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众望的新中国第一代驱逐舰――海防“四大金刚”
新中国第一代驱逐舰,即被称为海防“四大金刚”的“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太原”号,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购进的。
从1951年起,海军分三批选调了100余名优秀军事干部到苏联海军学院培训,主要学习驱逐舰、护卫舰的操纵管理和装备技术。“六四”协定签订时,这些干部多数已结业回国,成为接收驱逐舰筹备工作的骨干。
接收舰艇,舰员选调是第一个大问题。当时的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是人民海军的第一支护卫舰部队,其装备的舰只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建造的护卫舰。这些军舰多数使用的是蒸汽透平机,配备100毫米或130毫米口径的主炮,与驱逐舰很接近。据此,海军党委研究决定,以华东海军第六舰队官兵为主,组成两艘驱逐舰全套接舰人员。
1954年4月,舰员选调工作全面展开。是时,东南沿海部分岛屿尚未解放,国民党军舰不时窜入大陆沿海骚扰,作为海军主力作战部队的第六舰队,战斗值班任务异常繁重。但第六舰队党委从海军建设全局出发,坚决执行海军党委的决定。为了确保调员的质量,舰队成立了以副司令员冯尚贤为组长、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韩玉樽为副组长的选调小组,严格按照“历史清楚、政治上可靠,经过实践锻炼,思想好、业务精、身体健康”等条件,逐个筛选,层层把关。第一批抽调官兵350人。由于把关严格,入选人员素质普遍较好。舰部门以上干部,基本上都是赴苏学习过的骨干,40%以上的水兵经历过战斗考验。
5月1日,由第六舰队、华东海军第五舰队、淞沪基地和几个海军学校选调的官兵组成的接舰部队计500余人抵达青岛。遵照海军的电令,为保密起见,接舰部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训练大队”。
经过5个多月的学习准备,正式接舰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10月13日上午9时,由2艘驱逐舰、2艘扫雷舰、2艘潜艇组成的舰艇编队,在苏联太平洋舰队参谋长、海军少将彼得洛夫率领下,从海参崴启航,穿过对马海峡,徐徐驶进青岛港。自14日起,中国舰员便在苏联舰员的陪同下登上驱逐舰,航海、观通、轮机、鱼水雷等各专业,开始官对官、兵对兵的对口学习。同时,中苏双方进行码头停泊交接验收,展开试航、试炮等工作。
10月25日,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成立大会在青岛永安大戏院隆重举行。青岛基地政委卢仁灿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大队”成立的命令,同时宣布任命苏军为驱逐舰大队大队长、刘成章为政委,苏军、刘成章并分别兼任“鞍山”舰舰长、政委,马俊、王刚任“抚顺”舰舰长、政委。
翌日,中苏双方在军港码头上正式举行驱逐舰交接签字和命名授旗仪式。彼得洛夫代表苏方、卢仁灿代表中方分别在交接证书上签字。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宣读了中央军委命令,将“列什切里内依”(意“果敢”)号驱逐舰命名为“鞍山”号,“列齐威”(意“神速”)号驱逐舰命名为“抚顺”号。两舰舷号分别为“101”、“102”号。从即日起,人民海军有了自己的驱逐舰部队。
在接收第一批两艘驱逐舰的同时,海军即部署了接收第二批驱逐舰的准备工作。组建第二批接舰人员时,又一次从第六舰队选调了300人。两次选调,几乎调走了当时第六舰队总人数的一半。
1955年6月28日,第二批两艘驱逐舰依约按时驶抵青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将新接收的苏联驱逐舰“列兹基”(意“勤奋”)号命名为“长春”号,“列考耳特内依”(意“凛冽”)号命名为“太原”号。同时任命高基隆为“长春”舰舰长、尹万卿为政委,杨健为“太原”舰舰长、陆达为政委。
至此,驱逐舰大队的舰只由2艘增至4艘,舰员也增至1000余人。在苏联海军官兵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短短半年多的训练,各舰官兵就初步掌握了操舰的基本技能。此后,驱逐舰大队遵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精神,开始遂行战备值勤任务。新中国驱逐舰大队的组建,给不时骚扰东南沿海的台湾蒋军和闯入台湾海峡的美国第七舰队以巨大震慑,官兵们倍感骄傲和自豪。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这4艘驱逐舰为“四大金刚”。
在20世纪50年代,驱逐舰大队是新中国海军中最现代化的部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组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登舰视察,有的还题了词。驱逐舰大队也不负众望。1955年11月,入列刚满一年的“鞍山”号、“抚顺”号,参加了在辽东半岛举行的海陆空联合大演习,充当“蓝军”主力,“机动灵活、及时准确”,圆满地完成了演习任务。
在后来的30多年里,“四大金刚”或单舰或多舰50多次参加重大演习和合成训练,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诸如南沙战斗巡逻、打捞“阿波丸”、护航及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保障等重大任务。1962年4月中旬,美国驱逐舰“狄海文”号从日本军港启航,闯入青岛外海,企图窜入我领海侦察骚扰。“鞍山”号、“长春”号、“太原”号3艘驱逐舰奉命离港,前往监视、驱逐美国军舰。冒着狂风恶浪,敌我双方斗智斗勇,对峙八天八夜。此前几年内已上百次侵犯中国领海的美舰,此次未敢深入中国领海一步,最后悻悻离去。“四大金刚”成为保卫新中国海防安全的金刚,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金刚!
在遂行战斗任务过程中,这4艘驱逐舰成为培养干部的“大学校”。几十年里,它们为海军各级领导机关、部队、院校输送领导和专业技术骨干400余人,军以上领导干部100余人。其中包括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曾任“长春”舰舰长)、北海舰队原司令员苏军(曾任“鞍山”舰舰长)、北海舰队原政委陈先锋(曾任“鞍山”舰政委)等。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苏联的海军已装备反舰导弹,有了导弹驱逐舰。“鞍山”号、“抚顺”号等4艘驱逐舰主要武备仍是鱼雷和火炮。鉴于此,1955年11月,军委曾颁布命令,将驱逐舰大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雷击舰第五十一大队”,及时进行了驱逐舰武备改装。至70年代初,4艘驱逐舰均已成功改装为导弹驱逐舰。与此同时,我国国产导弹驱逐舰也试制成功,并胜利下水。1971年底,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正式编入海军部队战斗序列。
百年潜艇梦圆之时,陈毅视察基地激情赋诗
潜艇是一种高度机动,隐蔽性强,具有强大攻击力的作战舰艇。在海军装备大家族中,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自17世纪初叶潜艇问世以来,世界各海军强国均倾全力研制、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大显威力。其惊人战绩令世界军事家扼腕长叹:没有潜艇就没有海军!
在人民海军史上,1954年6月19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潜艇部队。
1950年8月,海军建军会议郑重作出决定:新中国海军建设“以飞机、潜艇、快艇三项为重点”。由此始,建立潜艇部队的计划便正式列入人民海军建设的日程。
1950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购买潜艇及帮助培训潜艇技术人员的要求。经双方协商,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提供4艘潜艇,并由苏联驻旅顺海军部队帮助中国海军培训艇员和指挥、保障等相应人员。
这一消息是鼓舞人心的。随着军委关于组建潜艇学习队命令的下达,海军党委便雷厉风行地展开工作。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亲自主持学员选调。在首次召开的学员选调会上,萧劲光激情满怀地向在座的同志讲述了有关潜艇的知识和建设潜艇部队的重大意义。他说,现在苏联愿意帮助我们建设潜艇部队,机会太难得了!我们一定要把人员选好,把各方面工作做好。讲到最后,他斩钉截铁地说:“如需要,宁可叫几条军舰开不动、解散几个学习单位,也要满足这次选调学员的需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海军部队和院校为主要方向,以全军院校和兄弟部队为补充,按照政治素质好、年纪比较轻、体质符合艇员标准的条件,很快选定了275名学员,组建了中国海军潜艇学习队。
潜艇学习队设在当时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支队的老虎尾基地。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潜艇学习队直接归军委海军领导,教学由苏联海军提供的实习潜艇艇长马斯罗夫中校(后为格洛瓦乔夫上校)具体负责。中苏双方原议定培训时间为两年,即自1951年5月至1953年6月。后来根据情况延长一年,于1954年6月结业,实际学习时间为三年。从海军到军委直至中央领导,对潜艇学习队都十分关心。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瑞卿、萧华等,先后到学习队视察。萧劲光司令员有计划地到学习队听取汇报,与苏方人员一起研究训练和教学。苏军方面对此次培训也异常重视。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曾担任过孙中山海军顾问的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潘齐列夫海军上将,也亲临学习队视察,检查指导培训工作。
1954年6月中旬,潜艇学习队如期结业。19日,中央军委颁发命令,将拟接收的从苏联购买的2艘“斯大林”型潜艇C-36号、C-49号分别命名为“新中国11号”、“新中国12号”,并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大队长傅继泽,参谋长张虎臣,政治处主任崔景波。从此,人民海军有了自己的潜艇部队。
6月24日,旅顺口晴空万里,水碧天蓝,西港码头彩旗飘扬。下午2时,中苏潜艇交接仪式在这里举行。出席仪式的,苏方为驻旅顺海军基地的负责人及驻旅大区苏军最高指挥官斯维尔佐夫上将,苏驻大连领事馆代办克瓦列夫斯基;中方除周希汉率领的海军机关代表团、大连海校负责人外,还邀请了旅大市委书记欧阳钦等地方党政领导。
6月28日,新中国的两艘潜艇在学员们的操纵下昂首驶离旅顺港,在茫茫大海上画出第一条航迹,劈波斩浪向筹建已毕的青岛潜艇基地驶去。
7月23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视察了潜艇基地,参观了新接收入列的“新中国11号”、“新中国12号”潜艇。潜艇大队大队长傅继泽请陈毅题词,陈毅略加思索,便激情如涌,当场赋诗一首:
人口六万万,立国太平洋。
面对侵略者,必须有海防。
水上多舰艇,空中能飞航。
海底深千尺,潜水亦所长。
件件皆掌握,样样是内行。
严整陆海空,捍卫我边疆。
和平可确保,建设日辉煌。
战贩如伸手,必定遭灭亡。
大哉新中国,指日富且强。
陈毅在落款署名后,又取题曰《潜艇上留题》。在此后的一年内,又陆续接收了从苏联购买的6艘潜艇。1955年9月,潜水艇独立大队遂改编为“潜水艇第一支队”。当年底,潜艇第一支队便参加了总参谋部在辽东半岛举行的抗登陆战役演习,并以4枚鱼雷全部命中目标的好成绩初显威力。
责编:李永超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