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讯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了。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关注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成为富民强国的行动纲领;瞩目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摆在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突出的位置。改善民生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成为科学发展的核心,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报告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报告将“民生”内容单独成章,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同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发展目标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民生”二字,第一次直接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列入社会建设发展目标,形成“五有”的民生要求,确立六大改善民生的任务,使社会建设跨入民生为重、民生至上的科学发展时代。
社会建设,民生为重。解读报告、学思结合,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目标的定位,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民生“五有”的要求,高度概括了民生需求的内涵、社会建设的本质;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准确反映了民生需求的重点、社会建设的内容。十七大报告从社会建设重点目标的定位,拓展到民生的“五有”要求,落脚到民生的六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理论闪耀光芒的生动体现,是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时代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彰显和弘扬。它使全体人民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就在身边,党的报告与人民的利益密切相连。这必将极大地激发13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热情,凝聚中华儿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奋斗力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民生需求的精辟论述,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改善民计民生,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全部工作与民生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计民生,既是劳动保障部门学习十七大报告、领会十七大精神、落实十七大要求的重大政治要求,也是落实好市九届二次全会精神、推动工作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用十七大报告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工作,引领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关键是坚持一个主题,明确一个主线,牢记一个目标。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线,要牢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解决群众困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把精力用在抓好工作落实上;在促进社会和谐上下功夫,把重点放在解决群众难题上;在加强社会建设、满足群众愿望上下功夫,把措施定在改善民计民生上。努力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权益,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一、深刻领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实质,坚持好民生之本,在扩大就业总量、提升劳动者技能上下功夫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群众获得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就业工作作为龙头来抓,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制定了100多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形成了以公益性岗位开发、工资补助、保险补贴、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着力把经济增长点作为就业工作落脚点,实行就业与企业需求相衔接、人员岗位与工程项目相匹配的岗位开发机制,全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03年至2006年,实现新增就业95万人。连续四年新增就业人数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在帮扶困难群众就业上,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6万多个,安置大龄下岗职工5.3万多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从2002年年底的12.4万人降为目前的3.4万人,城镇低保人数由31万人减少到15万人,着力去打赢民生之本的攻坚战。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就业有岗位,生活才能有改善。这是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是解决群众难题、加强社会建设最迫切的需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要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关键点,从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岗位、质量和劳动技能抓起,坚持就业数量与质量并重、扩大就业与劳动者技能提升并重、城镇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重,努力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劳动者就业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推进就业工作科学发展,惠及民生。
一是围绕“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努力扩大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发展经济是基础;开发岗位,项目支撑是关键。按照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个区县加快发展三个层面联动发展战略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围绕滨海新区20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抓好岗位与项目衔接。对落户滨海新区的工业项目,提前介入,掌握工程开工、竣工时间,用工数量及用人条件,盯住岗位、盯住需求,深化人力资源配置服务,把就业岗位落到实处;围绕中心城区海河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围绕海河经济带商贸、餐饮、会展、文化旅游、金融商务、房地产等开发项目,采取建立联盟,落实政策,促进就业。对就业容量大的传统服务型企业,凡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给予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及大龄人员岗位补贴。同时,结合城建规划、旧城改造、社区建设等项目,挖掘一批公益性岗位,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年底前,实现“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安置动态为零的目标;围绕区县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重点支持都市工业园项目,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发展上,给予就业政策扶持。通过推进三个层面联动发展,确保岗位开发责任机制落到实处,实现年均新增就业30万人。
二是围绕2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实现就业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举。 市委、市政府实施的2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标志着我市正在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新组合。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是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途径。全市2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全面启动,将成为拉动服务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服务业真正成为服务居住者,成为宜居的城市;服务投资者,成为创业的城市;服务旅游者,成为有魅力的城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将采取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健全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实施再就业配套减免税费政策,建立与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体系等帮扶促进机制,实现到2011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超过50%。
三是围绕滨海新区发展定位,实现扩大就业与劳动者技能提升并重。就业数量的“增长”,往往更加偏重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大;素质就业更加注重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工资收入的提高和就业的稳定性。实行扩大就业与劳动者技能提升并重,强调的是“好”字当头,是科学发展观在就业工作中的运用和实践。国家对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定位,对劳动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市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约为30万人。通过劳动者技能提升、素质提高改善就业结构、拉动就业增长,使职业技能培训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将从根本上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之路越走越宽。重点采取五项措施:一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政策。对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政府将对企业和培训机构给予培训经费补贴,调动全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加强现代职业培训载体建设。采取自建实训基地与利用社会资源并举、自我培养和委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三是实施新技师培养工程。到2011年培养新技师和高级技师5万名,培养高级技工10万名。四是推行高校毕业生双证工程。到2011年实现30万名高校毕业生“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双证培训。五是推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工程。到2011年完成8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四是围绕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就业是关系民生之本的大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建立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机制上,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形成干部创事业、群众创产业的新格局。落实十七大精神,结合我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20条实施意见,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将积极完善公众创业促进政策,鼓励各类人员创办民营企业。一是积极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和专家咨询、项目论证、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对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的人员,自筹资金有困难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从事微利项目经营的,可享受二年贷款贴息。三是实施民营企业创业项目奖励政策,根据项目的使用率和吸纳就业数量,给予奖励。通过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鼓励各类人员创办企业。
二、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科学内涵,发展好民生之源,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上下功夫
收入是民生之源。加强社会建设,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是关键。经济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民富才能国强,只有把增加群众收入放在紧迫位置,和谐社会建设才会有强大而厚实的根基。这几年,在提高职工收入方面,我们通过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企业分配行为,引导企业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通过严格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加强政府监管和职工民主监督,确保低收入群众生活有保证;通过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机制,合理确定用工成本,维护劳动者报酬权益。形成GDP增长与职工收入相协调的格局,职工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改善民计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关键在富民。收入分配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报告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富裕百姓的发展思路;同时,针对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会形成贫富之间巨大的“沟壑”,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和谐进程,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遏制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理顺分配关系的同时,提高收入水平、维护民生之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间收入者阶层的比重。为此,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就意味着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中低收入人群依靠自身的劳动可以获取更多的财富,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下一步,劳动保障部门将在完善分配调控机制、健全政府监管机制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广大中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权益。
一是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实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收入与职工收入挂钩办法,提高职工工资增长指标占经营者业绩考核指标的比重,出台企业高管人员与一线职工收入挂钩办法,加大企业工资调控;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办法,实行企业执行工资指导线备案制度;继续扩大自主决定工资实行范围,减轻企业为提高职工工资而增加的税负。二是健全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保证工资增长向一线生产岗位、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倾斜。指导企业加强人工成本核算,通过岗位测评,科学合理制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经营者收入与企业职工收入、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三是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建立行业或地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强化对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推行工资协议履约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企业工资协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入企业诚信记录。
同时,加强工资监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完善企业工资支付规定。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提高人民收入,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紧紧围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目标要求,维护好民生之基,在完善政策机制、推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坚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调整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解除百姓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已经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体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由城镇职工逐步扩展到农村乡镇企业、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了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政府适度补贴的社会化筹资模式,参保人员待遇逐步提高,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平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三次连调,全市百万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养老金水平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民生问题在身边。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得到实惠。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目标要求,意味着除了城市居民外,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村人口都应纳入基本社保体系。这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核心内容。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给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就业形式多样化、农村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新趋势,也对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建立,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奋斗需要目标,目标催生希望。我们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求,紧贴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明年开始,我市率先在全国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全市18岁以上的农村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形成被征地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大扩面征缴推进力度,实现应保尽保。重点是抓好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权益;三是实施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缴费年限、缴费多少与养老待遇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保障职工的当期利益和退休人员的长远利益;五是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完善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养老金保障制度,继续实施退休人员养老金“新三年”连调计划,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到2008年,实现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数量达到600万人。
四、认真落实“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任务,解决好民生之急,在帮扶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上下功夫
就医是民生之急。看病负担重,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多年来,我市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维护广大参保人员权益上,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之举。在全国率先搭建了“统账结合”、“ 大病统筹”、“ 医疗救助”三个保障平台;制定了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大病统筹的办法,一次性解决了25万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和5.3万名在职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难题;建立了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医生、患者和经办机构“五位一体”的医疗保险诚信制度,医保制度运行更加稳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了10项医保惠民政策,累计减轻参保患者看病负担4.6亿元,困难人群、普通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群众利益无小事。从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关心的就业、看病、养老等“疑难杂症”抓起,调整政策、完善制度、健全体系,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舒畅,社会和谐的氛围更加浓厚,这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的落脚点。“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建设的清晰目标,它意味着,包括广大农村人口、城镇无业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都能够有病及时医、有病看得起,这是百姓的迫切盼望。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要求,下一步,在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方面,重点是扩大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解除民忧、去除民急,使更多的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同时,继续调整政策,完善基本制度,减轻困难群体就医负担。
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我市于今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明年起在全市正式施行。这项制度将把全市学生、儿童和城镇无业居民等177万人纳入保障范围。对参保城镇居民,政府给予40%的补助。其中,对重度残疾人、困难群体、老年人提高补贴标准或给予全额补助,使他们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制度实行后,将同原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起,形成覆盖城乡、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覆盖人群总数达800万人。
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困难群体的多样化医疗保障需求,继续深入落实10项医保惠民政策,不断减轻广大参保患者医疗负担。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扩大受益人群。继续加强医疗保险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制度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制度稳定运行。推进医保门诊联网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方便广大群众就医。
社会建设顺利推进,民生问题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一定能够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使社会更加和谐,使生活更加美好。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生改善要继续。当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各项目标已经确立,面对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面对更加艰巨的社会建设任务,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将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张高丽书记在市九届二次全会上提出的目标任务,把民生问题摆在加强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个区县加快发展三个层面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在改善民计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编:刘立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