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军事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海军某实验区“导弹夫妻”:大海深处射长箭

 

CCTV.com  2009年04月05日 10:0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解放军报  

 

  深海发射试验归来,海军某试验区司令员胡文萃和他的妻子邹青在码头接受战友们的祝贺。 谢鹏摄

  渤海湾畔,巨鲸卧波。

  还差3天就是2009年春节了,这里依然天寒地冻,哈气成冰。

  天刚蒙蒙亮,一对身着深蓝作训服的大校夫妻,匆匆钻进潜艇。随即,携载着潜射导弹的潜艇徐徐离港,悄无声息地隐身奔向发射阵地……

  晌午,随着一声闷雷般的巨响,一枚导弹披着晶莹的水帘钻出海面,霎时喷出橘红色的尾焰,昂首直刺蓝天……

  这是海军某试验区司令员胡文萃和他的妻子、高级工程师邹青第36次携手随潜艇执行潜射导弹水下发射试验任务的一幕。

  夫妻双双下潜艇,舍生忘死建奇功。27年来,这对“导弹伉俪”在我国潜射导弹科研试验中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军委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如此神圣的事业,军人岂能袖手旁观”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潜射弹道导弹研制完成了陆上试验之后,正式转入海上试验。就在第一次水下发射前,胡文萃、邹青先后从学校毕业,来到了该试验区,开始参与试验准备工作。

  1982年10月,这对年轻人幸运地参加了我国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工作。

  蛟龙腾空,寰球震撼。两位年轻人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看到我国潜射导弹技术的差距,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1985年,试验进入了又一个重要关头。

  “轰!……”一枚导弹跃出海面,但飞行数秒后,导弹在空中解体。试验现场,人们陷入极度焦虑之中,火箭研制专家开始查找导弹发射失败的原因。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专家们仍在冥思苦想。29岁的试验区助理工程师胡文萃坐不住了,他和战友们找来相关图纸和资料,没日没夜地忙开了。

  “这事儿不该我们管。”有人提醒说:“试验区的职能如同地方的质量技术监督局,人家生产什么,我们检验什么。至于人家如何生产,那不是我们的事!”

  “新型潜射导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强军梦,如此神圣的事业,军人岂能袖手旁观!”胡文萃斩钉截铁地说。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他和方世武、李艳等人投入到艰苦攻关中。经过大量推理、运算和试验数据比对,终于找到了发射失败的原因。他们乘胜前进,拿出了一整套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技术方案。

  为此,某试验基地专门向上级递交了专题报告。很快,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为综合治理的三项措施之一,被应用到后续试验中。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这天,一枚导弹以雷霆万钧之势,从深海中呼啸升空,直扑目标……我国潜射战略导弹定型试验终获成功。胡文萃为此荣立二等功。

  27年来,胡文萃先后任室主任、副参谋长、总工程师等职,变迁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追求。他与战友们一起攻克了某型导弹发射装置改造、新试验航区建设、新一代高精度测控网建设等数百个装备技术难题,所建80多个技术项目、160多套设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和重点大学毕业的胡文萃相比,邹青搞科研的基础要差一些。然而,她的钻研劲头,却丝毫不逊色。

  一次潜射试验,存储数据的“黑匣子”完好地打捞上来了,可是数据记录带上却空空如也。拿不到数据,发射成功了,也是白搭。邹青心急火燎,带着课题组,投入到破解“黑匣子”之谜的攻坚战中。

  经过潜心探索,难题迎刃而解。邹青与研制单位一起,对“黑匣子”进行了改进。此后,每次导弹发射,瀑布般的数据流都被源源不断地记录下来。

  邹青在数据的海洋中遨游,用数据描绘导弹轨迹,先后参与完成多项课题攻关,有5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导弹在哪试验,我们的战位就在哪”

  1989年,某型洲际导弹模型弹试验倒计时,发射系统进入引弓待发状态……

  不料,最后一次技术检查时,意外出现配重水渗漏,部分电路被浸泡,导致短路。为了停止发射,必须派人下到近10米深的发射筒底部,为导弹断电。

  发射筒里装有数百公斤炸药,一旦爆炸,能将数十吨的弹体弹出100多米高。万一操作失误引起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我下去!”研制单位领导左右为难时,胡文萃主动请缨。

  现场上百双眼睛紧紧盯着远处的发射筒。胡文萃借着手电的光亮,钻进发射筒底,躺着把10多个连着电雷管的螺栓一一取下……10多分钟后,令人揪心的隐患被排除,浑身湿透的胡文萃爬出发射筒,现场所有人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潜射导弹具有巨大的战斗力和威慑力,是各国公认的“撒手锏”武器。然而,其研制试验同样风险巨大,国外同类试验曾多次发生艇毁人亡的悲剧。胡文萃夫妇对此了如指掌,却从未因此退缩。

  那年初夏,又一次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启动了。邹青准备随艇参加试验。她是遥测系统负责人,而丈夫胡文萃随艇担任发射副指挥员。

  所领导劝她:“你别去了,你们夫妻俩不能同时上艇。”

  “导弹在哪试验,我们的战位就在哪!”邹青据理力争,“我是遥测系统负责人,必须上艇!”

  所领导拗不过她,就找胡文萃说情。他平静地说:“没事儿,让她去吧!”

  潜艇在大海深处游弋。指挥舱内,胡文萃密切关注着试验进程的每一个节点;离他10米远的鱼雷舱内,邹青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数十块仪表……

  邹青在试验中是“第一岗”,负责测量导弹发射的数百个参数。陆地发射时,测量岗位离发射筒至少上百米远,以确保安全。可在水下发射,潜艇空间有限,邹青背靠的就是发射筒,名副其实与“火药桶”零距离。

  试验总是与风险相伴。“轰”的一声,导弹点火了。强大的后坐力,使潜艇受到强烈震动,艇内管路爆裂了,邹青身边的一个装置发生了泄漏,有害气体喷了出来,呛得她睁不开眼。她却不顾一切地扑向震荡中的仪器,用双手将它们牢牢稳住……

  风险面前,各级领导、亲朋好友纷纷出面劝阻。连前来检查工作的海军领导、基地领导也向胡文萃夫妇建议:“你俩只留一人参加水下试验吧。”他俩始终不为所动。

  夫妻俩义无反顾地“铆”在试验岗位上,先后近40次携手随艇下潜试验,次次圆满完成任务。

  “我就认准一条,不能对不起参战将士”

  某型导弹定型试验,有关部门提出减少大射程试验次数,胡文萃坚决反对,因为这样一来,导弹的某些战技指标将得不到可靠验证。

  胡文萃多次沟通协调,有关部门依然维持原定方案。在一次协调会上,双方争执不下,胡文萃急了,当众拍起了桌子:“导弹性能是否可靠,往往关系战争的胜负。我今天让步了,明天就会成为罪人!”

  有关部门终于重新设计了试验方案。

  胡文萃的追求始终如一:导弹试验降低难度,决不同意;试验不达标,绝不签字。

  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得罪人吗?”胡文萃回答得干脆:“不怕!我就认准一条,不能对不起参战将士!”

  以往,反舰导弹攻击靶船试验,靶船的位置是固定的,方位是已知的,雷达反射面积大。

  “打这样的‘死靶’,能检验出高性能的导弹吗?”胡文萃的担忧发自肺腑:“战场上,敌人会仰起脖子,傻等着你来砍吗?更不要说未来战争,舰艇将是隐形的,复杂电磁环境会贯穿全程。”

  胡文萃提出:着手研制具有不同反射特性的快速机动靶船,实施近似实战条件下的供靶、试验。如今,试验区的导弹试验方法、手段正日益接近实战。

  或许是丈夫的精神感染了妻子,或许是相爱的人总有相似的地方,在事关导弹质量的问题上,邹青的眼里也容不得沙子。她凭着敢于较真的劲头,先后发现测试程序及技术资料中的错误,提出的20多项改进建议均被采纳。

  “就是累死,也不能让试验耽搁在自己手上”

  许多战友说:“胡文萃夫妇都是干起工作来敢玩命的主儿。”

  一次,胡文萃在潜艇上突发腹痛,疼得腰都直不起来,只得从潜艇里爬了出来。

  原来,他患了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后,胡文萃未等伤口痊愈,就急切地跑回导弹发射阵地。

  那天,他正在潜艇上上下奔波,腹部的刀口突然裂开了,疼痛钻心。在码头卫生室,胡文萃请军医进行了简单的清创和包扎后,又上了潜艇……

  长期超负荷工作,使邹青患上了阵发性心跳过速,发起病来心跳每分钟一百七八十次,多次被送进医院抢救。但每次治疗结束后,她都请求医生保密,因为担心组织上不再让她上艇。为防不测,邹青每次出海都悄悄带上急救药,并交代军医抢救方法。

  有人劝他俩:“工作永远干不完,何苦这样拼命?”

  胡文萃说:“就是拼命,还能干几年?!导弹试验是天大的事,就是累死,也不能让试验耽搁在自己手上!”

  有人开玩笑说:胡文萃对导弹比自己的儿子还熟悉。他是个目光盯着世界的人。他的电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先进导弹“资料库”。

  知彼长,方能知己短,方能励斗志。胡文萃夫妇的最大心愿,就是锻造更多更先进的海上利剑。

  一次导弹试验,万事俱备、只待点火。突然,阵地上下起了大雨。“天公不作美,赶快下令撤收吧。”有人建议,胡文萃却没有反应。因为他清楚,下个撤收命令很简单,可是,试验不知又要延期多少天。因为每次试验,都涉及扫海、禁航等工作,要协调军地多个部门。为了加快新装备研制进程,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最后,他果断决策:利用降雨的间歇进行发射。导弹试验终于如期成功进行。

  为了让新装备早日诞生,胡文萃一反流行的技术封锁做法,毫无保留地把技术资料无偿提供给某导弹研制单位,使研制试验进程大大加快;为了让新装备早日形成战斗力,他力促接装部队尽早进入试验场,结果,导弹未定型,部队已经实操发射3枚导弹。

  渤海之滨、青山脚下,坐落着试验区的导弹技术阵地。走进工房,只见西侧的墙壁上挂着一面80平方米的大国旗,对面则是一幅巨型壁画,其上长城逶迤、华表耸立,上书11个金色大字:“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让人油然而生庄严之感。这个创意就出自胡文萃。

  每次导弹发射技术准备时,邹青都在这里参加技术测试,胡文萃则要和上级机关、研制单位、保障部队的同志在这里召开协调会。各方对技术的认识不同,立足点和利益有别,难免产生分歧,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每当这时,胡文萃总会抬起头来,默默地指指高悬的国旗和耸立的华表。一位研制专家说:“很多时候,什么都不用说,只要看这一眼,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解放军报记者 于春光 特约记者 蔡年迟 毛敬雄 特约通讯员 于贵民)

责编:李永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