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英科学家分享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08日 11:52)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人马茨·荣松介绍说,超导电性和超流性是极端低温状态下发生的两种现象。目前,超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而超流体则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物体在低温状态下的表现形式。
他说,在略高于绝对零度的低温下,某些金属会让电流无阻力通过,这样的超导体材料还具备能够完全或部分屏蔽磁场的特性。换句话说,电阻变为零,外部磁场可能无法进入超导体内部。能完全屏蔽磁场的超导体被称为Ⅰ类超导体。如果外部磁场过强,这种超导体的超导性能会受到破坏。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部分屏蔽磁场的超导体被称为Ⅱ类超导体,它能在强磁场中保持超导性能,正是阿布里科索夫成功地在理论上解释了这一现象。而他的研究是建立在金茨堡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
阿布里科索夫和金茨堡等人让超导电性“走”出了超低温世界,而莱格特的成就是对物体在低温下的超流性进行了解释,即液态氦的粘性为何会在低温下消失。
这三位获奖者都是高龄老人,他们将分享总额为130万美元的奖金。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1951年在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国立阿贡实验室。他曾在俄罗斯的多家研究所和大学工作,涉足超导体、金属、半金属和半导体等多个研究领域。
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1942年在莫斯科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莫斯科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理论室主任,现为俄罗斯科学院顾问。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些科学家率先提出了有关Ⅱ型超导体的理论。
莱格特1938年生于伦敦,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教授。(王洁明 吴平)
责编: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