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头条

谢绝自带酒水 争议纷纷

中韩大战平分秋色 中国队露出强者风范

《焦点访谈》:笔下民情 心中百姓

“时空”回望

高考报名工作今天开始 教育部官员谈高考变化
更多...

保留最近一个月内的新闻信息


    如果去吉化集团北方化工总公司,您会发现很多职工在见到他们的工会主席的时候,不是管他叫李贺同志,也不是叫他李主席,而是管他叫“李大妈”。而这位被叫做李大妈的分明是一位男工会主席,他说:我做的事情,我没想到当什么模范,就是给老百姓办点事,在心目中有老百姓,老百姓心目中也有我,我觉得这是非常幸福的,这是很难得的。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殊荣。



《焦点访谈》:不能不想老百姓

——我们身边的“三个代表”系列报道(二)

2002年04月28日


    如果去吉化集团北方化工总公司,您会发现很多职工在见到他们的工会主席的时候,不是管他叫李贺同志,也不是叫他李主席,而是管他叫“李大妈”。而这位被叫做李大妈的分明是一位男工会主席,那么在李大妈这个称呼后面,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工会干部职业病,不能不想老百姓




    对李贺的采访是从跟随他走访伤残职工朱云辉开始的。朱云辉是北方公司松江化工厂职工,四年前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手和左臂,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因此离他而去,所在的工厂又开不出工资,李贺为他办理了最低生活保证金,联系安装了免费电话,隔三差五还要去他家登门造访,鼓励他好好活着。




    刺鼻的气味,使一名同行的工会干部差点呕吐。可这些对李贺来说,却是每次来都要做的事情。朱云辉说:进屋第一次就是给我改变了,把桌上的水瓶什么的,看看满不满,缺不缺水什么的,李主席都亲自给我接上了。李主席就像慈父一般,无微不至对我关怀和照顾,亲人又能做到如何呢?




    吉化北方公司是吉化集团所处的大型集体企业,职工最多时达42000多人。其中大龄返程知青和残疾人员、女职工偏多。从1994年到1999年,北方公司下岗职工就有1万多人,生活处于最低生活保证线以下的,最多时达3215户。李贺就任北方公司工会主席后,他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作为己任。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困难职工备忘录。在这本备忘录里,谁家的家庭状况怎么样,困难程度如何,都有详细的记载。




    李贺自己说:我有一句口头禅,就叫“工会干部职业病,不能不想老百姓”。从这几年工作实践,我经常到困难职工家里去走访,走访当中看到职工困难的程度,特别使我感动、怜悯、同情,甚至跟他们一起伤心落泪。我的兄弟姐妹有这样的困难,我怎么能不帮呢?所以仅仅地把我和职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




    不让困难职工来找我,而是我去找困难职工




    不让困难职工来找我,而是我去找困难职工。这是李贺的工作方式。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手头所掌握的大量困难职工的资料,是用双腿跑出来的。而这些年让李贺跑路跑得最多的,要属为职工盖扶贫房。




    1996年,李贺了解到公司里有100户困难职工,处于无房状态,每年每户几千元的房租费用让生活本来就困难的职工,难以承受。于是,李贺萌发了兴建扶贫房的想法。他的这个设想,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北方公司党委的大力支持,但建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没有房基地。为找块可供盖房的地皮,李贺拉着公司机械处主任刘万林四处寻觅。




    回忆那段时光,刘万林说:也不分早晚,有时候休息的时候,我们俩也是到处跑,只要是有点线索,哪怕是听谁说,我们俩就去了。但是去了十个八个也不行。




    经过多次调查,李贺终于发现了一块属于吉化事业公司的空地。他几次找事业公司的领导,反复述说无房职工的情况,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地是有了,可砖无一块,瓦无一片。恰巧这时吉化密哈站小区开工了,要扒掉近50栋平房。李贺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夜给公司打报告,拿到了允许他拆房利用旧材料的批件,在李贺带领下,北方公司上千名干部,党团员组成的义务劳动大军,开进了扒房现场。




    吉化集团北方公司化工总公司工会主管付医华说:咱们这些人都是一块一块把砖扣出来,还有原来的水泥瓦块,也都得扣下来。李主席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跟大家一起挥汗如雨地干,对他的印象我们形容就像在废墟上捡破烂的一个小老头的,真是这样的,确实看不出来他是一个领导干部。




    1996年10月,总面积650平方米的三栋平房建成了。拿到钥匙的27名无房职工喜气洋洋,奔走相告。有了建平房的经验,李贺又萌发了建扶贫楼的设想。建楼难度比建平房大了许多。一连几个月,李贺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跑了几十个部门,处理了几十个难题,求了不知道多少人。1998年年底,建筑面积2157平方米,每户一室一厅,一厨一厕,有上下水和暖气的简易扶贫楼终于竣工了。63户无房困难职工,欢天喜地的搬进了新居。




    职工吴彦春对记者说:当时搬进来以后,放鞭炮,李主席还到我们这儿来看一看,满意不满意,顺便问问搬家有什么困难,想得非常周到了。所以说我们工人在心里也特别感激他,这样的好领导。




    给下岗职工一碗饭,不如给他一个饭碗




    李贺常说的一句话是“给下岗职工一碗饭,不如给他一个饭碗”,在扶贫帮困工作中,他坚持扶贫要扶本为原则,在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上付出了许多心血。




    1997年,下岗职工陈艳华创办了一家饮料厂,由于缺少流动资金,没有多久就陷入了困境。这时,亲友大都怕她借钱,而有意回避。使得陈燕华萌生了放弃厂子,外出打工的想法。陈艳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李主席手里拿着两万块钱,交在她手里。“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李主席说这个钱是我自己的,他说你就用吧,拿去买包装物吧,他说什么时候还都可以。当时给我激动的,我捧着这两万块钱,当时我眼泪都下来了,我就觉得我的父亲,或者是亲戚朋友都害怕我,为什么李主席像父亲一样的这么关心我。”




    靠着这两万元钱,陈艳华重新起动了生产。现在,她的企业在吉林市已小有名气。令李贺感到欣慰的是,从1997年至今,陈艳华企业安排的下岗职工,累计起来达到300多人次。说起李主席,在再就业历程中,得到过他帮助的下岗职工,充满了感激之情。




    王忠方也是得到李主席帮助的职工之一,他说:“一有难的时候我们就找工会,我就找李主席,我们这个公司的人把李主席叫“李大妈”。我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最伟大的,虽然说李主席不是女人,但是他这种体贴人的心境,关怀人这种温暖,比大妈还亲近。”




    心中有老百姓,老百姓心目中也有我




    “李大妈”不仅关心困难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职工子女教育也一直是他挂心的事。在北方公司的扶贫基金中,有一块是专门为了助学的。




    宗南机械厂职工卢凤春的儿子、儿媳和老伴相继去世,自己与小孙女吴洋相依为命,生活极其艰难。李贺不仅平时在生活上给予祖孙二人帮助,当小吴洋因付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的时候。李贺亲自把学费送到了卢凤春家中。




    小吴洋说:爷爷走了之后,我就回到屋里,抱着我奶奶哭,我说:奶奶,为什么李爷爷对我们这么好呢?我说虽然没有我父母,没有得到父爱和母爱,但是爷爷为什么不嫌弃我们,爷爷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呢?我问了奶奶好多遍。跟李爷爷接触了,我真的相信了,真有像孔繁森、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




    十年扶贫路,一腔血脉情。十年来,李贺跑遍了北方公司所有困难职工家庭,为300多名特困职工解决了生活困难。他倡导设立的扶贫基金,使1104名困难职工子女正常上学。通过实施多元就业工程,累计安置了7400多名职工重新就业。在吉化北方公司,职工群众亲切的称他为“扶贫主席”。




    吉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李志深这样评价道:李贺同志先进事迹,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却以他实实在在的工作,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群众血肉联系的光荣传统。用他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践行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正是李贺同志精神的可贵之处。




    吉化集团北方化工总公司职工张玉兰也说:我挺有信心,我相信李主席所带出来的队伍,都是错不了的,都是他这一支蜡烛点燃起来的,他把所有的蜡烛都点燃起来。




    李贺说:我有的时候也没有更多的资金,但是我想通过我的腿、通过我的嘴,去跑去说,把职工群众的困难反映给党政,反映给政府,把政府有关的政策,落实到职工群众当中去。我作为这个中间的连接,就能够把这种血肉的联系,落到实处。我做的事情,我没想到当什么模范,就是给老百姓办点事,在心目中有老百姓,老百姓心目中也有我,我觉得这是非常幸福的,这是很难得的。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殊荣。




    李贺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帮扶困难职工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他看来职工群众的难事就是自己的心事,职工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五一前夕,吉林省委省政府已经做出了向李贺学习的决定。今天,帮助困难群体,需要更多的扶贫主席;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更多的“李大妈”;实践“三个代表”,需要有更多的李贺式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党员干部。








  相关专题



《焦点访谈》:笔下民情 心中百姓  



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视听在线 |  宽带频道 |  广告频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