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作家本色

巴金(1904——)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23日 17:27


  大家可知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冰心、夏衍,被称为文坛三位“世纪老人”。其中两位文坛元老由于一段“金坚玉洁的友情”而形成了一段佳话。他们一位是被人尊称为“文学祖母”的冰心老人,另一位则是我们今天节目中,要向大家介绍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原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诞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1914年巴金十岁时母亲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盘山。此后,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有很大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1929年1月,巴金从上海鸿兴坊搬至闸北宝山路宝光里十四号,与索非同住一楼。直至1932年1月下旬离开,共住三年。在这里创作了《家》、《雾》、《新生》(第一稿),翻译了《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同月中篇小说《灭亡》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至四月载完,在文坛引起反响。决定发表《灭亡》的是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者叶圣陶。《灭亡》的发表使巴金开始了文学创作,从此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左上图为巴金先生与叶圣陶先生,下图为巴金先生与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家》的演员的合影。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巴金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 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说起巴金先生,冰心老人对她的这位小弟曾经这样评价:“巴金只有在他痛苦的时候才是快乐的。”也许,忧郁、痛苦是冰心老人在巴金先生经历了几十年人生风雨后,对他性格的一种概括。但事实上,在阅读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和《随想录》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的他除了性格忧郁之外,更是一位热情、真诚、坚强而执着的老人。生活坎坷也好,疾病折磨也罢,顽强的巴金先生始终没有在命运面前屈服过。他的生命与思想同在,与文学同在,只要有可能,他一刻也不愿停止思考和写作。他热爱读者,真诚地坦露心灵,无情地解剖自己,把“说真话”作为晚年反省的核心。在写给 “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道:“我不是文学家,也不懂艺术,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提倡讲真话,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所以我说:‘把心交给读者’,我要用行动来补写我用笔没有写出的一切。”有很多人称巴金先生为“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我想,对于这份赞誉,巴金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像个战士一样,不停地战斗在文学的战场上,永不退缩。他用他的笔,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开辟了一条寻找真理的道路。


  巴金先生晚年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修建一座现代文学馆,集中展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历史。在他的倡议下,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巴老的梦想在他的有生之年终成现实。如今,新落成的现代文学馆早已成了北京城内的一大文化景观,引人瞩目。

(编辑:小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