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
1943年4月27日,祖籍江苏高淳的陈启礼生于四川广安。解放大军入川时,陈父母辗转南逃抵达台湾。先在基隆栖身,1952年进入台北。这时也就是他进入“江湖”前的实习阶段。
那时“二二八事件”结束不久,台湾人对外省人心怀仇恨,时思报复。若干年后,陈启礼回忆,在当时的东门小学,他这个“外省人”成为被本省学生欺负的对象,就此开始了用拳头说话的历程。“我读小学一年级,全班连我一共三个外省的,那另外两个就常常被打,不敢反抗。我的个性,不喜欢人家这样对我,所以下完课班上有些人来打我,就大打出手。然后到后面演变成每天下完课,全班来打我,再接下来就是整个年级的学生一下完课,统统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整个年级都来打,我就一直奋战。那个下课铃声根本对我来说,就是 拳击台上,擂台上的那个铃声,每一堂下完课,就是一场拳击赛。我从小这样打上来,我的实战经验太丰富了。”
从小学一路打到了初中。这期间,台湾太保猖獗,尽管奋起反抗,他依然成为太保抢劫和欺负的对象。陈启礼在强恕中学上学时,遇到了一件使他改变人生态度的事。有一次,他的手表、钢笔被一名大他几岁的人抢去了。陈启礼找到父亲和校长,却没有解决问题,他从此悟出一个道理:学校、家庭并不能替他解决什么问题,朋友、拳头才能显示真正的力量。陈启礼的父亲后来回忆此事,曾感慨地说:“当时,我看到他失望的眼光就明白了,这个孩子以后在外面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来告诉我了。”
1956年,为了自保,13岁的陈启礼加入了孙德培的中和帮(竹联帮的前身)。
1956年的台湾江湖并非中和帮的天下。前有轰动一时的台北“十三太保”,近有永和帮、三环帮、文山帮、万国帮……其中,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的44名青年在台大校园成立的“四海帮”横行台大、公馆周边,一枝独大。
1956年6月的一天,中和帮老大孙德培因杀死一其它帮派成员锒铛入狱,以赵宁为首的几名中和、永和一带的帮头召集同好在永和镇召开“中和第三次大会”,不少好惹事的青少年学生摩拳擦掌,涌向了竹林路的竹林地。领头老大拿出三把早已准备好的匕首,一边插入地中,一边念念有词:
“第一刀插中央,叛帮出卖兄弟者,千刀万剐无人埋!”
“第二、第三刀,刀口向外,齐心协力对外帮!”
三把刀插毕,有人又把预先准备好的酒倒在碗里,众人依次沥血入酒,分头饮下。与会者根据结盟地取名竹林联盟,简称“竹联帮”,为了表示尊重孙德培,规定不设帮主,仿效洪门,而分设“狮、虎、豹、凤、鸭”五个堂口,各立堂主。由200多学生组成的“竹林联盟”就此出笼。
竹林联盟初期的江湖,与陈启礼依然关系不大。他加入竹联帮后不久,转入南强中学,和“青蛇”邓国沣组织了“南强联盟”(是竹联帮扩张发展时期的支派)。1962年,在“竹联”与江湖霸主“四海帮”火并时,陈启礼应林国栋之邀率领大批兄弟返回“竹联”,开始持续5年的两帮火拼。50年代中期的台北江湖火拼还处于低级阶段。棍棒和拳头是最常用的武器。武士刀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几年以后,当武士刀成为常规武器之后,竹林帮制造的竹枪成为黑帮火拼中的绝杀,这是陈启礼和他手下干将在几次重要的火拼中的临机发明。
江湖就是刀光剑影,17岁时,陈启礼左臂被三环帮老大砍中两刀。这是他浪迹帮派离家3个月后的事。亲人寻迹而来,但他依然没有回头。
陈启礼日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从小打出来的实战经验,不怕死。但无可回避的是,台北警方在1962年对当时的江湖霸主“四海帮”的取缔,让陈启礼和“竹林帮”成功突围。四海帮的重回江湖还要在9年以后,但已是风光不再。
此时的江湖,竹林独大。作为重要的头领,陈启礼和他的同伙用收保护费的方式,建立了日后黑帮盛行的“商业保护”模式。其中,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一个工地开工,竹联帮上门收取保护费,对方不给,竹联帮绑架了工地负责人,事后经调停,以交30万保护费收场。竹联帮承诺,哪怕工地丢了一块砖,他们都要负责。之后,其他帮派也前往该工地敲诈。竹联帮闻讯,火速派人前往,将对方当场重伤。从此,该工地无人上门滋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例子成为竹联帮坚守“商业道德”的案例被广为宣扬。
至此,竹联帮接掌了台北市帮派龙头地位,还南下台中、桃园、嘉义、台南、高雄,串联各帮派,颇有“一统江湖”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