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9日 10:41 来源:
一、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的意义
纵观目前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其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各级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加起来有近百个,其中像《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拍案说法》等众多法制栏目已经成为观众非常喜欢的电视节目,这些法制节目对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随着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开播,这种引导作用将在更大范围上发挥着作用,但是,由于现在的电视法制节目基本上是由掌握媒介权力的成年人制作,并以成年人为主要收视对象,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并符合未成年人收视特点的法制节目几乎很少见到,这和有着3.67亿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中国国情是非常不符的。
中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和从事电视法制节目的实践经验都在提醒我们,推出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和紧迫性,从许多法制节目报道的案件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许多违法行为、犯罪行为背后是当事人从小缺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成年之后在社会中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容易成为一些伤害案件的主角,如果未成年人都能够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和自护能力,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各地频发一名犯罪人强奸数十名未成年少女的恶性案件,且犯罪时间维持长达五六年之外,这表明这些未成年人对性侵害的防范意识明显不足。此外,2000年国家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品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死亡的人数每天高达40多人,这些和由此带来的悲剧后果与未成年人缺乏一定的防范知识和防护技巧不无关系。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未成年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尽管我国在未成年人的保护上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但是这种保护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难以涵盖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目前在国内的校园教育中很少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法律自护知识的内容和训练。因此,在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比较欠缺,在相关法律保护还没有完善的今天,探索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式,对提高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大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有着一定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有专家认为,电视媒介为未成年人制作节目,本身是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一项文化给付,必须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确立为一个基本准则。笔者深以为然。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是法制节目的衍生形态,它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和他们的家长,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既需要汲取法制节目的成熟理念,又要借鉴儿童节目的表现形式,以未成年人能够接受的传播方式和节目形式,把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巧妙的融合进去,做到寓教于乐,同时还能够让未成年人的家长受到启发和启示,使他们的孩子能够受到包括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在内的多重保护。
二、未成年人法制电视节目的尝试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作为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龙头”,这几年一直在不断探索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的模式和表现方法,作为“用百姓身边的案例说法、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弘扬法治精神”的电视专栏,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制作了两百多期关于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理念与精神的节目。正是这些案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增强孩子们的灾害意识和自护教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因此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在一些特殊的时期以自救自护为主题,推出了适合未成年人收看的特别节目。
2002年暑期,我们首次推出以未成年人自救自护为主题的特别节目“启蒙说法、宝贝当家”。该节目播出后,许多电视人评价这一特别节目的社会效益及影响力深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栏目的品质。一位资深的电视人还专门为节目写了这样的评语:“这是《今日说法》栏目难得的一次放下姿态所做的人性关怀,七期节目力图从各个能想到的角度,给未成年人配备显微镜和放大镜,让他们有防范的意识、辨识的能力、应急的技巧与脱险的办法,为孩子们编织了一张安全的网,其诚心和善意可以明鉴,同时展示了人性化的观念力量”。
在此基础上,2005年“六一”期间,《今日说法》又推出了系列节目《“说法”自护训练营》,在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方面进行了又一次积极的尝试。
《“说法”自护训练营》是一次集游戏、体验、竞技、娱乐为一体的普法公益活动,它是以“未成年人自救自护拓展训练活动”为节目载体,在4至5天的活动中,通过游戏和拓展训练的方式,向12个参加活动的孩子传授突发灾害来临时未成年人应当具备的自救自护的法律理念,使他们认识并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实用技能,最后根据孩子训练中的表现,评出真正的“自护小勇士”。
《“说法”自护训练营》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喜欢,家长们也纷纷打电话索要节目光盘。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2005年第27期以“寓教于乐”为题对《“说法”自护训练营》给予好评,文章认为:开设有利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训练营”十分有益,可谓匠心独具,令人耳目一新;节目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带领少年儿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富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节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少年儿童,针对性强,具有指导意义。
《“说法”自护训练营》确实从节目理念、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方面为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节目理念
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法制节目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和观念去要求他们。而是要从未成年人角度出发,以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准则和观念去引导他们。这是我们制作少儿法制节目的第一理念。比如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大力倡导的“助人为乐”的行为;“见义勇为”的行为;面对坏人坏事“挺身而出、敢于斗争”的行为,这些针对成年人的规范和要求是不应该向未成年人提倡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将“对陌生人学会说不”、要“斗智不要斗勇”、要“见义有为、见义巧为”等等全新的理念告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此外,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对未成年人的各种保护,司法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等等,唯独忽略的是孩子的自我保护,于是不少有识之士建议要各中小学校应当尽快补上儿童灾害教育这一课,并将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五大保护规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在相关法律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媒体可做的就是从这些保护的薄弱环节入手,将面对危险和突发灾难如何妥协、逃跑、呼救、逃生等等自我保护的技能传授给孩子,使孩子们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威胁和伤害,围绕这些欠缺和忽略的部分策划和制作特别节目是我们坚守的第二理念。
于是,2002年《今日说法》暑期特别节目《启蒙说法、宝贝当家》的主题是“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种种认识误区,重塑一些新意识、新观念;传授一种新技能、新本领。”而今年六、一特别节目《“说法”自护训练营》的主题是“重塑灾害理念,强化自救意识”。这些都是针对未成年人这样的特殊群体,告诉他们现实生活当中有鲜花、有掌声、有朋友,但是也有一些灾害,也有一些危险,节目中通过案例、游戏、“陷阱”时时提醒孩子们在危险和灾害面前如何正确科学地保护自己。
2、节目形式
英国BBC有一档儿童节目《天真年代》,这个节目有一个戒律,就是“我们必需教育孩子,但是我们绝不说教”,每一集节目中有四个学龄前儿童和一条红色的大狗,还有两位老人在一起,采用田野教育的推进方式,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该节目的成功告诉我们,未成年人电视法制节目要淡化所谓的教育功能,每天接受课堂教育、家长教育的孩子没有谁打开电视希望看到的又是一个个说教的面孔,因此,为未成年人制作电视节目,必须走出演播室,走出说教。
《“说法”自护训练营》摒弃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训练营并不是灌输孩子法律知识,也不是刻板的训练自我保护技能,而是在户外设定一些特殊的拓展活动和游戏,让参与其中的孩子在游戏或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实现其参与的终极目标:学会如何自我保护。在《“说法”自护训练营》节目中,小营员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和挫折,通过小队员们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危险,从而避免受到意外伤害。
《“说法”自护训练营》的所有游戏和训练场景均模拟了未成年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在上学和放学路上、在公交车上、在电梯里、在公园里,完全考察孩子们脱离大人的监护、自己面对诱惑和危险时的真实反应和应对能力。节目中设计了很多模拟的情形,比如有人落水了该怎么办呢?发生了火灾应该怎样逃生?遭人绑架又该如何向外界求助?针对孩子们的表现,知与不知、正确与错误之间,专家们给予恰到好处的点评,这样一来,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如何自我保护,知道这么做是危险的,那么做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的技能。
另外,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同时也增强节目的可视和互动性,在7天的训练过程中,节目组还聘请了两位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专家,作为特约观察员,观察员们不仅目睹了孩子游戏与体验的全过程,在演播室里,观察员通过阐述训练理由及回放案例,针对小营员的表观,以给“笑险”的形式为孩子打分,最后小营员可以相互交流并对“笑脸”数的多少,向特约观察员提问或“质询”。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极大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性,在参与的同时,有关的理念与技巧也就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这比简单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
3、节目内容
《“说法”自护训练营》节目的内容涉及到未成年人容易受侵侵害的方方面面,被跟踪、被绑架、遭受性侵害、意外伤害、游戏中的危险、自救互救、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等方面,节目中给小队员们设置了陌生人上来搭话的时候该怎么办、被别人误解的时候该怎么办、遇到火灾的时候该怎么办、当遇到有人落水需要帮助的时候该怎么办、在公交车上遇到“色狼”的时候该怎么办,当被人跟踪的时候该怎么办等等模拟环境,孩子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全表达出了他们的童贞和天性,并在训练师的一步一步引导下,慢慢地从一个喜欢冒险、不知道怎么处理危险的懵懂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一个一个“自护小勇士”。这些内容是结合一些真实案例,针对未成年人最易受到的几种伤害,由我们及未成年人保护专家进行详尽的策划而编排出来的,对未成年人具有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实用性强、认知性强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们的第一集“小心大灰狼”,对孩子们进行的是被害性观察与考验,节目设计的是让小营员们从指定的地点出发,独自找到训练营地,也就是在来训练营的路上,我们的训练已经开始,而孩子们并不知情。节目组在小营员们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好几处“陷阱”:有两个工作人员扮演成薯片推销员,在推销吃食的同时,趁机套取孩子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还有的工作人员扮演的陌生人主动带路或扮演“黑车”司机邀孩子们上车等等,这些都是对小营员自我保护意识的考验,测试小营员们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有没有一定的警惕性和防范能力,最后,拒绝各种诱惑,顺利找到路标并来到训练营的小营员取得了胜利。
又比如,节目中小营员去训练馆所经过的酒店大厅里,工作人员事先把大厅里的花瓶弄上钓鱼线,给小营员们“设套”,让孩子们从这走过的时候,花瓶被工作人员拉倒,并请酒店的经理假装出面配合,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经理:“小朋友,你过来一下,这花瓶是不是你弄碎的?”
孩子:“不知道,不知道啊。”
经理:“你走过来的时候花瓶就碎了,那你要赔了,我们这花瓶要200块钱一个。”
孩子:“不是我弄碎的,这花瓶好好在这儿放着呢。”
经理:“那要不然把你家电话告诉我一下好不好。”
孩子:“不好。”
经理:“那谁带你过来的?”
孩子:“我妈。”
经理:“你妈电话你知不知道?”
经过一番“较量”,最后,这位小队员还是把妈妈的电话告诉了这位经理。但是有一个小营员在同样的考验面前表现出了少有的沉着与冷静,不仅承受了误解,没有透露任何信息,同时还抓住对方的破绽,据理力争,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我们说这个孩子的测试是成功的。其实,设计这个碰花瓶的环节,就是想测试一下小营员们在受委屈和被误解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到底有多少。
再比如,在第五集自护从“心”开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心理游戏,让原本熟识的伙伴集体排斥一个测试对象,观察他被误解被冷落的心理承受力.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两个孩子在被同伴冷落、被集体抛弃时一个言语哽咽、潸然泪下;一个流落出没法在世上活了的心理。这样的测试尽管残酷,但是由于是在心理学家指导下完成,事后我们又对孩子进行了适当的心理调试,所以游戏带给孩子体验还是利大于弊。现实生活中的残酷远高于此,所以从小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训练,对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变力是有好处的。
三、未成年人法制电视节目的发展
1、儿童节目和法制节目的交叉与融合
未成年人法制节目属于儿童节目和法制节目交叉与融合的新领域,儿童节目和法制节目原有的节目操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希望从事儿童节目和法制节目的电视工作者能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打造未成年人法制节目,针对不同年龄段(6岁以下、6—12岁、12—18岁)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未成年人成长的特点,多制作和播出一些提高他们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节目,同时针对城乡差别,多为农村未成年人和他们的家长制作一些适合他们的节目。
2、建立科学的训练内容和评价体系
《今日说法》的“启蒙说法、宝贝当家”节目以及《“说法”自护训练营》节目在未成年人法制节目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拿今年的《“说法”自护训练营》来说,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训练演示过程中,由于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有些情形的设置有点“游戏化”,不够严肃,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值得研究;此外,对于小营员真实体验中自我保护意识的测验和评价主要是依靠专家组成的观察团,有时评价标准过于主观和模糊,容易遭到小营员的“不服气”和观众的疑惑,因此,今后应该在节目策划的同时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训练内容和评价体系,使之不断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引起参与者和观众的歧义,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3、未成年人法制节目的社会延伸
未成年人法制节目只是为未成年人和他们的家长提供了如何加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基本知识,只通过观看节目是远远达不到真正提高未成年人自护能力提高的目的,需要通过学校或青少年宫、家长学校等社会组织将节目中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延伸到平时的教育和活动中,并将这些内容转化成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存本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护能力,未成年人法制节目更多起到的是引领和示范作用,但愿我们的每一次实践都能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但愿我们节目的光盘能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从中受益,《今日说法》栏目将在与今后的日子里继续未成年人法制节目的制作并将其发扬光大。
责编: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