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成沃土
■陶国庆
2009年2月6日上午10时,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一块农田里,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蓝色的联合国旗迎风招展。中国第四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土地交接仪式,将经过两批共40多名扫雷官兵接力清排的135600平方米的安全土地移交给当地村民。
“亲爱的中国官兵们500多天忘我的工作,使这片土地重归安全,我代表全体村民真诚地感谢你们!”致辞的辛尼亚村村长海达·罗加米说罢,向官兵深深地鞠了一躬。
辛尼亚村是2006年黎以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战后留下了大量未爆的子母弹,先后有10多名村民因子母弹致死或伤残;香蕉和橘子熟了,村民们也只能远远地看着烂在地里,原本肥沃的良田逐渐长满了荒草……
2007年9月,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接受了在该村清排子母弹的任务。然而,情况的复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子母弹散落时,有的掉到香蕉林中,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没入草丛中,有的陷在土壤里。特别是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和日光照射,散落的子母弹变得十分易爆,随时都可能吞噬擅自闯入的生命。
如果采取传统爆破清排的方法,时间快,也比较安全,然而爆破产生的炸药粉尘、冲击波,会加重对土地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也会给刚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村民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鉴此,中国营果断决定,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采用最危险的人工搜排法进行清排。
黎巴嫩的夏天酷热难耐,官兵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头戴防护面罩,在太阳下作业一会儿就会全身里外湿个透。然而,为了早日将安全的土地交到当地村民手中,官兵们不叫苦,不退缩,每人每天平均要作业6个小时。
扫雷官兵的辛苦危险,一点一滴都被当地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村民阿布·哈桑每天上午10点,都会准时开车给官兵送来水、香蕉和自家的烙饼。每次见面,他都要情不自禁地与每个作业手来一次亲密的拥抱。去年10月,他家荒弃了两年的农场就已被全部清排完毕,现已新建起了水果大棚。
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第三批和第四批维和工兵分队共在任务区域清排并销毁子母弹676枚,官兵无一人受伤,仅记载扫雷作业情况的任务完成报告就长达600页。“中国营创造了奇迹!”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官员吉尔伯特说道。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