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联合国官员为在刚果(金)执行联合国维和 任务的中国维和官兵授予联合国“维和荣誉勋章”。陈国军 摄(新华社发)
小平头,戴一副眼镜,53岁、身高176厘米的赵京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许多。2007年9月17日,他正式就任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军事部队指挥官,成为首位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中国军人。
“我喜欢在多边环境下工作”
赵京民的履历,是一个在多边环境下成长的职业军人轨迹:3次进入专业院校和中高级指挥院校培训,并留学非洲;熟悉步兵理论,可以流利地用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进行交流;先后在我国驻叙利亚、比利时、突尼斯大使馆担任翻译、秘书、武官助理、武官等职务;两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担任过联合国驻伊拉克—科威特观察团首席联络官;在国内作战部队担任过多级职务,现任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高级参谋。
服役37年,赵京民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开放的多边环境下工作。“我的妻子和女儿都非常支持我出任维和部队指挥官,她们认为我非常适合做这项工作。”赵京民说。
赵京民的妻子也是一名解放军军官,他们唯一的女儿现在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
赵京民在西撒哈拉担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时,住在没有空调的帐篷里,吃不到蔬菜和水果,还要应对地雷的威胁。“西撒哈拉从1976年就开始打仗,断断续续30多年,谁也不知道哪里埋有地雷。”赵京民说。
联合国专门规定,所属车辆只能沿着车辙行进。一次,赵京民乘车巡逻,对面来的车辆往路边让了一米,结果引爆了一枚地雷,车被炸毁。在伊拉克和科威特担任军事观察员期间,他还要防范一些武装组织的袭击。
“尽管危险,但我喜欢在多边环境下工作。”赵京民说。
完全胜任联合国赋予的任务
“我会从专业的角度来保证和平、保证稳定和维持停火。”“我将保持专业的姿态和标准来完成我的指挥官工作。”“步兵常识是维和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专业”是赵京民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他说,一个军人如果要想做到“专业”,首先要具备的是优秀的步兵素养和很强的生存技能。
赵京民在西撒哈拉担任军事观察员时,奉命护送一名来访的英国议员穿越沙漠返回营地,但联合国配发的GPS还未到位。曾经在步兵学校受过训的他依靠一个指北针和一张军事地图,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沙漠中完成了任务,从而得到了同行的尊重。
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是赵京民所说的“专业军人”的素养。
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有200多名维和军人和100多名文职雇员,分别来自20多个国家。按照联合国的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维和人员甚至不能搭档进行巡逻,交流也必须使用联合国官方语言,不能使用本国语言。
“作为一名军人,始终保持军人专业的工作姿态和标准;尽最大努力保障自己和所在地区联合国维和人员安全;按照联合国规范加强管理,维护好联合国形象。”赵京民说,这是他对工作勾画出的初步框架,“我完全可以胜任联合国赋予我的任务。”
语言优势助他成为指挥官
2007年8月1日晚,赵京民在北京接受了联合国考官的远程电话考核。此前,他已经通过了候选指挥官的资格审查,如果通过电话考核,他将有机会担任联合国在西撒哈拉任务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在过去17年中,中国派出了多支医疗、工兵和运输等保障部队参加维和事务,但一直没有人出任任务区军事指挥官。
“其实医疗、工兵和运输部队有时候比作战部队更具有风险。”赵京民说,联合国派出的作战部队一般只担负警卫任务,而医疗、工兵和运输部队往往会在最危险的地带工作,这些工作对驻在国的实际帮助很大,体现了中国对国际事务和世界和平负责任的态度。
在一个小时的电话考核中,联合国官员询问了赵京民对履行职务的想法和建议,以及处置危机的方法。他回答说,首先是要坚持联合国宪章,坚持中立,在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的立场上,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维和是去劝架的,不是去帮谁打架的。”赵京民认为,目前联合国维和工作的资源、人员都很有限,应集中力量,确保重要任务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也是中国政府坚持的一贯立场,我忠实地执行了我国政府的原则和政策。”赵京民说。(黎云)
网友推荐热点军闻 >>更多精彩内容
责编: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