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奇功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09日 15:35
内容概述
舞中幡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杂技节目。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大将颖考曾在阅军选将时舞大旗。此后,郑国一带的老百姓在喜庆丰收和逢年过节时,也纷纷开展这一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舞大旗”这种庆祝活动。到了宋代,这种活动不仅有了发展,而且已成为“诸军百战”中一个主要杂技节目。明清时代盛行的走香会的主要项目就是“幡会”,又称大执事,实际上就是舞中幡。现在杂技艺人进一步提高了中幡的技艺,美化幡帽的装饰,舞中幡成了一项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杂技艺术。
本期节目我们就带大家去见识见识中国的民间杂技——耍中幡!
导演阐述
问起下巴有什么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除了说话、吃饭以外,没什么其他的作用。如果把下巴和六层楼联系在一起,你又会想到什么呢?答案也许会千奇百怪。但更奇怪的是,有人就能用小小的下巴顶起六层楼高的竹竿。因为他们练就了一种民间绝活——耍中幡。
中幡小的有几十斤重,大的则重达近百斤。把这些中幡抱起来不难,可是要把中幡耍起来就难了。耍中幡要有扎实的功底和强劲的体魄,尤其需要相当大的臂力、腰力、腿力、腕力、指力和头、牙、唇的承受力。身材瘦小当然耍不动,但是像施瓦辛格那样健美的也不行。因为耍中幡还需要用巧劲,只有刚柔结合,耍起这些几十斤重的中幡来,才能灵活自如。
导演心得
除了在庙会上,我们现在很难看见耍中幡,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还有耍中幡这种民间绝活。毕竟,它是“耍”出来的东西,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多少有些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它,使它能够传承下去。同时,还有许多面临绝境的民间艺术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展现。这不但给孩子们以熏陶,也是民族文化延续的需要。
(2004年4月12日 CCTV-少儿频道18:30首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