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金华的母亲 程银芝:做得好,该做的,应该的,自己少抽点烟,多做点好事,帮助人家。他也听话,他也自己是,他也听话。他的心蛮实,蛮善良,他很有善心。
我们的记者通过前面的调查了解到,多年来,甘金华确实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资助许多贫困生上大学,而且还刻意地不愿对外张扬,那么,甘金华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了漫长的助学路?一路走来,他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在调查走访之后,记者来到了甘金华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家中。谈起自己的捐资助学行为,现年43岁的甘金华首先难以忘怀的是自己的求学生涯。
甘金华:上小学一直上到高中,就是每个星期都是两罐头瓶的腌菜带到学校去,夏天腌菜都发霉了,还是那样吃,冬天没有油,里面就是没有油没有盐,那个腌菜吃得真是难吃,到了高中的时候,高二的时候,我的物理成绩还是拿过新州,当时新州县第一名,考了96.5分
然而,优异的学习成绩给甘金华带来的喜悦心情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甘金华:到就是高三的下学期呢,因为不到二十块钱的学费,家里实在拿不出来,借了,借也借不着,后来处于这个情况,看到父母亲很沮丧回家里,我自己就是说,暗暗发誓,这个学不能往下读了,因为弟弟妹妹还要读书,要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他们,所以我就自己就是从学校里跑出来之后,背着一床破棉絮,到武昌学技术,到街道塑料厂当学徒。
甘金华所说的塑料厂如今正面临着拆迁,当时在厂里做学徒期间,又发生了一件让甘金华永生难忘的事情。
甘金华:我把一台修好的电机,那台电机比这台电机大,修好之后,我在上面接线,试一下电机的运转情况,后来一不小心把这个铡刀推上去了,推上去了,电机带电,我全身触电,当地地下就打滚,滚来滚去,最后我说今天肯定就死了,死了,后来我师父余振海冲进来就把这个铡刀推上去了,我就慢慢地从地上站起来了
从死亡边缘逃回来的甘金华从此有了新的想法。
甘金华:当时如果不是师傅救了我一命的话我肯定就死掉了,我总在想,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帮他一把,可能就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在以后内心有一颗感恩师傅的心,感恩社会的心。
正是因为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甘金华开始萌发了回报社会的想法,而由于自己没能实现大学梦,他决定把回报社会的重心放在捐资助学上面。1994年,还在做学徒的甘金华带着一年攒下来的700块钱回老家看望父母,听村里人说有个孩子没钱上大学,他马上赶到了这个孩子的家里。
甘金华:他父母亲流着眼泪,他说实在是没有办法,孩子考上大学,但是学费凑不齐,我就偷偷把七百块钱,塞在他父亲家手重,我说我就这么多钱,我说他父母亲当时很感激,就包括孩子在内,就是带上我七百块钱,就是1994年就去报名上了大学,后来我把这个情况回来跟自己父母亲一说呢,父母亲当时就表示,做得对,他说我们苦一点没事,一个孩子以后不读书的话,他这一辈子可能比我们还苦
这是甘金华第一次资助贫困生上大学,对此,他的妻子也十分支持。韩永萍回忆说,即使在自己家庭比较困难的时候,甘金华也没停止资助贫困生。
从塑料厂出来后,甘金华又到建筑工地打工,后来凭借积累下来的经验开始承接一些小工程,随着经济上有所好转,甘金华资助的贫困生越来越多,助学范围也从老家扩大到全市。虽然甘金华不爱张扬,但仍然有一些风言风语向他袭来。
甘金华:他说小甘又不是很富裕,为什么还出风头呢,还有的人呢,他就说,还有的人就说,他说还有人跟我说,他说借点钱,我说你,我问你干什么,遭到我的拒绝之后,他说你给都给了人家那么多钱了,我借肯定会还,很多风言风语。
这些风言风语并没有阻止甘金华的助学行动,因为他的付出带来更多的是欣慰。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