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西藏——布达拉宫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1日 17:35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它巍然屹立于海拔3700米的高山上,占地约41公顷。布达拉宫基于红山南坡,依山势修筑到山顶,上窄下宽,结构浑然,气派非凡。红白相间的宫墙,金碧辉煌的宫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它是集中体现藏族古代艺术成就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为西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最早修建布达拉宫是公元7世纪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年轻的吐蕃国由山南地区迁到了今天的拉萨一带,当时叫卧搪地区。松赞干布命人在这里的红山上凿开岩石,形成一个石洞式的宫殿,这个面积30多平米宫殿的就是今天布达拉宫的雏形。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也就是这时松赞干布决定扩建自己的宫殿,建成了一坐拥有三层外墙,高达九层的巨大宫殿,这是布达拉宫第一次矗立于红山之上。
由于宫殿完全建在山上,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整个建筑完美地与山体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当时藏族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松赞干布为红山起名为布达拉山。
为了使整个宫殿更加坚固,整个宫殿的外墙高达数十米,由里外双层构成,在两层外墙之间每隔一段距离便浇注大量铁水,从顶部直达最底层的岩石,这样就使宫殿更加坚固,起到了很好的抗震作用。
布达拉宫是西藏地方式样最全,美丽如画的宫殿,由寝宫、佛殿、灵塔殿等1000间组成,宫内的柱、梁和走廊上,有各种雕刻、壁画,形态各异,色彩绚烂,并珍藏有大量佛珠、珍宝,整个宫殿体现了藏民族独特的风格,成为藏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曾多次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与此同时将其列为援藏重点项目。每次维修坚持“整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发挥藏民族能工巧匠的技术优势,对布达拉宫的基础、主体等部分进行加固、维护。布达拉宫于199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让全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宝藏。
位于布达拉宫东约1000米的大昭寺是拉萨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唐贞观21年,大昭寺坐东向西,建筑大体沿纵向中轴线分布,由门楼、佛殿、回廊、天井、僧舍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达251万平方米。佛殿的一二层为唐代建筑,地砖、门楣、木雕多为7世纪所构。回廊与佛殿内的壁画,生动传神、手法细腻,讲述了西藏丰富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大昭寺成为中原古典建筑与藏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围绕佛殿的是庭院式转经回廊,也就是被当地人称作的“寺内转经道”。由内向外的第二条转经道就是八廊街,也就是中间转经道。八廊街又名八角街,环绕大昭寺而建,街道全部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因其众多的转经者而闻名。
伴随西藏地区经济、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八角街也逐步地变成一条集宗教、观光、民俗、商业于一体,拥有综合功能的街道,并且成为西藏最著名的转经道和旅游中心。如今的八角街两旁店铺林立,经营大小各异的转经筒、藏袍、藏刀、手饰、编织物等各式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除此之外,八角街上还分布着一些古老的艺术品店,手工编织的藏毯其中的精品。
邦典是藏族妇女腰间所围的彩色围腰,因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深受藏族妇女所喜爱。邦典采用藏族传统编织工艺精心编织而成,主要图案为横坚条纹交织,搭配有20多种颜色。每逢节日,藏族妇女除身着漂亮的藏袍外,都要在腰部系上色彩艳丽的邦典,非常美丽。
藏族的传统五金工艺硕果累累,大量精品巧夺天工,是藏族科技成就和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也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构件之一。工艺品的原料多用金银铜铁等金属,在经过工匠们精心的铸、锻、錾、刻、镂、雕、嵌、镶等二十多道工序后,就便成了形态各异,生动活泼的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深受藏族和其它各地我们的喜爱。
唐卡是最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通常指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多为竖长条幅。唐卡的画心通常以白布为底,经绷框、涂胶,打磨、勾线、着色等一系列工序,画心制作完成后,四周镶缀彩缎边框,背面用布帛绸缎之类托裱,前面以两片黄色经绫、两条绸带作遮幔和飘带。唐卡一般分为绘制、织物和印刷三种,尤以刺绣、织珍珠唐卡为名贵。唐卡题材广泛,不仅用于表现起自然的神秘境界,同时也反映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世界绘画艺术宝库的瑰宝。
天色渐渐已晚,八角街上依然人来人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为这条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几许浪漫,几许活力,让它在华灯之下更加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2004年11月12日 CCTV-少儿频道18:30首播,11月13日 CCTV-7频道20:15重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