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某新型导弹驱逐舰巍峨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祖国海疆。
今天,当年驾驭该型首舰的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官兵,在浩瀚大洋犁开了一道更加壮阔的航迹。
——他们从一艘舰起步,滚动培养了一大批全训合格舰长、全训合格部门长和合格舰员,发展成为一支信息化驱护舰编队。
——他们创下了1年完成单舰全训,2年完成编队全训,3年跨入联合机动编队序列的奇迹,探索出10多种新战法,34次圆满完成重大军事任务……
巨舰承载大国魂。他们从“零”起步驾驭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航迹,是新一代中国海军官兵不负祖国重托、锻造新型海上力量的生动写照。
背负着祖国的期望
1998年2月16日傍晚,“南湖”号客轮缓缓航行在东海海面。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这艘以中共“一大”会址命名的客轮上,某新型驱逐舰首舰第一次临时党委会召开了。客舱里,从海军数十个单位抽调来的200余名官兵无人入眠。他们,就是新型战舰的首批舰员。
在异国他乡,舰员们每天完成近10个小时的培训后回到宿舍不休息,大家默诵教员讲课的要点,整理学习笔记,直至将复杂的图纸默记下来;上舰实习,他们对照结构图探摸管路,一根百余米的管道往往要摸上半天;下班后,电源关闭,舱室里漆黑一片,舰员们掏出手电筒继续作业……
培训结束考核,这些舰员全部合格,90%以上取得优秀成绩!
2000年1月3日,新型战舰由首批舰员驾驭驶向祖国。
航程漫漫。期间,舰艇遭遇12级大风,钢板被拉扯得“咯吱”直响,舰员们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战位上,连续操纵6个多小时。
42天!舰员们按时驾舰向祖国报到。
然而,“会开船”和“会打仗”是两回事。上级给支队下达了命令:一年时间完成全训。
外军同类舰艇形成战斗力一般需要两三年!首任舰长黄新建一时心急如焚。现成的训练规范用不上,训什么、怎么训,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经过1个多月的摸索、上百次的修改完善,《某型舰备战备航部署》等数十种部署终于诞生。随后,他们开创性地制定了《某型舰训练大纲和考核标准》,一批新训法应运而生。
展露锋芒的时机到了。2001年盛夏的一天,该支队列装不到一年的新型战舰全武器系统试验,创造了人民海军历史上舰载防空导弹、舰载大小口径火炮多个“第一”。
“用我们自己的脊梁作桅杆”
一次,海上对空防御演习,舰载雷达突发故障。技术专家排查认为“雷达信号放大模块”中存在故障点,但由于缺少备件,故障无法排除。
时间不等人!支队党委决定:组织技术攻关力量自修。司令部雷达业务长戴伯林翻阅了60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大胆判定:故障原因是图纸上的两处线路标错,使实装线路错接!
“怎么可能?”专家难以置信。戴柏林攀上桅杆,改接线路,通电检查,故障现象马上消失。
金秋的一天,新型导弹驱逐舰驶向大海进行试验。刚刚排除故障的舰载雷达刚开机,就捕捉到目标。“发射!”导弹如利箭离弦,直扑万里海空,目标灰飞烟灭!
这次重大故障的排除,标志着我海军在该型舰载雷达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要当新型战舰的主人,归根到底要靠我们自己!”这件事让支队党委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想方设法打造过硬的技术保障群体。为此,他们与国内80多个科研所建立了协作关系,选派数百名技术骨干见习深造。
主炮技师蒲宪高是一名入伍时仅有初中文化的士官。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他排除了某舰主炮疑难故障,创造了海军口径火炮射击训练史上主炮直接命中超低空、高速拖靶等两个“第一”的新纪录。
“用我们自己的脊梁作桅杆!”一句誓言催生一大批学者型舰员群体。记者采访笔记上,写满了支队官兵创造的辉煌成果——
组建以来,支队官兵先后探索出200多项新技术,先后发现解决了1100多项装备问题和缺陷;官兵总结整理出800多万字的装备使用保养规则,编写了22种专业教材;组织自修项目1万余项,自主排除重大故障42起,节约经费上千万元,装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