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儿胡同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2日 13:13
北京老城,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杰作,凝集着一个古老帝国堂皇的背影。
20世纪80年代,一位老人走进了这条短短的胡同。这条胡同,叫菊儿胡同。它与这位建筑师的名字,共同载入了世界建筑史册。
推出片名:
菊 儿 胡 同
北京
1988
吴良镛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发现,自己世代居住的城市,已经变得如此杂乱陈旧。
在中国封建大一统社会中,作为天子脚下的皇城,积淀了四千年东方文化的北京,代表了那个时代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从建国初开始,现代和传统,建设和保护,就一直是北京面临的两难抉择。
吴良镛:从中国文化角度,从中国道路的角度,我们建筑师怎样保护中国的遗产,从这一角度寻求中国的建筑发展方向。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在新旧文化交替,中西文化错综复杂交织的时代。
毕业于中央大学的吴良镛,早年曾在美国师从著名建筑大师沙里宁。1946年,他协助梁思成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当年,吴良镛走进菊儿胡同的时候,人们对四合院的认识并没有统一,认为那是落后的大家庭制度的产物,是走向现代化的北京急需改造的对象。
这座古城正在进行整容增高手术,北京能找到自己的血型吗?
吴良镛:好像北京要改旧城只有把街道平直,故宫留下来,庙宇留下来就好像保护北京,如果完全没有民居这些传统的肌理的话,北京城就没有北京城了。
作为北京人世代居住的建筑形式,布局严整连片成章的四合院,形成了这些四通八达的胡同,由此产生的胡同文化,构建了老北京的城市文脉。然而,历经岁月沧桑的四合院正在渐渐衰老。当北京的发展决定了城市建设不可避免时,这些陈旧的四合院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
吴良镛: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院子、太和殿的广场,公共广场都是一种方形的空间组织。在北京旧城区里,它是一个很严谨体形之序,是一个严整的结构体系,空间的体系。所以对这样一个形态,应该在新的建筑里面保留它的秩序,在新的建设里面要有它的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我们就叫它为城市的肌理。
上世纪80年代,这条普通的胡同被列为北京危旧房改造项目,谁来担纲这个带有试验性的项目呢?
北京选择了吴良镛。菊儿胡同,至此有了重生的可能,并成为北京旧城改造的标志。
吴良镛:北京住宅里有大量的好住宅,有些破坏了,完全不能用了,还有的是可以修善的,屋顶换一换,分这么几种,叫有机更新。人的衣服破了,能打一个补丁,选一块料子差不多的,纹理差不多的来织补,当时就创造了两条基本的,一个就是城市的有机更新观点,一个就是探索新的形势。我们就叫它为类四合院。
菊儿胡同,是吴良镛有机更新理论的生动注解。200多户居民居住在这条438米的胡同里。两条南北通道和东西开口,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是新四合院体系的要素,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原有树木尽量保留,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
采访居民马玉琴:人际关系比较好,不像那筒子楼谁也不认识谁,你看对门现在住一法国人,见面还你好都有问一声好,没事我们这些老街坊新街坊还串门,咱们这院多好啊。
菊儿胡同,吸取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由此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
在建筑形式上,建筑师借鉴了南国建筑明朗亲切的色调,带给北国一丝来自水乡的清新秀丽。同样的粉墙黛瓦,在这里却有着皇城脚下的大气严整,并与北京旧城的肌理有机统一,保持了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作为中国现代住宅民族化之路的成功探索,这组建筑得到了国际建筑界前所未有的认同。那么,这组小小的院落,为什么会震动了国际建筑界呢?
吴良镛:这不是偶然的,主要是一个理论上的探索,道路上的探索。菊儿胡同在做的过程中,经过十年的探索,它跟城市的发展理论,城市改造的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仍然是在学术前沿讨论的问题。
透过这个小小的院落,我们可以看到,吴良镛对中国城市发展之路的艰辛探索。他听到了古城深处发出的回响,找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
吴良镛:80年代我到意大利去,晚上人家带我到小胡同里去给我看一个坡道,一条印石的路,告诉我这就是珈利诺的住宅。我走到那里,我不竟沉思,这些东西绝对不能看做是破房子,现在为了满足城市开发的利益,拆除了,是对文化的一种破坏。
1999年6月,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由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这是中国建筑师面向世界的一次闪亮登场。从台口到讲台不过短短十米,中国建筑师用了一百年的时光。
吴良镛:建筑须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民族的情况下,不停地探索它的发展方向。
菊儿胡同,这片十多年前建成的小小院落,今天仍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在历史和现实的缝隙中,它如同一个文化路标,镶嵌在古老的北京城里,表达着中国建筑应有的文化自信。
菊儿胡同已被公认为北京旧城改造最成功的范例。但遗憾的是,北京旧城更新的实践却忽视了吴良镛的努力和探索。
吴良镛:对于旧城,如何爱护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原有城市的肌理,城市的文化、文脉,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房地产开发里不够重视,第三期也没有完成,这是非常可惜的。
作为一种适合北京旧城改造的成功实践,愿菊儿胡同是一个开始的范例,而不是一个结束的标本。
[字幕]“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吴良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