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神五”发射准备进展顺利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11日 08:48)
解放军报消息:我国已经基本建成高安全高可靠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神舟”五号飞船将按计划发射,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载人航天领域老领导、老专家座谈会上披露的。
据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从1999年至2002年,我国共进行了4次“ 神舟”号飞船发射试验。试验表明,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和各系统设计方案正确,全系统工作协调、匹配,工程各系统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措施,以及飞行试验组织指挥程序等经受了严格的实际考核。特别是针对载人航天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要求,进行了充分有效的试验。他指出,经过4次“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配套较为齐全、适应载人航天高安全高可靠性要求的研制试验体系已基本建成。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说,在非典防治工作中,载人航天工程全系统采取了严密防范措施,可以确保“神舟”五号飞船按计划发射。
参加座谈会的有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领导、16位院士和部分老专家。会上,他们为确保“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以及国防科工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导出席座谈会,认真听取老领导、老专家的意见,通报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任务准备情况。(刘程 范炬炜)
新闻背景: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备战“神舟”五号发射任务
担负我国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做好预防非典工作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备战“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任务,各项试验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疫情后,该中心及时成立了非典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和试验任务指挥部,一手抓非典预防,一手抓试验任务。他们制定了《参试人员非典防治工作有关规定》,拨出专款,对试验现场和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防护。同时,对5000余台套发射设施设备进行了检测检修,组织了多次联试联调和试验卫勤演练。截至今天,中心已圆满完成两次大型任务合练,先后攻克了待发段航天员应急救生技术、逃逸安控系统等153项科研课题。目前,发射中心上下正全力备战“神舟”五号发射任务,广大参试人员精神振奋,士气高昂,决心确保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可望年内实现
中国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实现首次载人太空飞行,从而成为世界上继美、俄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载人太空飞行能力的国家。在“神舟”四号成功返航和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事故后,这一消息尤其令人瞩目,不少人都想知道中国将如何保证宇航员的人身安全。
针对宇航员的安全问题,“神舟”五号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说,中国有信心保证宇航员的安全。他说:“我们在设计飞船时有一个原则,就是飞船的每一个系统要做到‘一次故障,正常飞行;二次故障,安全返回’。换句话说,当一个系统第一次出现故障时,要做到飞船能正常运行,出现第二次故障时,能保证宇航员安全返回。”
逃逸系统能自动检测
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轨道上无法逃逸相比,中国的载人宇宙飞船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工程师在载人飞船不同的飞行阶段,为宇航员准备好了各种营救手段和措施。
在发射前15分钟,火箭上的自动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可以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在载人飞船起飞尚未离开火箭发射塔架时,如果出现险情,宇航员可应急脱离飞船,乘高速升降机、半自动下滑和下滑钢索返回地面,也可以使用宇航员弹射座椅等返回地面。当火箭点火上升,载人飞船离开发射塔架升空时,若出现事故险情,宇航员可以启动逃逸塔逃生。当载人飞船进入轨道飞行阶段出现险情后,宇航员可以利用飞船上的安全救生设备(如航天服或救生球等),也可以由地面发射救生飞船把宇航员接回来。此时宇航员可以利用飞船中备有的各种应急药品和救生器材进行自救或互救。当载人飞船在返回下降着陆阶段遇到险情,宇航员可以依靠弹射座椅和减速装置实施救生。如果在着陆以后落入非预定地域,宇航员可以利用随身的通讯设备、救生物品、口粮、水等来自救互救,并等待救援。
高精度制导系统安全可靠
为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工程师在运载火箭制导方面狠下功夫,确保它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制导精度。高精度的制导系统既能把宇宙飞船准确送入轨道,又能确保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的最后一圈正好经过预定的回收区上空,以便为宇航员安全着陆创造条件。另外,一个非常先进的地面和海上跟踪测控网和通讯指挥中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确保对载人飞船进行实时测控,准确画出飞船运行的实际轨道,发出精确的返回指令,保证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在这方面,中国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验。
返回舱确保安全
工程师们在宇宙飞船的结构坚实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模拟出在最坏情况下,宇航员可能出现的危险,如遇到最强震动和强高温,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改进、加固了飞船的结构。工程师们保证飞船必须能够经得起再次进入大气层时产生的剧烈震动、冲击以及由于与空气剧烈摩擦所产生的几千度的高温。如果处理不好这种技术问题,就可能发生像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那样的事故。
同时载人飞船还必须具有一个十分完善的环境控制及生命保障系统。宇航员居留的返回舱和轨道舱必须可靠密封,使舱内维持规定的大气压力。意外的泄漏将会造成灾难性事故。因此工程师们对飞船结构的坚实和密封方面经过多次检验,结果是让人放心的。
精心挑选宇航员
在完成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过程中,宇航员都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因此训练宇航员适应太空飞行中出现的各种恶劣条件,并能迅速应对飞船飞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和紧急情况,也是确保载人航天飞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培养出了14名合格的宇航员。这些宇航员的身高均为1.70米左右,体重在65公斤左右,年龄在30岁以下,身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政治素质过硬。
选出的宇航员都要经过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体质训练和心理训练、专业技术操作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内容的严格基础训练和专业考核,才能承担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据科学家透露,宇航员上飞船后,失重的太空环境会使宇航员全身的血液都向上半身集中,为了适应这种现象,宇航员们训练时要在一张特制的倾斜床上头朝下躺6个月。此外,在太空中,宇航员还会发生视觉偏差、骨质丢失等其他身体变化。为此,宇航员一直在进行着极艰苦的身体及心理训练,以出色地完成“神舟”五号的飞行任务。(傅炳辰)
我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 政治影响极其重要
1月7日下午,北京北郊的航天城,“神舟”四号飞船的返回舱回到了它的诞生地。
“准确发射、正常运行、安全回收”,“神箭”——长征二号F总指挥、发射场副指挥长黄春平如此概括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正式载人之前的4次飞船发射。
载人航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
黄春平是在他工作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里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运载火箭专家说:“1月9日,我就要去开一个会,准备载人火箭的工作安排。”黄春平告诉记者,俄美在正式载人前发射了十几次,而我国只发射了4次就要进行载人飞行试验,感到压力很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很不够的。因为火箭、飞船的安全性、可靠性是靠概率来统计的,要有一定子样。至于应对措施,黄春平说:“‘神箭’、‘神舟’四号的技术状态和载人时完全一样,直观地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我们在数据分析中不会放过任何微小的问题。考虑到不会再试了,所以我们的原则是以4次试验为准,技术状态能不改坚决不改,以更加‘严、细、慎、实’的作风搞好第五次发射。”
另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宇航员。黄春平说:“目前正在培训的宇航员有14人,其中2人是教官,当然,他们也能上天。”2名教官曾在国外接受过培训,回来后再教其他人,“因为全部都送到国外培训费用非常昂贵”。黄春平告诉记者,“神舟”飞船准备了3个宇航员的座位,发射设计也是按照3人来考虑的。至于首次飞行上几个人,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未来,将有科学家上太空搞科研。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在今年10月发射升空。黄春平表示,这个时间目前还不能确定,万一数据分析出了什么问题,整个工作进程可能就会改变。黄春平的同事告诉记者,“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时间就在黄春平的坚持下推后了一天,原因是原定发射的那一天气温低到了零下28摄氏度。黄春平说:“虽然我们的仪器是按照零下35摄氏度照常工作的标准设计考验的,但有规定低于零下20摄氏度不得发射。载人航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为什么要冒险赶这一天?那可能把载人工程至少推迟两年完成。”
黄春平提到,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于1992年9月21日经中央专委批准的。当时就确定了“三步走”的中国载人航天规划:一期先搞载人飞船,之后再建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最终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在21世纪初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载人航天正是空间实力的一个标尺
“神舟”四号的发射,得到批准去现场采访的国内媒体记者屈指可数,就更不用说外国媒体了。但是,这些外国媒体的记者想方设法打听有关的消息,他们最关心中国载人航天在安全战略上的意义。黄春平说:“所有国家的航天事业都是从研制导弹开始起步的,全世界都一样,国家有这个安全需要。后来航天技术才更多地服务于国计民生,比如通信卫星、资源卫星、救灾卫星、海洋卫星等等。我们是以和平利用空间的目的来搞航天事业的。”
“国家安全”里有领海、领空的概念,领空通常是指在领土、领海之上一定高度之内的空间范围。再往高,大气层之上呢,那是太空,被称为在陆地、海洋、领空之外的人类第四疆域。然而,国际上并没有明确太空里哪块是哪国的范围。黄春平说:“设想一下,你头上很高很高的地方就有别国的太空设施,你干什么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你有什么感觉?因此,我们也要发展空间技术。”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发展空间技术是单纯为了民用的。美国曾着手建立庞大的星球大战作战平台。海湾战争中,美国发射了大量卫星,严密监视伊拉克。美军的每个小分队都配备了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人在哪里,发布什么指令都一清二楚,根本不像过去打仗,还靠短波电台联系。
中国军方一位搞战略研究的人士说,正因为技术都一样,所以专业人士都明白运载火箭能把飞船精确送入预定轨道对导弹意味着什么,多模态微波遥感技术对侦察监视意味着什么。在现在和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中,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有相当的空间科技实力,否则就会被人欺负。载人航天正是空间实力的一个标尺。美国的一份官方报告称,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集大成者,它对世界格局和国家的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影响。1961年,当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太空轨道飞行的宇航员时,美国感到大惊失色,觉得他们一夜之间就从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上掉了下来,于是立即集中力量搞“登月计划”。直到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他们才重新找回了优越感和自信心。
中国下决心集中人力、财力,加速载人航天的发展
正因为空间技术具有如此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国才坚定地下决心集中人力、财力,加速载人航天的发展。迄今,载人航天工程包括的宇航员、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回收场七大系统,一共动用了100多个单位、3000多个厂家的数以万计的科研、制造、统筹人员,整个工程投入巨大。
黄春平向记者解释了这笔费用的用处。其中大部分花在地面的建设上了,比如工厂、基地、设备等等,形成了固定资产,可以通用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真正打到天上去的钱,其实并不多”。
载人航天比不载人航天难在哪里
黄春平告诉记者,宇航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出丝毫意外。为了实现载人航天这个目标,“神箭”——长征二号F火箭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故障自动检测系统里设定了310种故障模式分析,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命令宇航员逃到安全区域。谈到逃逸系统,黄总起身走到矗立在办公室内的“神箭”模型旁,指着其侧面4个折起的栅格翼说道:“这是逃逸系统里最难的部分,我们曾想咨询一下俄罗斯专家,他们开价1000万美元,最后还是靠我们自己解决的。”
关于中国航天技术的整体水平,黄春平说,虽然我们宇航员的上天时间比加加林要晚42年,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航天技术比美俄落后42年。他分别从火箭、飞船、卫星等方面做了分析。作为运载“神舟”飞船的“神箭”火箭的总指挥,黄春平自信,中国运载火箭是世界一流水平。在宇宙飞船方面,与目前俄罗斯仍在使用的“联盟”号飞船相比,“神舟”飞船体积更大,内部设备更为先进,总体来说已经达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中国的卫星发展水平相对要滞后一些。美、俄的卫星寿命达到了十几年,而中国的卫星寿命还只有几年,主要是在卫星自带控制系统的火箭推进剂问题上有差距。
黄总告诉记者,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现在,完全靠自己,“作为科技人员,我们非常希望与国外同行展开合作,但是基于经济实力、知识产权、政治因素以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中国的载人航天只能自力更生”。黄春平认为,目前制约中国航天事业的,是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还不是特别强大,生产工艺水平不够高,还不能投入足够多的资金,但他相信,只要国家加大投资,经过15—20年的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完全可以赶上世界最先进国家的水平。(程刚 石丁)
责编: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