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27日 15:39 来源:
湖南株洲一家大型公司的老总周林(化名)在捐款助学的同时,与被资助者签下合同,要求受资助者今后必须帮助一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合同规定,受助者从毕业起至第5年,应以不少于本合同借款金额的合同形式,帮助1人完成学业。如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持其完成助学任务,应主动告知甲方。(9月26日长沙晚报)
这种与众不同的助学方式,令人耳目为之一新。2003年周林发动公司员工资助一临时工的女儿上大学,感激不尽的女孩一家逢年过节,就向他表示感谢,有时还提一些土特产来。这让周林心里感觉不是滋味,他不愿让他们心理上有负担,于是,2004年他与那位女孩签下合同,使女孩成为和他平等的主体,等她今后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也就不会有愧疚感。今年,他再次捐助一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并与这位贫困生签下了同样的合同。
人性化这个名词,今天随处可闻,而用人性化来形容这种助学方式,依我看恰是再贴切不过。这些年,资助贫困学出完成学业,已成为我们社会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后,会感觉自己被人施舍,心理上总有这样那样的压力,甚至感觉低人一等。而通过签订合同,使被资助者懂得,今天自己是受助者,明天自己就是助人者,受助和助人是一种将爱心传递下去的接力。这样不仅能消除被资助学生的心理负担,也有利于培养其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在爱心接力中得到关爱。这种人性化的助学方式不但在经济上资助了贫困生,而且抚慰了贫困生的心灵,更给其精神增加了财富。
为这种善解人意的助学方式喊好,不禁还要呼吁,希望这种助学方式多些再多一些。如今有些单位有些个人,也在解囊资助贫困学生,但是他们的意识之中,似乎又有意无意地把资助与扬名连在一起。这种愿望本身或许也说不上是什么过错,但因为自己扬名心切,他们不再设身处地为受助者着想,而只是陶醉于在大庭广众一次次接受贫困生的感恩戴德。由于这种追名,不仅公德心的纯度因功利心而受损,也伤害了受助者的自尊——尽管是误伤。大爱无言,期待着有更多、更多的大爱,把我们社会的爱心奉献送入一个更辽阔高远的境界。(奚旭初)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