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华表
天安门鸟瞰
日日夜夜,北京长安街宽阔的大道上奔涌着车水马龙,时时刻刻,站立在雄伟的天安门前,总是令人感到庄严神圣……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会场,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巍峨出九州
天安门造型典雅、壮丽、庄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天安门,现通高34.7米。红墙城台之上的城楼为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城楼东西面阔九楹(间),南北进深五间。城楼上的36扇朱红菱花门扉,60根通顶圆柱,柱顶上的藻井与梁枋绘有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将天安门城楼装扮得美轮美奂。在宽阔的城台上,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的梯道(马道)。天安门的红墙下开有5个拱形城门洞,中间的城门洞最大,明清之际惟有皇帝可以出入。天安门前横贯着一条金水河,金水河上架有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为宽阔,古称“御路桥”。 在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高大壮观的汉白玉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每个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9.57米。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始建于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承天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在五洞牌坊后延伸着一条笔直的中央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的午门。1651年(清顺治八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在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或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天安门原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就具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据《日下旧闻考》载:“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
“金凤颁诏”
“金凤颁诏”,是为明清两朝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的颁诏仪式。史料显示,颁诏仪式约为:诏书放在紫禁城太和殿黄案上,皇帝盖上御玺后,由礼部尚书用云盘承接诏书,捧出太和殿,暂放于午门外的龙亭里,然后在鼓乐仪仗的引导下抬到天安门城楼上,再将诏书放在宣诏台的黄案上。其后宣诏官登台,宣读诏书。此时,在天安门下的金水桥畔,文武百官等按官位序列面向天安门依次行三拜九叩大礼。诏书宣读后,由奉诏官把诏书卷起,衔放在木雕的金凤嘴内,再用彩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垛口的正中徐徐放下,城楼下早有礼部官员双手捧着“朵云”恭候。随之,“金凤”嘴中的诏书落于“云盘”中,此举称为“云盘接诏”。如此,皇帝发布的重大命令(诏书),在天安门上进行一套隆重而繁琐的仪式后,方能向全国各地颁发。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