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适应评论主持人生长的土壤
几年来,评论部的主持人在观众中的影响力渐大,也得到专家认可,从代表中国主持人最高水平的“金话筒奖”的历届评选中,可见一斑:
1993年10月,中国第一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十佳金话筒”奖评选,敬一丹榜上有名。
1995年10月,中国第二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十佳金话筒”奖评选,敬一丹、水均益双星辉映。
1997年10月,中国第三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十佳金话筒”奖评选,敬一丹、白岩松联袂获奖。
1999年10月,中国第四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十佳金话筒”奖评选,崔永元独占鳌头。
2001年10月,中国第五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十佳金话筒”奖评选,水均益、董倩金榜题名。
一个部门在迄今为止的每一届“金话筒”评选中都有主持人获奖,这在中国电视广播系统中,绝无仅有。而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评选中,评论部都是有两人同时夺得金奖,一个部门,两人同时获奖,更是不可思议。敬一丹由于连续三届当选,而被授予“终身荣誉奖”,使之成为中国主持人中仅有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位是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主持人倪萍。
这现象也让人琢磨,除了个人因素,是不是还有环境因素?《焦点访谈》的小环境形成了怎样的土壤,使主持人能健康成长?
对此,敬一丹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是这个环境中的人,以我个人的感受,这片土壤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片土壤从不问主持人:你从哪里来?
《焦点访谈》选用节目主持人向来不拘专业背景,不拘经历,不拘身份,不问你过去做了什么,看重的是你现在能不能行。因此不同系统、专业毕业的人,以不同的“用工形式”——招聘、临时、客串……被同样使用着。这里没有近亲之忧,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小圈子的局限,实现了较宽范围内的择优。比如,水均益是新华社记者出身,有报道国际问题的优势;方宏进本科学物理,研究生学社会学,这种知识结构使他有较宽的天地,对相当多的话题都能游刃有余;在几位总主持人当中,敬一丹是惟一的女性,曾做过多年播音工作,又有过较长的电视采编经历。他们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人都在《焦点访谈》的话筒前经受检验,能上则上,上下都很正常。而不同的背景恰恰形成了相容、互补的整体优势。
这片土壤给主持人发展的机会。
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主持人一直是活跃的角色。在很多报道中《焦点访谈》都处于前沿位置,主持人则是前沿的前沿。在香港回归报道中,《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或担任中央电视台72小时直播总主持人,或担任前方演播室主持人,或负责关键内容的报道。在三峡截流报道中,担任主持人的也都是评论部的主持人,在国庆50周年、迎接新千年、建党80周年18小时直播、中国加入WTO等等大型直播节目里,在这些关键时刻、关键位置、评论部始终在推出自己的主持人。在日常的《焦点访谈》节目里,主持人也有相当的创作空间和个性表达的天地。
这片土壤给主持人以成长的保证。
在《焦点访谈》,主持人都在编辑、记者当中。几个主持人心态上的感觉是“我就是编辑、记者,只是在镜头前比他们做得多一些。”《焦点访谈》培养了一种工作气氛和工作机制。如果在一个传统的工作部门,可能会出现这种情景:我也是编辑,他也是编辑,我凭什么要为他做一些资料积累等辅助性的工作?就可能出现一些摩擦。但是在《焦点访谈》,为了节目的录制,主持人在做准备,同时有更多的编辑在底下不知道做了多少资料性的工作,请专家、找素材、上网查资料,然后提供给主持人。如果说没有这样一些保证的话,主持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他也不可能在镜头前取得成功。主持人的功力就在于占有了很多资料性的东西之后,有一种组织提炼和表述的能力。《焦点访谈》的这种工作氛围常常让主持人们感觉很惬意,非常喜欢,工作起来的时候,总是很和谐。
一期十三分钟的《焦点访谈》节目,只有一个主持人在那儿抛头露面,但幕后却不知道有多少人忙乱着,技术、编辑、摄像、策划、打字、制片、各级制片人、台长……到最后节目结束时,上一块字幕,那个字幕上的工作人员名单很快地飞过,没有人看到他们,连名字都看不清。很多节目或多或少实现了众人的智慧集中在主持人那儿,然后通过主持人的嘴表现出来,主持人的每句话后面都可能是很多人的脑子起作用的结果。在《焦点访谈》,大家的工作经常分不清谁是谁的。有人曾问主持人:“哎,你们那句话是谁写的?”落笔可能是主持人,但是这里边的想法,主持人分不清谁是谁的,而另一段可能执笔的是编辑,但里边也有主持人的想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种采编融合的方式,是很利于主持人成长的一种方式。
这片土壤总是在提醒着:我需要的是良种。
这片土壤不问背景、不问你从哪里来,完全是一种敞开的姿态。但是同时它无时不在提醒每一个在这个部门工作的人:“我这儿需要的是良种”。如果做一颗种子,你自身素质不行,那你就要面临淘汰。在《焦点访谈》,没有像电视台一些老部门经常面临的那种特有的惯性、惰性,它真正能够实行令行禁止、一呼百应,领导很有效,制片人也很省心。这里除了一种节目的吸引、精神的感召以外,它还有一套制度的保证,包括用人制度、财务制度等。制片人这种工作体制的实现才使它能够做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对主持人,行就上,不行就下,这要是在传统工作方式下得有多大阻力呀!在《焦点访谈》,选人的时候视野很宽,绝对不拘泥于小范围,但用人的时候绝对不是终身制。
骨干人才理当挑起大梁,尖子人才自然成为排头兵或上升为管理人才,而明星人才的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明星、尖子人才,又因为他们的能力和贡献而使他们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一种气氛之下,每一个主持人从主持节目的第一天开始,就做好了准备,“我也可能有一天会下岗”。也许有一天制片人会来找他们谈:“XXX,这个,最近观众有反映,我们制片人经过商量,你这段时间还是做一些编辑工作吧。”对此,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这很正常。应该说,面临下岗就使得这些主持人不可能靠着惰性和惯性过日子,只要他不想下岗,他就得一溜小跑,跟着前面的人往前走。如果一个主持人总是心安理得地在那儿主持节目,一点逼迫的东西都没有,那也可能正是他要走下坡路的开始。
正是由于有这样一块肥沃的土壤,才使得《焦点访谈》的当家主持人们脱颖而出,风格鲜明,异彩纷呈,成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亮丽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