奇怪的是这些人挑着的货物并不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针头线脑,而是一些沉甸甸的碗盆之类的东西。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人一不吆喝二不叫卖,而且有人拿钱来买也不卖,只是用人家窗前屋后闲置的破陶烂罐来换,这让当地村民兴奋不已,纷纷拿出各式各样的破旧陶罐进行交换。村民张德禄这两年正为自己捡到的一个破陶瓶发愁呢!

  天水市秦安县绍店村村民张德禄:1976年的4月份我们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当时旁边有些陶片,这件器物发现时断为两截,里面有土,当地老乡有很多说法说是晦气。回家之后用清水洗,然后用水泥粘接上,可拿回家后时间不长,家里猪死掉了,怀疑与此器物有关。

  原来村里有个说法,认为地下的东西属于冥器,不吉利,许多人遇到到后不是把它砸碎就是再把它扔掉,即便有些好看和实用的拿回家后也不放在屋内而是搁在屋外墙角。特别是家里面再发生一些大事小情就更认为这些东西晦气。所以当张德禄听说有人要收购这个破陶瓶,他也就同意了。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这么个旧陶瓶竟让当年的收购人员兴奋不已。把剩下的物品全都给了张德禄。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好刚收来的陶瓶,迈着兴奋的步子急冲冲的消失在夜幕中。


  主持人:我手里拿的这个陶瓶,就是当年村民张德禄从地里捡到的陶瓶。当然它是复制品了,正品现存放于甘肃省博物馆里面,它已经是国家一级文物了,而且是一件器形不多见的文物。在陶瓶圆雕的人头上,额前和脑周围披有整齐短发,这种发式在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见到,双耳穿有系饰物的小孔,五官安排得均匀恰当造型准确生动。它下面的彩陶纹饰至今没有脱落。那么,这个图案清晰、做工精良,造型奇特的陶瓶出自什么年代呢?据考古专家说,古时候的陶器一般很少有人物造型的,更何况还是一个女性造型。那么,为什么这个陶瓶就塑造了一个女子形象?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收购人员将陶瓶收回。那有人就要问这些慧眼识珠的收购人员究竟是干什么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货郎”,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当时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既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到这么远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收购陶器呢?这还得从这个小村的过去说起。

  很早以前,这里的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山坡上经常看到一些破旧陶片,偶尔也能捡到一两个比较完整的陶盆陶罐。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当时认为这都是甘肃仰韶文化,也就是过去认为的马家窑文化,所以说这个也就没有在意。

  原来,在甘肃省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文化遗址---马家窑遗址。它是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马家窑村发现的,当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这些器物表面打磨得非常细腻,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安特生认为这种风格属于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一种文化特征。所以安特生就用当地的村名把它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这些文物经鉴定年代大约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间。

  而邵店村发现的这些陶器,其器形和图案与马家窑遗址的陶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人们一直认为邵店村发现的这些陶器就是马家窑文化的一部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58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这里除了经常能看到类似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外,还在一些地方能看到一些古墙基的东西,初步断定这里应该是一处古遗址,当时就把这里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开始后,这些保护条令被当作“封资修”的保护伞给废弃了。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到了70年代,那个时候就是平田整地,平田整地呢当地对这个遗址破坏比较严重。


  在平田整地过程中,许多文物被打破并毁坏掉,还有一些被村民拿回了家。

  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了多少?遗址被损毁到了什么程度?这处遗址又是什么年代的呢?文物管理部门一直在关注着。“文革”刚刚结束,文物管理部门还没有完全恢复其行政职能,就派考古人员悄悄的下来走访调查。前面提到的那些被当地人称作“货郎”的就是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在走访调查中他们发现,这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捡到过一些陶盆陶罐,而且这些东西的分布远远大于最初划定的保护区范围,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后和山坡上又发现了新的东西。

  原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岳邦湖:山上遗址也很丰富,它起码有地面的断层里有白灰面,这白灰面就代表一个房子的一个线索。而且这个白灰面呢和一般白灰面,这个不太一样,而且这个白灰面相当厚,而且很结实,这一看到我们这些东西,就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不单是墓葬区,而且有居住区。

  这个情况立刻引起了甘肃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决定对邵店村进行一次全面复查。

  在复查中工作人员又发现,不仅遗址面积远远超出最初划定的遗址面积,而且从收购来的陶器上看,这些陶器的造型和制作手法都与马家窑出土的陶器有所不同。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这样一来,就报请国家文物局,在这个地方抢救性的试掘。

  在试掘中他们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原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岳邦湖:不但东西多,而且这个古迹,这个遗址是比较丰富。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可以说在甘肃的考古发掘间是引起轰动的。紧接着就继续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


  时光在一锹锹一铲铲中流逝,出土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多,遗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七年后,当大地湾考古发掘成果面世时,立刻在中外考古界名声大振,掀起了轩然大波。原来这里竟然是一处总面积有着275万平方米,在考古界实属罕见的大型古人类文化遗址。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处遗址经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年代测定表明,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年代最早的距今大约在8000年前,晚点的在5000年前左右,整个遗址共分为五个时期,全部分布在清水河南岸。

  一期遗存分布在靠近河边的平缓地带上,靠山面水,年代在8000年前至74000年前左右,二期遗存在一期的基础上向靠山的方向逐渐扩大,年代在6500年前至5900年间,三期遗存已经发展到了山脚下,年代在5900年至5600年间,四期遗存已经分布在了半山腰,形成了以大房子为中心相对开放式聚落格局,年代在5500年至4900年间,五期遗存没有继续向山上发展而是转向东南大约160万平方米的范围。

  目前,大地湾遗址仍然能看到的遗迹只有两处,一处就是就距今5000年左右被人们称作“宫殿式”的建筑;另一处就是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原始村落。

  甘肃省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这一座房子是已经发掘的大地湾一期的文化的房屋遗址,距现在8000年。这个房屋遗址在国内目前只发现4座,这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从这四座房址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间距一般在二三十米左右,房门全部面向清水河,看来那时古人也是遵循依山面水的择居原则。

  甘肃省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这个房屋的地面,没有经过刻意的加工,而是人为踩踏自然而成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地方复原了一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所谓的房屋实际是在地穴上面用木柱支起的一个草棚。

  程晓钟:它是圆形地穴似的房屋遗址,里面很不规整。

  这一时期的房屋低矮狭小,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没有用火的地方。门设计的也比较小,里面潮湿闷热。在这样的环境中这里的先民如何躲避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程晓钟:这座房子编号F301,是大地湾二期距今在6000年的一座房屋建筑遗址,是属于半地穴式近似于方形的一座房屋遗址,面积已经在第一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这一时期的房屋不论从面积的大小和形状上看都比前一时期的房屋有了明显的改变,房屋的形状由一期的圆形地穴式发展成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四周出现了墙壁,地面也比较平整了。特别是在进门处有了一个大大的地坑,据专家介绍这个地坑是用来烧火做饭用的,叫灶坑,在灶坑的后面还有一个小洞,里面藏有一个陶罐,据考古人员介绍,别看这个洞小,它可是早期人类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摸索才发明的一个洞,是涉及当时人们生死攸关的一个洞。

  赵建龙:古代的时候,因为烧的火种必须要埋在灰里面藏起来,不然,他没有火柴,所以必须有一个藏火种洞。

  天水市民俗专家李子伟:保留火种很一般的事情,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古人要发明这个东西,他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过去那个取火,最早可能取天火,后来可能是钻木取火,后来可能用石镰、火镰来打,到了后来发现火种可以保留,长期的保留,像木炭的话,晚上埋在灰里面,第二天下午扒开以后,仍然还在,那个火种,所以这个文明的进步,非常的大。

  这是在原遗址基础上复原的一座房屋,与一期相比不仅面积增大了而且房屋的高度也增加了许多,房屋的顶部出现了窗户,改善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特别是灶坑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火的一些习性,不仅可以经常吃到熟的食品,而且还可以驱散潮湿,抵御严寒。那么这一时期的灶坑为什么要在地面以下呢?

  赵建龙:那个灶炕比较深一些,而且在房子里面,是深坑,这个通风调整差一些,火不是太旺,不然的话,它茅草棚低的话,它容易引起火灾。这就是说古代的防火意识还是很强,另外一个他用完火以后,他把火熄灭,把火种藏在里面,这个灶炕里面是基本上没有火的,所以说他不容易引起火灾,就是古代的人,都是先用这种办法来防火的。

  主持人:275万平方米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几座房址。从这几座房屋的遗址来看,大地湾遗址从距今约8000年到距今约4800年一共历经了3000年,这3000年跨越了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在以前考古发掘中,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遗址也都发掘过,比较典型的早期的有裴李岗遗址、中期的仰韶遗址、晚期的龙山遗址。它们前后都只延续了一两千年,而大地湾遗址从持续的时间上看是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它都经历了。27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竟承载了3000年的历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说明这块土地一定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优势。有人曾说过要通过考古给历史指认一个立体的、有序发展的“文化现场”,这样就可以使由于时间的推移而被泥土掩埋起来的人类历史得以再现,使人类的发展史连续下来。大地湾究竟是怎样走过这漫漫的3000年历程,循着这3000年的轨迹我们又会看到些什么呢?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系列节目——大地湾之谜。

责编:石光辉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