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军事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人民群众的支持成就了辽沈战役的辉煌

 

CCTV.com  2009年04月08日 18:3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辽宁日报  

全民总动员,村村设医院,家家是病房,人人当看护

我军战士在阵地上用干粮充饥

为前线筹措物资

农民子弟光荣参军上前线

民工紧急转运伤员

  紧急关头,辽北省委从通辽组织400头骆驼和大批人力,及时运送攻锦部队所需弹药、油料

翻身农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担架大军开赴前线

  在激战中,战士们有时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当地群众就冒着炮火,往前沿阵地送饭送水;敌人将大量炮弹倾泻到我方阵地,平地炸开几尺深的土,在民兵和群众的有力支援下,阵地失而复得,工事毁而复修……原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委陈沂曾深情地回忆说:“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援。 ”

  辽沈战役,是1948年九、十月间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也是解放东北全境与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次战役。这一战役历时52天,我百万大军在长春、沈阳、锦州、辽西走廊间南北800公里广阔的战线上,经过锦州、辽西、沈阳几次大会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在纪念辽宁解放6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在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通过一张张历史图片和讲解人员的详细描述,深切体会到“人民战争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涵义。

  “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

  据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介绍,辽沈战役前夕,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各省党政机关,对支前工作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部署,及时发布了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战争的指示。整个战役中,据不完全统计,共动用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大 车 12.9万辆,运送粮 食 5500万公斤。在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中,有经过多次战斗考验的北 满 、西满、南满根据地的民工队伍,有长期处在战争环境中生产、支前“一肩挑”的辽北、冀察热辽地区的常备民工,有新收复区刚刚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有在以往支前中立过功、受过奖的英雄模范。他们抬着担架,赶着大车,带着乡亲们的嘱托,怀着“全力支援前线,一切为了决战胜利”的信念,投入了艰苦紧张的支前活动。

  徐文涛指着图片,动情地讲述图片背后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保证攻锦胜利,我军在塔山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阻击西进援锦之敌。塔山地区的地势敌高我低,我军阵地完全在敌人炮火射程之内。为帮助部队构筑工事,塔山村周围群众立即行动起来,纷纷卸下自家门板,有的连炕沿、柜盖也都拆了下来,一位老贫农还主动献出埋在地下的三间房料。群众说:“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当地政府组织群众,迅速把筹集起来的大量木材、钢轨、高粱秆等材料,从四面八方送上塔山阵地。塔山村民兵和群众200多人,还帮助部队修筑起一条东起打渔山、西至白台山计8000多米长的交通壕。在炮火硝烟中,两个营的担架民工,除抢救运转伤员外,还连续苦干3天3夜帮助部队修筑工事。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民工们每次接到任务,不管多危险多疲劳,都千方百计及时转运,保证安全。锦西县(现葫芦岛市)新台门转运站担架队员负责往鸽子洞转运伤员,每日往返80多里,连续8天运送伤员900多名,使伤员得到及时治疗。黄土坎村集中了140名伤员,急需转运,当时人力不足,21个村的干部立即出动,分片包干,仅用1天1夜就完成了任务。

  原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清河门兵站站长赵德才说,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可歌可泣的故事难以计数。一位叫穆文珍的老大娘看到我军一个大脚排长没有鞋穿,在脚上绑块木板顶鞋用,脚都磨出了血,她回家后一夜未睡,在炕沿下躲着炮火,赶制了一双鞋送给这位排长,排长激动万分,说:“我一定不辜负大 娘 的 心意,狠狠打击敌人,报答人民的关怀! ”塔山村一位周妈妈为了给战士送水,牺牲在了阵地上。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我军在塔山浴血奋战六昼夜,抗击敌军9个师的轮番进攻,使敌人在塔山前终不能前进一步。我军完成阻击任务主动撤出阵地后,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俦看到阵地上堡垒星罗棋布,障碍物、交通壕纵横贯通,以及即使无人防守也难以通过的鹿砦、木桩、铁丝网等,不得不慨叹道:仅在 10多天的时间里,就能找到这样多的木材,构筑成如此完整的阵地,真是奇迹!

  话匣子一旦打开,便再也收不住了,赵德才继续说,攻锦战斗胜利结束,我军挥师北上,展开辽西大围歼战。当我阻击部队赶到黑山时,城里城外,人声鼎沸,骡马长嘶,车轮滚滚,成千上万的群众早已等候在街头路口,一辆辆大车满载着各种器材。许多群众带着锹、镐等工具,准备随同部队奔向各个阵地。目睹群众的支前热情,阻击部队干部战士热血沸腾,信心满怀。阻击阵地上有个101高地,是个石头秃岭,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修好工事十分困难。民工、老乡们立即背着满袋土石,成群结队,蜂拥而上,101高地顿时人山人海,石头山很快变成了一座坚固的战斗堡垒。战斗中,群众一趟一趟地往阵地上送水送饭。民工及时抢救伤员,运送弹药,妇女、老人热心护理伤员。在争夺非常激烈的下洼子、白台子、三台子和101高地上,黑山县的干部和群众共有400多人,为支援我军阻击敌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锦州战役结束当天,攻锦的八纵队即回师东进,当晚赶到沟帮子。沟帮子区政府当得知该部队为参加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会战和攻打沈阳,急需500副随军担架时,区政府干部立即连夜动员,一夜之间便完成了任务。

  锦县(现名凌海市)温滴楼乡有一位农民,将自己和代亲友收藏的11石粮食全部拿了出来,带领弟弟和儿子不分白天黑夜地把米碾好,又赶着毛驴一袋一袋地送往前线。奈曼旗至黑山、北镇,相距500余里,当地群众硬是用牛车将100万公斤前线所需用草准时运抵目的地。

  “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 ”

  “辽沈战役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当年东北广大铁路员工为保障决战胜利而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在原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吕正操将军的图片前,徐文涛重述着吕正操在回忆辽沈战役中的铁路运输时写的这段话。

  接着,徐馆长对记者娓娓道来。东北解放战争初期,广大铁路工人刚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日夜奋战,克服了器材不足、粮食缺乏等种种困难,抢修铁路,复活机车和车辆。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解放区的铁路线也逐步延长,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铁路员工们提出:“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 ”到辽沈战役前,东北解放区又接收和修复铁路5700多公里,通车线路里程达9818公里,占全东北通车线路里程的98%,修复机车885台,为支援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整个战役期间铁路运输情况了如指掌的吕正操将军曾回忆说,辽沈战役开始后,东北国民党军队虽然被我军分别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的地区,但其从空中破坏我交通运输线的能力还很强,这加重了我后勤运输任务完成的难度。

  在紧张的军运中,铁路工人及其家属们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抢修被炸坏的线路和设备。经常是敌机刚刚飞走,大火未灭,硝烟未散,敌人扔下的一些炸弹还没爆炸,铁路工人及其家属们就奔向现场,抬钢轨、扛枕木、挑砂子,填平弹坑,铺设线路。由北安、齐齐哈尔、昂昂溪、白城子、哈尔滨、吉林等后方机务段组织的特别运输队的乘务员们,在告别父母妻子的时候,没说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没想是否能回来,他们只说了一句 “这次出乘日子长,不用惦记”,拎起饭盒就走。许多不平凡的事迹,就是这些平平凡凡的铁路工人和家属们创造的:机车被打坏了,司机头上顶着闸瓦,冒着敌机扫射,上去抢修;途中机车燃油起火,乘务员冒着生命危险,蹲在机车底部拉条上,给轴箱填硬油;炉条坏了,他们把草袋子淋上水披在身上,钻进灰箱里去修;有的宿营车被打坏,乘务员们就在煤水车顶上休息。东北晚秋的夜里,寒风刺骨,可是铁路工人们抱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坚定信念,战胜严寒风霜,克服重重困难。

  锦州是北宁线上的枢纽、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为集中兵力攻克锦州,我军决定再从长春、沈阳方面抽调两个纵队,参加北宁线作战。正当这时,运往锦州前线的军火列车连续被炸,连运军火的汽车也被炸,而攻打锦州的部队又急需弹药补充。9月下旬,东北野战军总部决定,在昂昂溪组织一列秘密军火列车——3005次,抢在沈阳国民党援军出来之前运到西阜新车站。3005次列车乘务组的16名同志冒着敌机随时轰炸的危险,9月28日将军列开出。一路上同敌机斗智斗勇,在群众的支援下克服重重困难,冲破层层险阻,经过4个昼夜的运行,终于在10月20日早4点46分到达西阜新车站,将指战员们急切等待的弹药及时送到了。

  进入10月,东北国民党军感到末日即将来临,派飞机对我西线的苍土、新立屯、泡子、彰武、通辽、郑家屯等车站进行狂轰滥炸,妄图切断我运输线。10月1日柳河大桥被炸坏,运输陷入瘫痪。在这紧要关头,铁路员工为保证线路畅通,当天夜里全线员工、家属和铁道纵队战士共同奋力抢修。经过一夜奋战,便桥就架起来了,2日夜就通过两次军列,3日夜,又通过4次军列,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原东北野战军老战士王世新回忆说,在东北我军完成围锦打援的部署以后,龟缩在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即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组成“西进兵团”出犯新民,企图解锦州之围。廖耀湘兵团出沈阳后,敌一股骑兵窜到苍土车站,看到车站被破坏,便到处寻找修理用的工具。敌人抓到苍土养路工区养路工史云普,问他工具都哪去了,他说被撤退的人带走了。敌人硬说他藏起来了,逼他交出工具。他不交,敌人就打。老工人被打得浑身是伤,口吐鲜血,还坚持说没有。敌人气急败坏,端起刺刀对准史云普的胸膛威胁他,这位老工人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宁死不交。敌人逃跑后,等我军的同志回来,史云普才把自己埋藏的工具挖出来给大家抢修线路,苍土车站很快就通车了。彰武电务段的电话员在敌机轰炸扫射下,仍然坚持工作,始终保持电话畅通。在交换台前坚持工作的是李桂兰、车锡娥、李廷霞3个女孩子。她们中最大的21岁,最小的才14岁。这3位姑娘日夜坚守岗位,连续十几天没有摘下耳机。电话线不知被炸断多少次,电务工人们冒着危险都一次一次地接通了。电话交换台不知搬过几个地方,但是,通讯联络始终没有中断过。

  参观结束时,徐文涛动情地对记者说,辽沈战役期间,铁路职工和支前民工配合部队运送到前线的物资共达1.9万多节车皮,为保障决战胜利作出难以估量的贡献,东北地区广大群众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巨大贡献和英雄业绩永垂史册。

  图片由沈阳军区后勤史馆提供

责编:李永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