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介入南海加强岛链驻军牵制中国海上战略
环中国岛链异动
2009年的中国海疆,从年初开始就显得颇不宁静。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或是看似“巧合”的事件,将国人的目光再次引向浩瀚的海洋,引向那一列点缀在大洋中环绕着亚洲大陆的岛链。
最近,美国《防务新闻》周刊重新提到了一个概念——“第一岛链”。这一概念随着美国海军监测船“无瑕”号出没南海、“胜利”号开赴黄海而显得更加诡异。
“第一岛链”,主要是指靠近亚欧大陆东部海区外侧的那条弧形岛屿带,即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涵盖了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
此外,在美国人的战略构想中,还存在“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的说法。“第二岛链”源自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拉马等岛群;“第三岛链”则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2009年环中国岛链发生的“狭路相逢”事件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异动折射出美国对亚洲快速发展大国的一种复杂心态。
美国“岛链制华”的变与不变
自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关系总体呈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开局,可在中国周边海域,两国船只今年却已两度“狭路相逢”。尽管奥巴马政府目前似乎采取低调处理态度,表示将寻找外交途径解决,但美国鹰派势力借机大做文章,无理指责中方“骚扰美国船”,企图再次掀起鼓吹“中国海上威胁论”的新一波声浪,要求奥巴马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起事件都发生在美国战略上围堵东亚大陆的所谓“第一岛链”上,事件的实质仍然是美国担心在亚太地区影响力式微,而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增强抱有强烈戒心。这种心态是美国战略观决定的,并不是随着美国政府换届就能轻易改变。
“狭路相逢”背后
对于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这两次“狭路相逢”,美国官方的解释是双方对于相关海洋国际法规理解不同。在这两起事件中,中国都严正指出美方监测船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内从事“不友好”活动。
该公约明文规定,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可以延伸到海岸外322公里内的海域,禁止一国在他国专属经济区进行“不友好的”或“具有威胁性质的”军事活动。无论是在3月8日的“无瑕号”事件还是5月1日的“胜利号”事件中,美国军方用于搜集情报的监测船显然都不是在从事什么“友好和无威胁的活动”。
但美方却称,专属经济区给予一个国家开发海洋的经济权力,却没有给予这个国家领海权。“一个国家对沿岸19公里内的海域拥有领海权”,而这两起事件中,美船是在“中国领海权”范围外活动。美方还称,这两艘船从事的是“和平活动”,因而不需要经过中方允许。
美方监测船在距离本区万里之遥的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游弋,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其实世人心知肚明。美国的专家学者并不讳言美国监测船在中国沿海频繁活动的军事目的。
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安全问题专家史文说,“美国想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尤其是中国在海南岛附近新建的潜艇基地进行侦查”。“无瑕号”便是此类侦查活动之一。他同时指出,“即使不存在对法律解释上的分歧,中国也不会愿意美国在中国的海岸线附近肆无忌惮地搜罗中国的机密军事情报”。
话再说得透一点,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防范,正是这两次“狭路相逢”的最主要原因。
从战略上看,黄海和南海都处于美国对中国战略封锁的“第一岛链”。在美国战略界看来,如果中国在周边海域取得战略优势,将突破美国对华封锁的“第一岛链”。
“第一岛链”主要是指靠近中国大陆海区外侧的那条弧形岛屿带,即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涵盖了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第二岛链”则源自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拉马等岛群。“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从“冷战”期间开始,美国通过各种双边、多边军事合作方式,先后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上建立了以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军事基地群,以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为核心的东南亚军事基地群,以美国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军事基地群。这些军事基地体系配置有序,并能相互支援,扼守住了亚洲大陆走向太平洋的所有咽喉要道。对美国而言,这些“岛链”既是遏止亚洲大陆国家向海洋发展的重要筹码,也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依托。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