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军事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4名新院士显风采 全军院士已达95名

 

CCTV.com  2008年01月31日 11:08  来源:解放军报第12版  
[内容速览]  编者按 2007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落下帷幕,在最终评选出的62名新院士中,我军有4名专家当选,至此我军两院院士总数达到95名。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报特约我军新增选院士寄语抒怀,畅谈军事科技创新发展,以飨读者。

  编者按 2007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落下帷幕,在最终评选出的62名新院士中,我军有4名专家当选,至此我军两院院士总数达到95名。

  长期以来,我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领军人,崇尚科学,敬业奉献,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走近这些灿若星辰的科技精英,就仿佛翻开了一部部厚重的自主创新的瑰丽画卷,就如同置身于科技强军前沿。如何发挥好我军两院院士在国防科技事业中的领军作用,事关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局。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报特约我军新增选院士寄语抒怀,畅谈军事科技创新发展,以飨读者。

  

  科技创新需要科学精神

  

  

  

  我军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急需探索新理论、新体制、新模式和新方法。实现这些理论体系及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要创新精神。

  创新必须依据我军的现实,必须依据我军近期及未来的历史使命,必须尊重真理、尊重发展。我军的科技创新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扬弃过时的经验,扬弃不符合现实的权威结论,如此才能实现创新。否定现成的结论和过时的经验,靠的不是位高权重,而是靠科学,靠事实。

  创新的开始是挑战,创新的过程是挑战,创新的结果也是挑战。创新的开始需要勇气,否则不能开辟新领域;创新的过程可能十分艰辛,可能面临失败,可能需要数十年磨一剑,因此需要耐得住寂寞;而创新的成果一旦面世就可能面临新的挑战,尽管创新都是第一,但每个第一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新的第一的挑战和超越。于是创新需要勇气和胆量,而这种勇气和胆量必须基于科学精神,必须基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所以我认为,“创新精神”远比创新能力和偶然获得的“创新成果”重要。

  院士小传

   杨元喜,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7月生于江苏省姜堰市。现任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是“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体系”的原创者,先后参加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多项军队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共完成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收录22篇,被EI和ISTP收录20多篇。

  努力造就大批科技创新帅才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富国强军、推进军事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科技优势已经成为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决定因素。充分优化军事学科门类,凝聚军事创新人才,提升军事科研实力,自主研发影响国家安全的高新技术,是保证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前提。

  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领域、平台技术、人才梯队等各个方面。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建立关键的基础平台技术十分重要,也是我军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外国、外军的先进技术,无论是拷贝还是引进都不能替代我们自身的创新实践和创新发展,模仿学习是必要的,但自主创新更重要,后者是强国、强军的关键之举。

  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人才、英才、帅才是我军科技创新的灵魂,造就一批以两院院士为代表,具有国内外、军内外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的学科带头人群体,是当前我军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急迫任务。吾人愿与同仁共勉:誓作科技创新探索人,唯愿群英协力振我军!(王坤、罗莉琼整理)

  院士小传

   陈志南,肿瘤细胞生物学与生物药学专家,1952年6月生,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教授。国家“863”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论文45篇,主编著作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走投入少效益高发展之路

  

  

  

  世纪之交,一场世界性的新军事变革悄然而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武器装备在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当前,在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方面,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开始了陆军的重大转型,战斗车辆轻型化、全电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电战斗车辆逐步成为未来战斗车辆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全电战斗车辆为装甲车辆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应当从武器装备战略发展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以电传动为基础的全电战斗车辆的发展问题。

  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和武器装备是不是先进,除了政治观念、经济基础、作战思想、历史传统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接受新生事物的文化传统和国防体制。历史告诉我们,清醒果敢地接受新的系统观念、技术观念,并有能力将其组织成新型装备系统,在概念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等方面“敢为天下先”,才是我军装甲装备发展的长远之计、战略大计。我们一定要在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发展方法等方面,用新的眼光洞察新情况、新问题,用新的思维研究新规律、新特点,总结新经验、新办法,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新路子。(李飞整理)

  院士小传

   臧克茂,1932年1月28日出生,江苏常州人,坦克电气自动化工程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坦克电气自动化工程研究,对现代坦克火炮控制和全电战斗车辆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有重大创造性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5项;出版3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荣立一、二、三等功各一次。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迫在眉睫

  

  

  

  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高低、国家的兴亡、军队的强弱。做好军队科技创新工作,对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军队科技创新工作,既要培养军事科研创新思维,更要完善军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从全军科研院所每年的科研立项,到获取的国家、军队科技创新的众多奖项,充分表现出我军科技专家在军事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各部队也在靠自身力量积极主动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制度,使这种创新活动和积极性保持下去,使之经常化,有序化;特别需要完善一种机制,使来自各个渠道的创新成果,能够按作战需求及时转化为战斗力生成的实际要素。

  此外,还要结合军队科技创新需求,创新核心技术。决定核心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军队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军队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军队的自主创新能力。(王继荣、刘泉整理)

  院士小传

   陈香美,女,1951年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主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连续6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先后获得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责编:曹劲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