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头条

我能不能安静地离开?

沙尘暴,我们共同经历

转折,从自律开始!

假如地球没有了水

决战奥斯卡之巅 24项大奖尘埃落定
更多...

保留最近一个月内的新闻信息


    每日里行色匆匆, 神情麻木,不曾留心身边有人愁眉紧锁,有人孤寂乖僻,甚至不曾留心自己的焦虑和脆弱,这就是我们的“现代人”。生活日益富足优越,物质日益丰富多彩,然而快乐与健康却越来越少。幼年在家里只能玩着一个人的游戏,上学在学校埋首为高分苦读,而心灵却在缺乏沟通中为某种精神的病菌所包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逐渐膨胀,膨胀为一个恶性肿瘤,一旦爆发便不堪收拾。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欢迎网友进入讨论区




倾听心灵的呼喊


2002年03月28日


    我们的“现代人”,生活日益富足优越,物质日益丰富多彩,然而快乐与健康却越来越少。幼年在家里只能玩着一个人的游戏,上学在学校埋首为高分苦读,而心灵却在缺乏沟通中为某种精神的病菌所包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逐渐膨胀,膨胀为一个恶性肿瘤,一旦爆发便不堪收拾。于是有人将硫酸泼向关在笼中的熊,有人为了一本书杀死了自己,有人因为被劝退学杀死了家人,有人持枪绑架自己的同学但却没有任何理由……而他们都是我们年轻而青春的一代。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地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家庭:不是管得太多就是漠不关心,怎样才好?




    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有人开始怀疑,是现代社会紧张而忙碌的节奏让家长无暇管教子女导致了如此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可看着将全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甚至不顾自己的家长,这样的疑问显然不成立。




    用硫酸泼熊的刘海洋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刘母对他管得很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有规定。刘海洋上学的行走路线是刘母设计的,直到上大学,他才学会骑车。到了大四,他依旧把衣服带回家洗。刘海洋的同学评价说,他没有任性,没有自我意识,从小连与别人打架的事都没有。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唐登华分析说,对这个孩子的管教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从小到大多数是别人的意识强加给他的。我国的独生子女状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使现在的孩子活的很累,通常有五六双眼睛在关注他,过度地保护他,使孩子经受不了挫折,形成不了自我约束。“断奶”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考验,应该给孩子一个自我意识成长的机会,让他学会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管多了容易压抑孩子的个性,那么听之任之呢?当然更不行。孩子能否自由健康的发展取决于家长管教的度。但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管教二字定义为说教管束,最重要的还是心灵的沟通。




    一项关于儿童交往心理的调查表明,有近65%的儿童渴望交往,但仅有25%的家长每天坚持较长时间与幼儿进行交流,使幼儿缺乏交往经验,致使幼儿不懂交往,在交往中事事以己为中心或采用蛮横态度对待他人,甚至在交往中有攻击性行为。
  这仅仅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交流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幼儿首要接触到的对象就是家人,在与家人的交往和沟通中,他们逐步学习与他人交流,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家长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是倾听他们诉说的最佳对象。孩子通过诉说与交流来解除疑惑、消除心理障碍。但很可惜,我们的家长都没有倾听的习惯,更不用说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了。




    我们的家长忙于工作,操心家庭,烦于琐碎,对于孩子仅仅寄予希望而忘记了去探询和关注他们的心理路程,仅仅注重物质的供给而忽略了精神的丰富与疏通。于是背负着沉重的希望,沉溺于纷繁的物质中,我们的下一代艰难的行进于人生道路上,孤独无人知,迷茫而无人解,心理病根由此而埋下。




    在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发生后,紧接着又有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仿真枪绑架两女生、天津大学生马晓明勒死奶奶砍倒父亲、武汉某高校一失意学子在长江大桥上悬挂个余小时等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于是心理专家开始疾呼:让孩子们“心理断奶”。




    教育:忽略人文关怀 忽视精神需求 缺乏心理断奶的氛围




    专家们向家长建议要让孩子“心理断奶”,而学校也许应该是让孩子“心理断奶”的最佳选择。学校是孩子逐步脱离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同时学校又为孩子充实自我,完善人格提供了教育和知识。然而当一系列的大学生自杀犯罪事件频频发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凸现出来后,才发现我们的学校乃至我们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人。在追求高分、高升学率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忽视了人文关怀的培养,让学生在冷漠中过度“心理断奶”。伤熊事件发生后,有的教师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什么?




    中国政法大学费安玲教授说,中国的教育机制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厚望,学校也往往凭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期望与现实离得太远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很快崩溃,悲剧往往在这瞬间产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说,我们的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是好成绩,是听话的孩子。只要学习好,不出大格,没有人关注他是否内心有痛苦。这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问题。刘海洋的问题出来后,他的老师同学都很吃惊,其实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在认识发展上是有缺陷的。他缺少的不是学习数理化的能力,而是情绪、性格发展上幼稚,不成熟。从心理学上讲,情绪压抑太久,就要扭曲地表达。郑教授认为,“好学生”的标准应该有两条:一个是身体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伤熊事件的出现,全社会都有责任。




学校教育应重视精神与心理需求
    目前,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刘海洋的例子是个极端。据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心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




    心理问题的突出使得心理课犹为重要,然而我们学校的心理课程在学生眼里看来就像是政治道德课。不但教材陈旧,而且老师的授课方法也很机械,套用理论、说教方式使抱着浓厚兴趣来听课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厌倦。另一方面,目前只有40%的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显然是不够的,而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学校就更少了。




    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又缺乏可以排忧解难、与之倾诉的人,心理障碍与困惑越积越深,长此以往就会转化为心理恶疾。




    让我们倾听心灵的呼喊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我国的“特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心理障碍的人已达到4.5亿,但心理问题已在其他各国引起了相当的重视。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约有5%至9%,即250万至500万名左右的美国儿童因为心理障碍影响学习。但在美国的学校里,有心理辅导员作为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第一条防线。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与老师、父母及其他精神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针对每个孩子的问题制定出专门的解决办法;向老师和家庭提供参考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学会负责任;向老师和其他学校成员直接提供咨询,帮助维护校园安全。据美国国家学校心理辅导员协会调查,当学校心理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000时,往往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违纪问题和学习障碍。




    在日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特别重视让青少年体验社会和接触自然,通过了解社会和亲近大自然使青少年身心获得健全发展,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有计划有意识地增加青少年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的机会。




    在德国对于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一部专门的《少年儿童帮助法案》,从法律的角度确保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各种帮助,这其中就包括心理咨询、引导以及相关教育内容。而对于18岁以上那些被称为“年青的成人”的青年,则被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不适用于上述法律规定,但也可以在心理诊所或者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中获得帮助。




    德国心理学专家阿尔贝特·齐默尔曼认为,目前德国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问题莫过于对社会有许多“脱离实际的想法”。他感到担忧,没有多少父母理解自己的孩子,他认为说:“帮助孩子正确认清自己,让他们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他们面临抉择的时候适当的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是家长、老师及整个社会的职责。”




    而法国的心理学专家玛丽-若泽·巴罗女士则直截了当的指出“倾听”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有效良方,“让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尽情倾诉,然后在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




    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轻生的关键应该是接触他们的心理障碍,但很多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倾诉,认为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将会给家庭带来耻辱,等于自绝于社会。因此,绝大多数人只能自己默默承担心理的不平衡,或者自寻发泄渠道,甚至轻生。所以在学校和家庭里形成一个良好的倾听与诉说氛围将有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碍,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正如巴罗女士所言:赢得青少年的信任,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可以信赖的人倾诉,能够听到专家的建议或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




    让我们来倾听心灵的呼喊吧!



   


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视听在线 |  宽带频道 |  广告频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