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点新闻]海地局势恶化 外国人士加紧撤离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26日 11:00)
专题:海地反政府武装叛乱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CCTV.com消息(10:00新闻):由于反对派武装可能随时发起进攻,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局势目前十分紧张,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劫掠商店等混乱现象。政府的支持者加紧在太子港的街道上构筑工事,而目前还滞留在太子港的大部分外国人正在抓紧撤离。
现在在太子港,整夜都可以听到枪声,许多商店在晚上遭到抢劫,货品被洗劫一空。为了准备可能与反对派武装进行的战斗,政府的支持者加紧构筑工事,他们用废弃的汽车、轮胎以及石头在主要街道上设置路障,建造射击掩体。在太子港的大部分外国人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撤离这座城市。
目前,反对派武装已经控制了海地的第二大城市海地角以及部分北部城市,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此前曾警告说,一旦反对派武装向首都太子港发起攻击,将造成数千无辜平民死伤。
25号,海地反对派拒绝了国际代表团提出的斡旋海地危机的“和平计划”。虽然反对派声称他们随时都可以进攻太子港,但是国际社会仍在为和平而努力。按照计划,一个反对派的代表团应于25号前往法国首都巴黎,接受法国政府的调停。但目前太子港机场已经陷入混乱,代表团的出行计划可能会受到影响。
海地目前的政治危机是由于反对派要求现任总统阿里斯蒂德下台引起的。到目前为止,已有大约70人在武装冲突中丧生。
法国提出解决海地危机五点建议
法国外长德维尔潘25号提出解决海地危机五点建议,这五点建议是在加勒比共同体解决海地危机和平计划基础上提出的,包括:迅速在海地部署维和人员、为海地准备总统大选提供国际援助、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救助、向海地派遣人权观察员小组和制定海地重建长期计划。这五点建议将在征得加勒比共同体和美洲国家组织支持后,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
德维尔潘当天宣布他将于27号在巴黎与海地政府和反对派代表会晤,为解决危机进行斡旋。
新闻分析:从海地局势动荡看发展道路的选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海地这个加勒比岛国两次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除这次严重的政治危机外,另一次是1994年美国出兵海地,使流亡国外的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近10年间,海地的政治体制没有变化,海地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海地自身的发展也走进了一个“怪圈”:“民主体制”下的政治运作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贫富矛盾成为局势动荡的根源。
1997年至1999年间,海地总理一职空缺,政府陷入危机;2000年5月的立法选举遭到大多数反对党抵制,引发政治危机;2000年11月,阿里斯蒂德在大选中获胜再次当选总统,反对派指责选举存在舞弊行为,结果造成朝野严重对立,并导致总理辞职和内阁改组。政局混乱致使政府政令难行,贫富矛盾无法得到缓解,社会贫困化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多,最后导致当前的危机爆发。
对此,帮助海地恢复“民主”的美国并未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多少反映出它的“尴尬”。美国历来视拉美为其后院,海地距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仅965公里,海地危机并非与美国的利益无关。但是,在重兵护送下恢复的“民主”在10年后却产生出现在的这种“怪胎”,是美国始料未及的。美国也无法对危机中的任何一方表示支持: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明确表示美“拒绝民选总统被武力赶下台的主张”;但美国又对阿里斯蒂德在“民主”体制下的做法感到不满,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表示:“海地治理的方式当然需要出现变化。”
海地危机的发生并非偶然,它凸现出一些拉美国家在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某些“误区”。纵观海地10年来的历程,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而照搬某种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或价值观念往往导致严重后果。
责编: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