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焦点访谈首页

  

什么样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坐在演播室里,侃侃而谈,主持人的形象瞬间便会传遍全国,一夜成名。这多少带些神奇色彩的经历,曾让无数的人羡慕不已,主持人也因此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

  但是,真的做一名主持人,并不容易,尤其是做一名新闻评论主持人,则更不容易。

  曾任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经理的威廉.伦纳德在谈到如何物色新闻节目主持人时,提出四个条件;

  首先,你必须能在电视上交流,必须能演播,能撰稿,看上去要顺眼。

  第二、你在荧屏后面作为新闻记者的能力。你对新闻的判断力如何?你是一位好到什么程度的记者?假若交给你一个工作班子,你玩得转吗?你对新闻敏感吗?你能嗅得出即将成为新的事物吗?

  第三、涉及危机时刻的反应能力。比如,当你正在现场报道,当你面临真刀真枪——比如选举、年会、太空发射以及像总统遇刺之类不知什么时候冒出来的事情而你毫无准备时,你能机智地即兴解说得头头是道吗?

  第四、一个人在公众面前以及私生活方面的品格。毕竟,新闻节目主持是CBS新闻节目和公司本身向公众主张什么的最明显的象征。

  而《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方宏进则是这样看待主持人的:

  第一点,天赋。假如天生的条件就不太适合干这行,千万别硬努。具体说没法出镜,声音特别不好听,说话感觉不对,包括身体素质不够,拚不起的,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

  第二点,知识。我们这样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大多数情况下没别人伺候你,一个节目的选择、拍摄的点子、最后的结论等等,都得自己提出来,这些要是没有相当的知识背景,只靠人长得帅气漂亮,靠临场发挥表演,靠吹靠侃,全都没戏。有时观众就着重听你片头片尾那几句话,到不到位,这就需要主持人不断去丰富自己。有不少人认为能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出镜,这本身就是成功。干主持人的平时抛头露脸,再想得名得利都容易。关键是如何赖在这么个位子上别走,只惦记着这些,不去学习丰富自己,节目只能越做越臭,就算有个领导和你关系好,不让你走,自己上大马路去问问观众反映如何,也该知趣地自己走了。

  第三点,品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位、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个自然人就无所谓,别人无权指责。但是,如果在某个媒介的某个栏目中作主持人,要表现的就应该是那个媒介,那个栏目的品味和格调,不是自己的。

  在新闻主持人中,“能说会道”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而会提问则是最显示主持人整体素质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提问是主持人的看家本领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的老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造一下“没有不善谈的被访着,只有不会提问的主持人”,因此,主持人的提问是他的天职。

  人们之所以对目前的记者、主持人颇有微词,就是有些主持人的提问过于普通,不是节目内容必备的一部分,可有可无。尤其是一些节目中,主持人的提问越来越少,似乎主持人串完场、配上解说,让被采访者直接说就可以了。那么主持人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哪里?串场的成功能让观众对你信服吗?白岩松一直相信,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生命在提问和评论中。

  在抛开气质、状态、敬业精神、技巧和工夫在诗外等内容,由一个普通的记者向评论员、优秀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过渡,白岩松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提问在编辑时不能被轻易地删掉。而提问不能被轻易地删掉,代表许多含义。

  首先,面对镜头做新闻类节目时,提问不只是仅仅提出一个问句,而应是带有提示性的(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是背景的材料),提醒注意(让观众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或是一种新思考角度)的问题,之所以有些主持人外出采访时提出的问题可被轻易的删掉,就是不具有这样的力量。

  第二,提问应是节目中心必备的线索和脉络。主持人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记者或是主持人的提问在制作时被删掉并不影响观众对被采访者所说之话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的问题被留下,可能就是编导考虑你的面子了,同时,这一点还说明主持人或记者应该具备的编导素质,有时需要大量的字幕,解说或旁白才能交待的内容,如果记者和主持人运用很好的话,都可以放在一个个的问题里层层前进,成为一条清晰的线索和内容。

  第三,就是记者或主持人强烈的个性化的色彩。记者向前走,无论是主持人还是评论员,个人的形象树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的提问,其中包括语言风格、提问技巧,而最重要的就是主持人的思考角度。问题能被删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思考角度过于普通,观众看着不满意,觉得主持人也不过如此。可如果主持人面对常规现象,而思考角度却不常规,观众又能接受,这样的问题就无法被删掉,个性化出来了,节目也就继续拥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早期的《焦点访谈》,主持人在记者组里,采编播合一,又当记者,又当编辑,又当主持人。后来设立了总主持人,就侧重于演播室的工作了,与记者们形成一种合作关系,记者在现场报道,主持人在演播室点评。但是点评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主持人自己动手亲自来操作完成的,别人替你写好现成的稿子,你只是念一下,倒是省事了,但是那样的结果是形不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照别人的风格去机械地念,一定会失去自我。而一个没有自己风格的主持人是不属于《焦点访谈》栏目的。

  在这方面,敬一丹颇有心得,并且戏称自己撰写点评的方式是“红烧头尾”。

  首先,得了解“鱼身子”———节目主体。事情的来龙去脉,政策依据、口径分寸、拍摄手法、叙述方式、记者风格等,看一遍编好的节目是最好的了,一看就知道了是怎样一条鱼。

  然后,琢磨鱼头怎么处理,先说政策背景,说宏观形势,这是《焦点访谈》惯用的方法。这样开头多半接一个“然而”后直奔主题,直打七寸。比如:

  国家明令禁伐天然林,以保护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然而,记者在漓江源头采访时却看到,大片天然林被砍伐。

  也有以细节引入的。比如:

  北京的一个小学生在作文里这样描述:“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彩旗,我的风筝升上了灰色的天。”老师问他为什么总把天写成灰色的呢?小学生说:“我看到天经常是灰的。”

  灰色的天空在很多的时候并不是由于阴天,而且由于空气污染。现在空气污染困扰着很多城市,人们能够感觉到空气在恶化,却说不清楚空气质量状况到底是什么样。人们呼唤着“让空气透明起来”,这里有双重的期盼———盼望着空气本身洁净透明 ,也盼望着空气质量状况有相当的透明度,让公众知晓。

  还有从故事开始的。比如:

  有一位中年人曾经跟我说,他小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过儿童戏,当儿童剧《马兰花》被拍成电影以后,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电影放完清场了,他就赶紧藏在一个别人发现不了的角落,等电影再放映的时候,他又溜回来了,就这样他一口气看了七场《马兰花》。后来当他终于走进了这个剧场,看到真人演的《马兰花》的时候,已经当了父亲,他是带着孩子一块来的。他说带孩子来看戏,是为了补上小时候遗憾。为了让今天的孩子少一些这样的遗憾,儿童艺术工作者台前、幕后忙碌着。

  鱼尾,比鱼头要多一些评论色彩,事情看完了,观众有一种期待着主持人如何评说。点评不在多,能不能把话说在点儿上还得看对鱼身子的琢磨是否透彻。敬一丹在总结做鱼尾的经验时,她认为有些话尽量不用,比如:我们必须……各部门应该……大家要………这种指令色彩的语言像是政府、像是首长、不像主持人。

  点出要害,揭示实质———

  前几天还被黄赌弄得乌烟瘴气的地方,为什么警方一来,就变得干净了?种种疑点让人不能不问:是谁走漏了风声?是谁通风报信?是谁在充当保护伞?

  引出更深一层思考———

  环保专家告诉我说,这五种颜色代表着空气质量的五个等级。蓝色和绿色最好。黄色属于中度污染,粉红色和红色已经属于重度的污染。看到标志污染的曲线在黄色和红色之间的徘徊,看到我国一些城市日渐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我们能为空气、也是为我们自己做些什么呢?把空气质量告诉公众还不是目的。随之而来的保护治理措施,才有望把我们带到更透明的空气当中。

  引发想象,达到言犹未尽的效果———

  在我即将完成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特意编辑了一组绿色的画面作为背景。这绿色是我们采访时一路追寻的颜色,是西北沙漠大片黄色基调上的亮色,也应该是伴随着沙沙和翠翠们长大的的颜色。

  一路上,我们这个节目的摄影一直在说,到西北沙漠上去画画,只需要带两种颜料———管黄的,一管绿的就够了。我想我们今天去画沙漠是这样的,但愿我们再去的时候,多带一点绿颜色。

  “红烧头尾”这道菜,是新闻评论主持人的基本功。没有扎实而丰富的知识内涵做基础,是不可能轻松成功的。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人把新闻主持人与明星等同相看。干新闻评论主持人这行的,可能有名,在知名度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但是新闻工作者绝对不能成明星,这就是区别,主持人走在马路上被别人认出来的机会要比好多报纸上炒的明星多得多,但是新闻评论主持人就不能像明星似的招摇。娱乐圈里的明星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人们注意、关心地也往往是他们的个人话题,比如他们的恋爱婚姻、出身背景、甚至身高体重,爱穿什么衣服,爱吃什么东西,养了条什么狗,大家都会关心。这是大家对明星个性化的东西的喜爱,但是,如果新闻记者也希望被大家这样认知、记住,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新闻主持人应该让大家注意听你在说什么,而不是注意你这个人,要是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一出场,大家边看电视边议论这人前一段又和谁好上了,看他(她)今天怎么待这么个首饰、穿这样的衣服,那谁还留意你在说什么?

<<上一页下一页>>
第3页
(编辑:辛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