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焦点访谈首页

  

今夜星光灿烂

  激情飞扬的白岩松

  似乎白岩松天生就是做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的,他过去所做的一切,几乎一直在为他走向主持人这个岗位准备的。

  他看待问题的成熟能力和深刻能力,与他的年龄不成比例,他还年轻,但看问题很老练,有厚度,非常理性。他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并且善于表达。白岩松的激情和锐气给人一种感染,新闻评论员的特征在他身上特别鲜明:敏感、独到、深刻、参与感、播讲欲、不传播毋宁死!坚决维护话语权!他似乎永远在发现着什么,身上有股锐气。他经常外表冷静,其实心中经常澎湃着一种激情,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主持人。在新闻评论部,白岩松被大家公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新闻主持人,在他身上具备了一个优秀电视新闻评论员所应有的潜质和素质。

  曾经有人问白岩松,“你是名人吗?”

  白岩松笑着说:“狗坐在中央电视台的主持台前面一个月,也能成为名人。”

  白岩松的话尽管是句玩笑话,却不是客气话,而是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在2002年新闻评论部的年会上,播出了白岩松1993年第一次主持的节目,这期节目把在场的所有记者编辑都笑得前仰后合,连新闻中心主任李挺看了也说:“还不如我呢,我起码还显得老成些。”

  的确,第一次出境的白岩松,给人的印象是紧张、稚嫩,尤其是一张清瘦的脸,毫无表情,夸张的发型越发显得他有些不自然,与当时常在屏幕上露脸的俊男靓女相比,白岩松无疑是个另类人物。只是那张出口成章的嘴,多少让人们感到他说的东西不是在背诵台词,是从他的脑子里涌出来的。但是八年过去后,那个当年毛糙的青年变成了当今最红的新闻评论主持人、《时空连线》的制片人。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每一个人谈及曾经的走过都会有无限的感慨。

  白岩松对此这样说过:“我谈不上什么成功,我走到今天,比如说获得了别人的掌声,那完全是因为我的幸运。幸运在哪儿呢?在一片荒地里头大家看到了一片植物,便给了很多的掌声。其实这个世界原本就应该是郁郁葱葱的,有更多漂亮的植物,有更多鲜艳的花,但是因为过去是荒地,所以大家不知道有更鲜艳的花,头一次看到了绿色,看到一些长得七扭八歪的植物,就已经给了很多的掌声,我们都属于长得比较七扭八歪的植物。我们占了一个便宜,在一片荒地上成了头件被大家看到的绿色植物。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可以验证两点:一个是幸运,幸运自己有这样一个集体,另一个就是中国电视业在进步。过去像我、崔永元、方宏进、王志这种长相的人想当电视主持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知道将来的屏幕上必定是郁郁葱葱的景色,会让观众眼花缭乱,更加喜欢。”

  从容大气的敬一丹

  新闻评论部的名嘴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方宏进、水均益、王志、董倩、翟树杰、张泉灵、柴静、李晓萌等人中,其中,敬一丹是最年长的一位,大家都叫她“敬大姐”。

  在加盟《焦点访谈》之前,敬一丹是中央电视台二套《一丹话题》栏目的主持人,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作为名称的栏目。1994年,《焦点访谈》栏目刚刚创办时,敬一丹主持的《一丹话题》正是红红火火的时候,但是她却毅然放弃了一个已经很成熟的栏目投身到《焦点访谈》中来,当一名编、播合一的记者。1995年1月1日,敬一丹主持《焦点访谈》的第一个节目播出前10个小时,《经济半小时》刚刚播完她制作的1994年年终节目,那是她的告别节目。在这样一个年度转换之际,敬一丹实现了位置的转换,可谓辞旧迎新。

  坐在演播室里,主持《焦点访谈》的敬一丹,留给观众的印象是从容、冷静、大气和自如。敬一丹曾认为主持人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有亲和力,而所谓的亲和力就是老百姓们所说的人缘儿。每天几十封观众直接写给敬一丹的来信,足显敬一丹的亲和力。其实这种“人缘儿”,也表现在与同事们的工作之中。在这个集体里,她因谦虚而热情被大伙儿尊敬地称为“敬大姐”。

  在《焦点访谈》这样一个充满冲击力的节目中,敬一丹的“温文尔雅”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白岩松也在他的书里写到,敬大姐在我们这一群尖酸刻薄的人里显得有点不一样。但正是在这种另类中,敬一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那种从容,使节目显得更具真实性;她的那种冷静,使节目显得平实厚重;她的那种大气,使节目增加了权威感;她的那种自如,也使节目增添了不少的亲和力。

  有一种主持人能给人以“刺痛感”,因为舆论监督节目本来就不是让社会所有人都感觉舒服的,是要让它保持“感觉”,不能麻木,这“感觉”里当然包括痛感;但另一种主持人,让人产生一种“隐痛”,不是那种尖锐的痛感。敬一丹属于那种在比较平和的状态下,善于表达“隐痛”的主持人,她可以把一些锋芒毕露的话语处理得很合理,很注意语调的把握,她对观众说话的声调,像是对朋友说话一样,这是她一直追求的一种交流感。

  敬一丹自己就公开承认自己不酷。她说:“我觉得,在我们这样一个很大众的节目里,跟酷什么的远了一点,但是我能接受别人酷,比方说有一些赏心悦目的节目,以年轻观众为主要对象的节目,也挺好的,但是我只能是欣赏,让我在《焦点访谈》里酷一下的话,我想大多数观众是不能接受的。我觉得我穿着是挺土的,也挺随便的。但是,在节目里头,穿什么样的衣服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比如说《焦点访谈》这样的节目,是很大众的,它大众到了有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远离时尚。《焦点访谈》的观众中平民百姓居多,甚至有一大半是农民,尤其是有相关内容的时候,我都要求自己在穿着上,包括发式,都尽量大众化,人家都说,你这发式怎么十几年如一日啊———我连剪头发都不希望观众能看出来,就一点点剪,让屏幕上的形象稳定。”

  才气横溢的水均益

  水均益,在加盟中央电视台之前是新华社记者出身。

  1993年初,《东方时空》第一次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时候,水均益就报了名,而且在填报的岗位一栏中,他填写的是“主持人”。“星探”见他的时候,他穿了一个大裤衩,摇摇晃晃地走进过来,显得有些随意。大家并不大怎么看好,这样的人怎么能当主持人呢?

  然而随着提问的深入,小水的机敏与睿智开始显露出来,回答起来滔滔不绝,有板有眼,尤其是他那种看待国际问题的眼光和表达,立即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对国际问题具有自己独特表述的人,而且他的英语水平很高,具有独特的专长。

  1993年5月23日,《东方时空》开播第23天,播出了一期国际题材的节目《》。这是水均益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主持国际节目,那晚观众记住了一个浓眉大眼、侃侃而谈的小伙子。

  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后,水均益又担纲了该栏目国际题材节目的主持人,黄金时间段的亮相,为他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至此以后《焦点访谈》的国际性题材的节目均由水均益主持“承包”。

  长期的国际报道,使小水表现出了一种既是中国的、又是易于同世界沟通的风格,在这方面,现有的屏幕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尤其是他的外语水平,更使之如虎添翼,他的英语受到了朱镕基总理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交口称赞。

  8年中,作为《焦点访谈》国际题材方面的主持人,水均益前后共采访了七八十位国际要人,包括总统、首相、主席、总理、联合国秘书长、国务卿、外长等等显赫的国际风云人物,成为了中央电视台采访国际要人最多的一位主持人。同时他还经常作为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战地记者亲赴世界许多热点地区,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巴以冲突,到阿富汗战争,在这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都留下了他英勇无畏的身影,为国内观众及时报道了许多世界热点地区的最新信息。多年国际问题的报道,也使水均益自己成为了国际问题方面的专家。可以说,主持人兼专家,是水均益的最大特点。

  2000年11月28日,水均益领衔创办了《东方时空》的《世界》栏目,并出任该栏目的制片人,每周对国际上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报道,同时他依旧担纲主持《焦点访谈》国际题材的节目。

  深邃自如的方宏进

  在《焦点访谈》,方宏进称得上是一位全才,而且是非常有人缘的一个主持人———他的长相就给人一种敦厚、实在的感觉。方宏进在镜头前已经进入了自如的境界,他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学识水准,使他对相当宽泛的题材都能积极驾驭。

  当远洋船长、曾飘过许多国家的父亲,教给了他看问题要全面、透彻的方法,就像在茫茫大海上能准确认准方向一样。当记者的母亲,不仅给予他敏锐的思维,而且还养成了他爱写东西的习惯。1979年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物理专业对他产生的作用是,想事逻辑清晰,做事条理分明。1984年南开大学社会系读研究生,又让他能够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待事物,做到不迷信不盲从。而在深圳大学当老师,又为他提供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舞台。在讲课时他老说中国电视这不行那不行,终于引得学生当堂质问:你是否就行?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方宏进于1991年,从深圳北上,来到北京电视台,参与创办了《18分钟——经济与社会》栏目。结果节目挺火,便被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栏目相中,于1992年7月进入了中央电视台。

  相对于白岩松、水均益等人,方宏进算是较早进入电视这个行当的。《焦点访谈》创办时,方宏进就已经是一位具备了一定电视经验的电视人了,他在《焦点访谈》一直是记者、编辑、主持都做,而《焦点访谈》开播的第一期节目《九四年国库券发行》就是由他编辑的,只是主持人不是他,是张恒,现在《东方之子》的主持人。一直到19984年的4月1日,也就是《焦点访谈》创办四周年之际,他被指定为专职主持人。

  如此丰富的阅历,使方宏进在主持节目时,自然朴素,游刃有余,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主持理念。他认为,主持节目不是播音,就是说话,像马路边大伙儿那样的说话。节目主持人要想接近观众,就应该像正常人一样说话,要允许有口音,有齿音字,他反对那种不去计较主持人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单要以播音衡量的做法。所以,听方宏进的主持,观众常常会认为亲近、可靠。

  有些主持人,很容易在乎自己在屏幕上的形象,希望把自己最漂亮、最光辉的一面献给观众,其实观众未必在乎你这个,关键是说的话在不在理儿。方宏进从上镜的第一天起,就不化妆,灯光师说不化妆脸上会反光,即使如此,方宏进也不化妆。至今依旧如此,谁说也不行。而且,他只有两套西装,两条领带,四年如一日,他怕外在的形态破坏了传播的功能,他经常振振有辞地说:如果我一出来,浓妆艳抹,光彩照人,那观众就先晕了,估计前30秒大家根本没注意说了什么,节目就结束了,那我亏死了。

  对于方宏进来说,写《焦点访谈》前后演播室的评论,真不是一件难事,相反他亲自鼓捣出来的话反而更为节目增光添彩,于是在《焦点访谈》,许多编导喜欢方宏进来给自己的节目进行评说,因为这样省事有效果。方宏进也常常乐得其所,不仅字斟句酌,而且回回先很认真地看一遍节目,有的放矢。方宏进写的稿子,不喜欢引经据典,没有什么华丽辞藻,甚至缺少节奏,但是正是这种没有了矫情的大白话,让观众听了舒畅,让不法者胆颤。

  方宏进的一句常说的话是:作为一名《焦点访谈》的主持人,你要以理服人,不能天天声色俱厉地拍桌子,那只是一种宣泄,缺少让人回味的东西。如果天天拍桌子瞪眼睛,天天在骂人,大家早烦死你了。

  锐利朝气的柏杨

  柏杨是从一线记者成长起来的主持人。他曾做过大量的《焦点访谈》节目,5年的记者经历让他明白了观众的需求是什么。

  柏杨在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时,就获得过北京大学生演讲比赛第一名的成绩,在他的性格里有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主持人必须有一种说话的欲望,因为他是靠说话谋生的人,尤其在《焦点访谈》是要靠嘴来表达,靠脑子来评论的。一个道德高尚的评论员,不见得意味着就能做一个优秀的电视评论员,这之间的差距就在于需要他能够把脑子想的东西用嘴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在《焦点访谈》选拔主持人的过程中,其实有一条不成文的标准的,那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说话和表达的欲望,而作为主持人,在方面是不需要谦虚的,更不能“话说三分半”。

  柏杨的表达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有天份。尽管他从辽河油田电视台刚来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但是《焦点访谈》健全的选拔机制,最终使决策者们感觉他确实具有主持人的素质。

  柏杨尽管比较年轻,但是他身上有一种疾恶如仇的道义感。他在评述节目的时候,人们常常能感到有一种路见不平的锐气。他喜欢抓住问题的本质,抓住那些责任者的七寸来评论。这就是柏杨的特点。也有人认为,柏杨是不是有点咄咄逼人了?但是《焦点访谈》的决策者并不这么认为,作为以舆论监督见长的栏目,不能全是那种平和,应该倡导风格的多样化,应该鼓励发扬自己的个性,如果柏杨也采取很平和的态度就不是柏杨了,一定要给予他这种特点存在的空间。何况柏杨是从一线记者成长起来的,他在采访、调查事件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普通百姓,也看到了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草菅人命的做法,甚至了解了一些所谓的贪官行径,因此,他在节目中具有一种强烈的爱憎心理,在表达方面有锐气,这是自然的,只要不破坏栏目的整体风格。他的自身经历决定了看他问题的角度,也决定了他的表达方式。

  柏杨主持的《焦点访谈》,让观众感觉过瘾,且充满朝气。

  朴实厚重的翟树杰

  翟树杰来到《焦点访谈》时已经是37岁的年龄了。这样年龄的人,要在一个充满青春朝气与竞争压力的环境里从头干起,重新再来,绝不是一件易事。

  在来《焦点访谈》之前,翟树杰一直是一个电视军事记者,火热的军营生活,曾使他的生活与事业充满着灿烂的阳光。在部队时,“中国新闻奖”的一二三等奖他几乎都拿遍了,包括“人民子弟兵”的一等奖、“军事题材”的一等奖都有好几个,二等奖就更多,到现在也不记得了有多少了。当时他就觉得自己是部队的“大腕儿”,挺牛的。人就是这样,安逸了反而不舒坦了,总得给自己找目标,找痛苦。1995年,已经是一个团级干部的他毅然决然地转了业,来到《焦点访谈》记者二组当了一名普通记者,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为一名军人,翟树杰喜欢有压力的挑战,喜欢雷厉风行的工作环境,更喜欢有办事果敢利落的领导。可以说《焦点访谈》恰恰具备了他所渴望的条件,而从一名记者,走到主持人的岗位,就是翟树杰挑战自我的结果。

  翟树杰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成熟。他主持的《焦点访谈》显示出了朴实沉稳的特色,。他在评论的时候,一般喜欢从大处着眼,喜欢从国家政策和大的形势问题来概括,进行点评,视野站得比较高,在《焦点访谈》的主持人中人气指数“一路狂飙”。翟树杰曾主持了一期名叫《金穗,你在哪里》的节目,讲的是新疆的一个农行行长,自己非常艰苦,却去帮助吉林一个烈士的孤儿,一直到很多年之后,自己出车祸死了,才被人发现。翟树杰几乎是含着眼泪主持的这期节目。节目播出当晚,有许多观众打来电话,说“看你主持的《焦点访谈》,让我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其中一位当年在一起的战友给他打传呼,传呼上这样写道:“翟树杰你今天晚上赚取了我不少眼泪。”这句话让翟树杰铭记在心,它不仅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而且也成为了他努力追求的目标。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翟树杰,同样面临着一个挑战自我的问题,他自己把这归结为“如何保持活力,充满激情。”为此他的对策是:站直了,别趴下!

  清新沉稳的方静

  从2002年6月开始,《焦点访谈》演播室的主持人中增加了一个新面孔。她清新、端庄而年轻,尤其是已经习惯了《焦点访谈》严肃、朴实风格的观众更被她那漂亮的面容所吸引。她叫方静,《焦点访谈》的新主持人。其实许多观众对她并不陌生,她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中国报道》做过主持人,2000年年底,《东方时空》改版时,她成为了总主持人之一,直到至今。

  方静来自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可以说在所有《焦点访谈》的主持人里,她算是个正经八百的科班出生的播音员。作为一名主持人,方静非常勤奋好学,文笔工夫也很好。难能可贵的是没有那种学播音出身的浮躁,更多的是几分书卷气。对于方静的使用,代表着《焦点访谈》新的发展思路。决策者们认为,像《焦点访谈》这样节目的主持人,不意味着都要求老成持重,同时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不拒绝那种有魅力更有朝气的年轻面孔,当然这种魅力与朝气一定是建立在能力和毅力的基础上的。方静还比较年轻,二十七、八岁,就走向了万众瞩目的栏目是幸运的,但是八年前,当《焦点访谈》横空出世时,一群无畏的创办人不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吗?

  由于时间的关系,方静还需要在《焦点访谈》这个熔炉里锤炼,面对她的挑战会很多。首先她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转轨变形,也就是说要解决别人对她的不信任感,因为观众已经认可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监督的特色,熟悉了《焦点访谈》栏目人到中年有点沧桑感的风格,接受了它的主持人由于厚重沉稳而约定俗成形成的印象,方静还年轻,要取得观众的信任感,必须靠自己的实力,取决于主持人自己风格的建立以及说话内容的分量。

  作为中国科班出生的播音员,不可否认,他的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课堂专项训练的烙印,这种在学校培养出来的播音员,他过多训练的是嘴,他要求的是标准发音,字正腔圆。但是担网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仅仅凭借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是在学校的一个模子里训练出来的,而且标准发音意味着这种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那么如何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具有突出的特点,无疑将是方静面临的考验,比如声调的把握不能过冷和过硬,比如面目表情不能机械呆板,等等,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焦点访谈》为主持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而他们又用自己超凡的实力和各有千秋的风格追求,为《焦点访谈》增加了光彩。

<<上一页
第4页
(编辑:辛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