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以撤军换取人质获释 各方反应不一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1日 10:07)
|
|
|
阿罗约发布克鲁兹获释的消息时喜笑颜开 |
|
|
|
菲律宾部队在撤往伊拉克与科威特边境的路上,美国士兵向他们招手问候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菲律宾政府如约从伊拉克撤军以后的第二天即7月20日,伊拉克武装分子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释放了被绑架的菲律宾卡车司机克鲁兹,这是今年4月份绑架风潮盛行以来伊拉克武装分子首次成功地胁迫外国政府撤出军队,也是一个国家的政府第一次以撤军的方式换取自己国民的生命。对于这样的结果,各方作出了迥异的反应。有舆论认为,菲律宾驻军人数虽少,但它的撤离象征着继西班牙撤军后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又一次重大打击。
被绑架的克鲁兹获释
7月19日,菲律宾驻科威特使馆证实,菲律宾人道主义援助部队的51名官兵已经全部撤离了伊拉克,目前在科威特待命回国。然而在此后的近一天时间里,还是没有关于被绑架的菲律宾卡车司机克鲁兹的消息。就在人们纷纷对他的命运进行猜测的时候,北京时间7月20日下午,位于迪拜的阿拉伯电视台首先援引了伊拉克国民大会党的消息称,人质已经安全获得释放。
英国路透社也在随后报道说,伊拉克国民大会党发言人海德尔·穆萨维公开表示,该党一名成员亲眼看到菲律宾卡车司机克鲁兹已经被释放,并安全地进入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巴格达的大使馆。
不久后,这一消息得到了阿联酋方面的证实。该国驻巴格达的官员表示,武装分子在当地时间7月20日上午11时30分将克鲁兹交给了使馆,使馆方面将很快把克鲁兹移交给菲律宾当局。
据美联社报道,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已经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克鲁兹的身体状况良好,阿罗约在宣布这一消息时,欢快之情溢于言表。克鲁兹的家人也在为亲人被释放的消息而欢呼雀跃。克鲁兹的兄弟说:“我们很开心,但如果能看到我们的兄弟和总统在一起,我们会感到更高兴。”
菲律宾政府的难处
自从7月7日克鲁兹被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以后,菲律宾政府面临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盟国坚决反对菲“向恐怖分子妥协”,另一方面,刚刚赢得连任的阿罗约不得不考虑国内民众的感情和压力。而菲律宾特殊的劳务输出经济也是政府在作出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
据统计,菲律宾总人口中有约8%在全球各地打工,人数高达约700万人。其中赴伊拉克的打工者约为4000人,而在海湾各国总计近120万人。去年一年,出境打工者向国内汇款的总额高达76亿美元,使该国成为继墨西哥和印度后第三大汇款接受国。这笔不菲的收入占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左右,对菲律宾低迷的经济而言可谓是一大支撑。
如果将过去有出国打工经历者以及留守国内接受汇款的家人包括在内,与外出务工相关的人数还远不止这些。目前舆论显示民众对受害者颇为同情,因此一旦被伊武装组织绑架的人质被杀害,菲律宾国内将掀起一场针对政府的抗议狂潮,甚至引发大规模示威游行,这对于刚刚于6月底再度启动的阿罗约政府而言,极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政治危机。权衡利弊后,菲律宾政府还是决定以安抚国内为重,毅然作出了撤军的决定。
各方反应不一
菲律宾人质事件成为近两周来世界舆论的焦点之一,各方对此反应不尽相同,有理解的,也有批评的,各有各的利益取向。
·日本
同样遭遇过人质事件的日本,对此次菲律宾人质事件十分关注。日本共同社7月20日发表的评论指出,优先考虑通过汇款支撑祖国经济的出国打工者的生命安全,还是优先考虑同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在两者间摇摆不定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最终作出抉择,撤回所有菲驻伊部队,尽全力解救被困人质。阿罗约的此番抉择,可谓是优先考虑了回避与同情人质的舆论之间发生正面冲突。共同社在摆出了菲律宾海外劳工对其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突出贡献后,进一步指出,此次人质事件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菲律宾国内势必引发一场政治危机。可见这一日本主流媒体对阿罗约的苦衷格外的理解。
·伊拉克
在菲律宾政府作出决定之后,伊拉克临时政府曾一再作出努力,力劝阿罗约改变初衷。伊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还专门就此与阿罗约通了电话,因为在他看来,菲律宾此举无异于向“恐怖主义投降”,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立场。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唐纳也批评了菲律宾方面的决定,认为任何国家都不该向恐怖分子妥协,否则都将付出“代价”。
·美国
美国政府更是感到非常失望,认为菲律宾的决定是向恐怖分子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由于此前美国和韩国的不妥协立场导致了各自国家的一名人质在伊拉克被处决,菲律宾此次以撤军方式换取人质生命的做法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号称尊重人权的美国政府所不愿意看见的。
美国政府担心,菲律宾的举措开了一个极为“不好”的先例。一方面,给其他在伊拉克驻军的国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作出妥协和让步打开了缺口;另一方面让“恐怖分子”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绑架策略有效果,因此会更加有恃无恐地从事类似的恐怖活动,从而给伊拉克人民和驻伊联军带来更大的危险。
美国的《纽约时报》在评论阿罗约政府的撤军决定时甚至认为,菲律宾政府的软弱会给其在处理国内问题时带来麻烦,因为该国不仅在国外有数百万的劳工,国内还有不少反叛武装组织,后者也有可能采取类似的手段来要挟政府,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纽约时报》还将菲律宾的撤军与西班牙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的撤军作了比较,称那些国家并不是在恐怖分子的要挟下撤出伊拉克的。据《华盛顿邮报》7月15日统计,向伊拉克派兵的国家已经从最初的36个减少至32个,而且这个数字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布什会罚阿罗约?
西班牙在遭遇了3·11袭击后,新政府一上台就宣布从伊拉克撤军,给了以美国为首的驻伊联军第一次沉重打击。后来,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多米尼加也跟风而上,从伊拉克撤回了本国军队。
本月,挪威已悄悄地撤出了驻伊的155名军事工程人员,只留下15个人帮助训练和装备伊拉克的新军。新西兰想在9月撤出其60名工程人员,泰国计划在同一个月撤出450名武装人员。荷兰则有可能在明年春天伊拉克大选以后撤离,而波兰军官对五角大楼表示,他们可能在2005年年中撤军。
但菲律宾撤军的原因可以说是美国最无法接受的,美国政府一贯宣称,绝不向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妥协,因为这样一来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但助长恐怖组织的气焰,而且引起连锁反应。分析人士认为,克鲁兹安全回家的代价可能不仅是菲律宾从伊拉克撤军,而且会是美国和菲律宾“传统友好”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因为美国为了“杀一儆百”,一定会惩罚不听话的阿罗约。(子夜)
责编:陶柯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