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美国大选最后冲刺(11月1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2日 17:45)
CCTV.com消息(国际观察):又一次两党的角逐,又一次拉登录像带现身,克里与布什的争锋,是反恐牌、是经济牌还是伊拉克战争这张牌?大选前的最后较量,谁能占上风?是布什更果敢,还是克里更智能?各执一词的美国媒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选民的感情?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主持人(水均益):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我们正在直播的《国际观察》节目。
美国大选的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赛,在经历了长达谈半年的激烈宣战之后,两位竞选的对手终于要在明天角逐出最后的名次,究竟谁会最后入主白宫,成为执掌美国未来4年率印的总统,全世界的媒体都对投票日的最终结果给予了空间的关注。我们《国际观察》也将在今后的3天时间里边,连续关注美国大选,为观众朋友们全方位解读美国大选的背景、程序和结果,并邀请刚刚从美国回国的学者,以及本台驻世界各地的记者为观众朋友提供第一手的信息,欢迎您连续收看。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朱锋教授,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另外一位是我们的新闻观察员张郇。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什么是决定美国选民投票的决定性因素,稍候我们将现场连线我们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的记者,为我们带来有关大选的最新消息。我想我们先进入第一个话题,今天应该是美国时间11月1号的早晨了,现在是早晨9点半,离开始投票还有不到整整24小时的时间,似乎在这之前这种选票已经很接近,而且民意测验的概率好像很接近。朱教授我想问一下,还有没有什幺变数,一天时间里面还存在什幺变数的可能性?
朱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些变数,比如那些未确定的选民,他们最后将会作一个什么样的决定,那些未确定的州至少还有六个,整个选前在这六州当中,具有非常决定性的意义,这六个州的布什和克里,他们最终谁能够最后获得大的赢面。另外还有我们说的不确定因素就是,在最后这24小时是否会出现一个新的戏剧化的事件,从而对整个选前有决定性的影响。
主持人:有人说可能是不是对某一方来讲,会有一个救命稻草,或者对双方来讲,会有一个什幺爆炸性的事件可能会有影响,张郇怎幺看?
张郇(新闻观察员):可能很多的人会认为经过半年的时间,布什、克里该说的话都说的差不多了,最后一天不会有什幺大的变化,但是显然布什跟克里本身他们自己不怎幺想,你看他们今天的日程安排的非常满,布什要去六个州,前前后后有七、八站,克里是四个州有四、五站,每一站刚才我们说是按几分钟算,他们也是抓紧最后的时间,我们注意到今天他们去的这几个地方,一半都是我们所谓说的游离还未最后确定的。
主持人:摇摆不定的。
张郇:摇摆不定的,他们还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在最后的一分钟做最大的努力,我相信变数可能这里面至少还可以。
主持人:我们先开个头,现在我们通过一个新闻短片,借助短片了解一下,最近这几天特别是最近这24小时、48小时里边,有关选前的一些情况,然后继续我们的话题,一起来看一下。
距离美国大选投票日仅仅还剩下一天的时间,布什和克里谁将问鼎第44届美国总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着眼花缭乱的竞选广告和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两大阵营的相互攻击和指责达到了高潮。
克里:乔治·W·布什,W意味着错误,错误的选择,错误的判断,错误的政策导向,为国家指引的错误方向。
布什:约翰·克里是一个在错误时间申请错误职位的错误人选。
而对于如何在关键的州争取仍然拿不定主意选民的选票,两位总统候选人则不约而同使出了最后一招,用动情感人的宣传片来感染选民。根据路透社10月31号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民主党候选人克里的支持率,与现任美国总统布什的支持率持平,均为48%。而一天前由路透社对美国专业名教机构联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克里的支持率在半月来首次领先了布什一个百分点,在如此旗鼓相当的形式下,也许一根稻草将成为左右大选重要因素。
就在10月29号也就是距美国大选还有4天的时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也给犹疑不定的美国选民投下了一个重磅炸弹。另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项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平面媒体在此次大选前夕,利用媒体的优势公开支持各自的候选人。根据美国总统大选调查数据表明,报界支持某位候选人,通常会影响到5%到10%的选民的投票结果,面对目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美国大选,有部分选民表示,已经得上了大选恐惧症,而有的选民则担心此次选举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次美国大选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意义特殊的大选,它的结果如何,也将给美国的历史带来深远的影响。
主持人:好,我们继续我们刚才的话题,朱先生还是先从您这开始,您前一阵子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工作了一段时间,也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想您肯定也了解美国人爱搞各种各样的调查,但是在好像总统大选前夕的调查,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状态,我注意到最近这几天似乎有很多媒体也好、机构也好,基本上是几个小时翻新一次。
张郇:但是现在已经停止了,因为今天就是美国的11月1号所有的调查都不做了,因为你调查了,出来的是明天已经投票了。
主持人:现在我们说话之前的,最后一拨调查路透社对美国选民进行的民意调查,大概五六个小时之前,48%、48%,我想问一下,这样怎幺看这些民意调查?
朱锋:我觉得民意调查对我们预测最后的,就是明天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来说,只具有某种程度的参考价值,民意调查不管有多密集,而且现在我们说美国从事调查的各种调查机构大概超过100家,包括有权威性的全国机构大概都在45家以上,每天都会在各个州、各个点包括全国范围内发布各种调查信息,但是问题是我们说民意调查有两个缺陷,一个是他所调查的选民的受访对象是随机收取。
主持人:等于是抽样。
朱锋:对,用英语说是(英文),他有很大的随意性,现在关键美国国内在围绕候选人问题上,高度两极分化,所以抽样调查是否能够真正如实反映整个全国范围内,或者具体到一个州的范围内选民的候选人的对立,我想是一个问题。第二我想说很重要的就是民意调查有时候涉及的问题是,他还不是选民在最后投票选举日那一刻想做出的决定。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问这个被访者的时候,和被访者那一天,11月2号去投票的时候,不一定是一致的,他这几个人的决定?
朱锋:我说哪怕是大多数的受访者他们已经决定了,但是由于现在的民意调查显示布什和克里两人之间高度接近,即便是有10%的选民依然在犹豫的话,最后的结果将会和民意调查,现在暂时的数据可能截然相反。
张郇:但我觉得总的民意调查,基本情况已经反映了,但是毕竟民意调查本身说我有1%到3%的误差,现在最新的情况是,最主要的美国的民意调查是8个有4个是持平的,像刚才路透社一样48%48%,或者是他们测出来的49%、49%,还有4个是布什高或者克里高,相差1到3个百分点。
主持人:但是这都在误差之内。
张郇:是在误差之内,所以说现在总的民意调查应该反映了现在的一种局面不相上下,这点是肯定的,全世界都这幺认为,有很多评论说,这一次的选举是刀尖上的平衡,在刀尖上横一个筷子,稍微差一点就下去了,这一点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他不能提供最终的结果是怎么样,恰恰是因为不相上下,所以一个百分点或者三个百分点,都有可能导致某一方胜利或者某一方失败。
主持人:我们在刚才谈话的时候,我们编辑放的一个数据就是近几个月来跟踪这两位候选人民意调查收视的起伏状况,好像似乎给人一个感觉,美国评论认为,克里在最后的几天一两个星期里边呈现了上升的趋势,而布什是基本上呈现了一个比较缓慢、微弱的下降的趋势,朱先生这个趋势从历史的各界的总统大选的情况来讲,这样的趋势能看出什幺吗?
朱锋:我觉得至少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现任总统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就是我们说的布什总统,他在此次选情中他是否有多大的选举优势,非常不明确。第二个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民主党、在野党的候选人克里,他至少能够在即便是明天要选了,但是他始终使得自己的选情跟布什紧紧咬住,而且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是,在美国历史上如果在距选举日到来之前,如果现任总统的民意票的数字不能超过50%的话,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数字都是在50%以上,往往可能对现任总统选情不是特别有利的数据。
主持人:张郇,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民意调查、数据,它反映的是美国全民的一种状况,全国范围调查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现在是逐州逐州在选选举人票,这两种数据之间有什么差距吗?
朱锋:选举人票就是所谓的当时2000年也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国的选举就是赢者通吃,会造成你从全国范围当中,某一个总统候选人可能从票数讲他是得多了,但是他恰恰在好几个州、相当的州里面,他以微弱的弱势输给别人了,他可能会在这些州里面的选举人票全被对手通吃过去了。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纽约时报》最近统计的一个他们估计的,但这也不是惟一的也不准,实际上在更多的选举人票的支持倾向上,似乎克里没有这幺高。
张郇:所以说选举人票是很重要的考量,所以他在每一个州,逐州逐州的民意调查的结果,可能比全国范围的民意调查结果更重要。
主持人:这个话题我们马上来继续,我们现在需要去一下广告,然后我们继续分析一下,下一步他的宣传人票到底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未来在一天时间内最终大选的趋势还会往哪个方向走。我们稍微去一下广告马上回来。
我们就无法领导世界,让我们致力于在2004年,将克里和爱德华兹送进白宫。
布什总统坚信我们应该进行今天的战争,并且要为明天的挑战做好准备。
在面临新的危险的时代,我希望有一位更有经验的领导人。
我的丈夫知道女性对于民主的建立,是多幺的重要。
如果约翰.克里当选总统,我们的世界环境会发生改变,那些对我们的健康有害的威胁也会被改变。
主持人:这里是正在直播的《国际观察》节目,欢迎您继续收看。我们刚才在演播室里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选举人的票,一般的现在关于美国大选的概念,虽然是全国范围内的像是一个直选是一个大选,但是最终记票是按照选举人的票数,一共是538张,任何一方首先拿到270张基本上就是了,我是一个非专业简单的说法,刚刚说到现在的情况,关于选举人的票数和民调有差距吗?
朱锋:应该说基本吻合,所谓基本吻合就是现在多种我们说选举人票的选情预测,布什以微弱领先,但是问题是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不确定的选举人票,就是我们所说的所谓的摇摆州,摇摆州刚才我们看到数字是至少有86票,这86票才是最后决定谁胜负的。
主持人:这86票大概分在67个州。
朱锋:分在我们说佛罗里达、新墨西哥、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还有意和华州还有??等等,那幺这些州最重要的是说他是摇摆州,是因为这些州过去三个月的有关选情的统计都难以确定到底谁占优势,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看到,除了摇摆州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布什的铁票州和克里的铁票州,这是因为在这些州有关选举人基本倾向的名调上,克里和布什处于一个稳定的领先优势,但是恰恰在刚才我们说的六、七个州当中,在过去几乎三个月的时间内,难以找到两个人到底谁获得一个稳定的多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选情也是最焦灼、最激烈,而且对最后的选举结果有最大影响。
主持人:而且美国媒体这两天,天天在说可能最终的胜负,就取决于一个或者两三个州的最后选举人票是否得到,就像2000年那时候,布什和戈尔竞选的时候最后是在佛罗里达州,而这次他们认为是俄亥俄州,这种可能性现在是不是一种普遍的说法?
张郇:刚才说到了有几个州现在无法确认到底是支持布什的占多数,还是支持克里的占多数,所以说他的选举人票没有办法划到这边或者划到那边,现在属于游离的,最终他们现在双方都在花大力气,在这几个州上做工作,最终的情况如果说依然是上下不定的话,但是这种几率有可能在这两个州布什上去了,有可能在这两个州克里上去了,可能性都是有的。
朱锋:依现在的选情来看,最后的胜者无论是克里还是布什,必须在现在的六个摇摆州中,三个选取人票最大的州就是俄亥俄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或新墨西哥州,这四个州当中至少要赢得两个,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足够多的选举人票。
主持人:听上去有点像足球赛世界杯小组外围赛那种感觉。
朱锋:但是已经没有决赛了,实际上投票就只有一天了。
主持人:对,有一个问题但是我觉得问两位可能稍微太难了点,也是两位很不愿意回答的,您感觉现在谁的可能性,从现在的势头来看可能性比较大一些?只能说可能性?
朱锋:我觉得我个人的看法是克里的希望可能会稍大一点点,但是问题是我们说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任何一个人赢都是可能的,我之所以觉得克里现在希望大一点点,是因为现在布什总统作为现任总统,他本来在选群的造势等各方面都有他的优势,但是我刚才说了事实上马上要选举了,但是和克里的差距并没有实质性的拉开,我觉得至少对于挑战方来说,他的机会就相对来说要上升一点。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说,但是我想可能只能留到明后两天的节目当中再说,因为现在美国进入了大选最后的冲刺,我们现在通过卫星来连线我们中央电视台驻美国华盛顿的记者徐健,请他介绍一下大选前一天美国那边的情况。徐健你好。
徐健(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记者):水均益您好。
主持人:徐健,我们知道今天是11月1号,美国时间11号1号早晨,我看你身后是白宫是吧?
徐健:对。
主持人:有一个很多人关心的,特别是美国国际上比较关心的,就是本拉登的带子前一阵刚出现,现在围绕着美国,明天美国就要投票了,现在的治安、安全措施这样情况,你感觉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氛?
徐健:我觉得气氛还是比较正常的,因为这次我来演播室,我没有开车来,我是坐地铁过来的,我想看一看气氛,看看华盛顿的闹事区、街道和地铁站,我下了地铁以后,看到非常正常,没有看到很多军警,也没有看到国民警卫队,有的时候因为警戒级别比较高的时候,有国民警卫队带着狗、拿着枪巡逻,这个都没有,大家的心态都很放松。根据美国情报,虽然有拉登的带子,但是美国情报他们认为,没有别的情报能够证实,基地组织会对美国在大选期间进行恐怖袭击,所以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李奇也向选民保证,他们参加投票是安全的,鼓励大家去投票。
主持人:徐健,简单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美国人现在是什么心态?
徐健:我觉得美国人现在因为这次大选是非常白热化,选民意见分歧也非常大,他们对支持布什和克里都是立场鲜明,态度都是对立的非常厉害,他们都表示要去投票,希望要把自己的候选人选上去。有的人甚至极端的说,当然这是克里的,他们说如果布什当选的话,就是我移居国外了,我不在美国呆了。因为竞选比较激烈,而且意见分歧比较大,所以很多选民踊跃去投票。包括前两天施瓦辛格加州州长也说,因为他是共和党的,他支持布什为布什造势站台,他妻子是支持民主党的,两个星期不让他上床了,所以美国现在的政治已经延伸到家庭了。
主持人:好的,徐健非常感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先谈到这儿。另外我们《国际观察》明天在晚上9点现场直播,关注美国大选,欢迎您继续收看。感谢您收看,再见。
→→进入[国际观察]栏目
责编: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