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原创] “明不涨暗涨”损害政府信用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9日 13:08)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1月27日是进入春运的第三天,河南省有关部门虽然口头表示原则上不批准春运涨价方案,但是正式的通知仍未下达。同时,读者关于票价上涨的投诉有增无减。对此,河南省交通运输协会一位负责人认为,在客票附加费等相关费用上涨的情况下,票价不涨让运输公司难以承受。票价上涨是合理回归。(见《大河报》1月28日)
一到春运,有关部门的一项主要安排是,出台各种运价上涨的规定,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收费涨价。有关部门的理由是借此调节客流量,可是没有什么效果也不见有什么改变。票价上涨真的是合理回归吗?票价不涨让运输公司难以承受的理由何在?如果真的让运输公司难以承受,那么此前有关部门表示不批准春运涨价方案的依据何在?在不少人士高呼春运涨价“联盟”破裂的情况下,如此做法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政策信息不透明有关。政策信息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最为重要的资源,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首要条件,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充足的信息来源是政策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宣传不当、政策理解失误、政策沟通堵塞,尤其可能产生部分政策执行的“暗箱操作”和以权谋私,难以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 “明不涨暗涨”现象的出现就是明证。
笔者以为这种“明不涨暗涨”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如果政府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就会出现信任危机,政府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甚至失去公众的信任,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的违约。要知道,信任是编织公众和政府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
政府信用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公务员的一言一行,都在显示着政府信用。而“明不涨暗涨”现象的出现却阻挡了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就无法发挥整个社会信用捍卫者的作用。政府信用缺失是全社会失信中最具破坏力的毒素,会直接导致了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失常。目前我国国民的诚信水平总体上有所下降,有些国民的诚信水平甚至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据统计,近些年来,我国因不诚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政府不讲诚信,让我们损失的不只是金钱,更主要的是人们之间、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
记得有人说过:“政府工作的困难在于,它不仅必须干得很好,而且必须让公众相信它干得很好。换句话说,能力和表现都是必要的……”政府信用是政府的生命线,也是政府构筑善政的资本。所谓善政实际上就是对契约的依法履行、对代理责任的有效承担、对公众期待的良性回应,增进政府信用的基本途径也就是推进法治行政、责任行政和回应行政。笔者期待政府部门早日对“明不涨暗涨”做出回应。(作者:朱四倍)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 进入网评天下论坛 发现更多精彩话题
责编:张会玲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