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头条

莫让信用瓶颈阻碍求学路

税收大漏洞——从小凭证堵起

以暴易暴何时了

法律职业门槛高了

中东和平 乍暖还寒
更多...

保留最近一个月内的新闻信息


    几天前,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的禁播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在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家长和相应的管理部门也都各执一辞。虽然网上的讨论热闹非凡,但随着该剧播出日期的无限制延长以及新的偶像剧的不断推出,人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将它渐渐淡忘。然而,它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尤其是给孩子们提供这些文化制品的人们,在现今这个时代中国的青少年应该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喜欢什么,憎恶什么,在什么样的精神和文化环境中才能成长为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未来主人?作为成年人,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由此进入网友讨论区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青少年文化市场呼唤精品

2002年03月30日


    (央视国际 寇维维)几天前,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的禁播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在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家长和相应的管理部门也都各执一辞。虽然网上的讨论热闹非凡,但随着该剧播出日期的无限制延长以及新的偶像剧的不断推出,人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将它渐渐淡忘。然而,它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尤其是给孩子们提供这些文化制品的人们,在现今这个时代中国的青少年应该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喜欢什么,憎恶什么,在什么样的精神和文化环境中才能成长为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未来主人?作为成年人,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流行:文化的天平如何倾斜?




    如果你进入一个中学生的房间,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墙上贴着大幅F4或韩国、日本演唱组合的海报;柜子里满是肥大、怪异的韩日偶像服饰;书包里会装着几本《蜡笔小新》之类的成人漫画;周身挂满了流氓兔的小饰品……他们刚刚才幻想着成为格格、阿哥,标榜着自己“我就是那个姑娘”,这会又梦想自己是富家小姐、少爷,无奈的哼唱着“爱上你是我情非得已……”。这一点也不夸张,只要你稍一留心,就会看到这样的中学生在城市的大街上比比皆是。也许自己的孩子也早已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我们祖国未来的这些花朵每天就是被这些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的东西包围着,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脆弱的成长着。虽然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浪漫的轻松,不能没有调侃的幽默,但也不能没有理性的深刻,不能没有思辨的过程。文化不能过于“沉重”让人难以走出压抑,过于沉重决不应该成为文化消费的结果;而消费文化的轻松也决不应该以浅薄为基础让人轻浮,堕入轻浮毁掉的会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构造。他们应有的青春、创新、敏锐和富有活力的个性全部埋没在他们对这些东西所表现出来的的狂热的喜爱,这让我们不得不对中国的未来和承载这一未来的青少年们产生了一丝担心。




    封杀:我们为孩子做的已经足够?




    在一个号称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里,他们的子孙们正在尽情享受着这些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产品,而本土文化的精品则被埋在了厚厚的灰尘下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可以让青少年喜爱又富含科学文化内质的东西吗?答案毋庸质疑当然是有的。东方文化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但直到今天,我们似乎仍旧没有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中国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交融点。所以,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就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而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它对一个人形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一个民族形成独特的性格和精神,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成型中的青少年。




    那么,既然我们有着这么充分的资源,但为什么至今没有适合青少年的作品出现,已至于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文化空缺呢?每当成年人纷纷责备“如今的孩子太没追求、太缺乏鉴赏力”的时候,或者产生诸如以上的担心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到底为孩子做了些什么?孩子们“精神抵抗力”的虚弱,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没有及时、有效地提供给他们足够的、可吸收的营养。正面引导的缺乏和苍白,让没有足够判断能力的少年儿童对美丽有趣却含有病毒的东西趋之若鹜。




    反观国内近几年来的影视创作,真正为少年儿童服务的作品少得可怜。“戏说”的故事太多太乱,只能让人在一笑中淡漠;一些正剧又离青年的审美情趣相距甚远;现代爱情剧中许多情节只是作者自己理想的翻版,让观众难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娇情制造着文化的肤浅,而文化的肤浅最终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肤浅。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孩子不是社会的主流人群,没有足够的、自主的消费能力,拍少儿片当然远不如拍言情片、历史剧等有市场价值。巨大的商业利润使出版商、制片人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了有着更广泛市场的成人群体。其次,即使偶尔出现一些少儿题材的影视作品,它们也往往走入了另一个胡同:把孩子们当成鸭子,把本来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教益”的东西,不选择方式和表现手法,也不考虑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硬生生“填”进孩子们的大脑。这种“说教大于引导”、“概念大于形式”的东西,往往既不真诚、真实,又无趣味可言;既不能反映少年儿童最真实的生存状况,更没有触及当代青少年心理、情感最本质的一面,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不能获得孩子们的认同,而且最终会导致他们对这类所谓“健康”的东西产生强烈抵触情绪,于是年轻人只好在社会上寻找其他自己喜欢的而替代。




    封杀简单,创造却很难。在今天——国际儿童图书节,所有的成年人是否都应该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我们呼吁所有关心孩子和中国未来的人们,请多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的文化精品!



   


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视听在线 |  宽带频道 |  广告频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