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成长》反馈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18日 16:12)
走出抑郁——《心灵的成长》后记
范铭
这是一个主题先行的节目,我们当时关注的领域就是“抑郁症”。
当时我们手中并没有任何现成的个案,我们打听到北京友谊医院有个心理专家柏成立了一个名叫“友谊之友”的心理健康俱乐部,于是就前往那里去寻找我们理想中的个案,以及确定节目方向。
就在这个俱乐部我们认识了两个孩子,一个叫郭涓涓,一个叫宋禹,都是两个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见他们的第一面,我们就明白了,这就是我们想找的主人公。
郭涓涓,22 岁,从小父母离异,跟母亲生活,她跟母亲的敌对和冷战持续了10 多年,近年来频繁地有自杀和自残行为,最严重时一周闹一次自杀。她跟母亲几乎不说话,她生活的全部重心是她男友,而且必须24小时在一起,但凡男友要单独出门,或者想离开片刻都会引来一场自杀风暴。最极端的时候,郭涓涓用刀片割腕,她男友拿起菜刀要自杀,而她母亲为了阻止他们俩,用啤酒瓶子砸自己的头,瞬间血流满面。
宋禹,一个17 岁的男孩儿,比同龄的孩子明显胖许多,他自闭,有人际关系障碍,神经性贪食。他和父亲多年来没有任何身体接触,也几乎不交流。在一次心理健康俱乐部组织的家庭个案治疗中,宋禹对父亲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我恨你”,然后跑到墙角用手拼命地砸墙,失声痛哭,几乎引发哮喘病。而他父亲在此之前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家庭有问题。
两个孩子都是受过伤害的,也是极度敏感而脆弱的。跟他们接触,整个摄制组都煞费苦心,如履薄冰。我专门给宋禹的父亲写了信,说服他打破内心障碍,向儿子道歉。我和柴静在采访前,不带机器地和宋禹接触了三四次,陪他吃饭、聊天,直到他全面信任我们。采访过程中,他的情绪又反复了多次,一波三折,分两天采访才顺利完成。节目播出后,我专门陪宋禹看了一场电影,逛了一下午。路上有陌生人挥手向他致意,对他说“宋禹,你好点了吗?加油啊”,看到他脸上的笑容,得知他与父亲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我们才长舒一口气。
而郭涓涓,基本算我和柴静的同龄人,为了让她对自己的极端行为释然,我让涓涓看了我手上的烟疤,一副“我也有过青春期”的悲壮神情。跟她接触了四五次,一直没有勉强她接受采访,直到有一天夜晚,在接受完心理治疗后,她主动试探性地对我们说“我想试试看”。那一刻,我在心里说“感谢上帝”。
节目制作和播出得很顺利。一年后的一天,我再见到郭涓涓时,她正和男友一起帮母亲拍摄对日诉讼女战士王选的记录片;宋禹现在在一家保险公司实习,精神状态很好,和父母的关系大大地改善了。他说,他由一个“每天都不快乐的人”变成了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