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军事新闻 > 正文

军中女儿今生不了情 王海?谈《大校的女儿》

 

CCTV.com  2007年12月24日 16:48  来源:解放军报  
[内容速览]  面对现实,姜士安只好选择与家乡的翠花结婚……岁月流逝,人到中年,姜士安与韩琳又不期而遇,韩琳这才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愫…… 《大校的女儿》不同,人们先认为女主角韩琳是我,尔后逐一向外辐射,这种对号入座后果就比较严重。

  

  长江文艺出版社《大校的女儿》封面[资料图片]

    

  电视剧《大校的女儿》海报[资料图片]

  根据王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大校的女儿》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热播后,其作者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针对观众和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王海?。

  谈小说 不掩饰极端的偏爱

  王海?对小说《大校的女儿》有着超乎她其他小说的偏爱,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得到佐证。记者采访她时,带着3个版本的《大校的女儿》:一个是这部小说的第一版,2002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个是2007年5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再一个是200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文集,包括《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和《大校的女儿》。记者谈到,特别喜欢长江文艺出版社版本的封面,那墨绿的色调,那洁白的文字,那衬托于一角的一支冲锋枪、一顶钢盔、一枚象征女兵娇艳的小红花,无不勾起人浓烈的军旅情结。王海?“不谦虚”地坦言,这个封面完全是她的设计“贡献”。她说,在她的作品出版中,她从未关心哪怕是过问一下包装问题,而这部小说则不同,哪怕是颜色稍偏一点,她都不通融,出版社这次可算领略了她的较真,仅颜色的定夺就反复出了多次样片,直到与新式军装颜色完全接轨。

  王海?说,这部小说是她写得最苦的一部。小说写了两年,电视剧本修改了5稿。推掉了很多出价颇高的电视剧创作,经济上可谓损失惨重。但你什么时候问我,我都不后悔,因为我把我最珍惜的部队生活作了总结。我觉得不写出这一块,就对不起我的感情似的。部队为什么让人留恋?因为你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那里。一个人对青春是什么感情呀!我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出来的,一类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对于后者我是不敢轻易动笔的。

  记者问道,当今出版市场一个成功的图书推销模式是先火了电视剧,再扩充为小说,且屡试屡胜,写电视剧又是你的专长和优势,何以反其道而行之。王海?说,《大校的女儿》之所以先写小说,然后再写电视剧,是因为先写小说,可以保证我对生活的感觉最大限度地不遭到妥协性的破坏。如果先写剧本,投资方的钱你要负责,要有很多“戏”的成分,要有很多巧合,很多冲突,很多传奇,原生态的东西不易保留,在创作上会作很多妥协让步。即使改成小说,这种痕迹也会成为内在的缺陷。《大校的女儿》先写小说是很纯洁的,目标盯着内心、生活、人物,尽量去还原,这样出来的东西才更饱满,更容易打动自己和读者。我经常把握不住自己,写得泪流满面,这样的文字定是不受约束的心声。

  

  

  《大校的女儿》引起共鸣 军旅题材作品掀起高潮

  内容提要:该剧描写了一位女军人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历程。上世纪70年代,某海岛部队通信连里,出身贫苦的农村兵姜士安爱上了大校的女儿韩琳,可父亲在老家给姜找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未婚妻,并逼他成亲。这使姜陷入矛盾之中,因为他喜欢的韩琳暗恋的是高干子弟彭湛,而对他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面对现实,姜士安只好选择与家乡的翠花结婚……岁月流逝,人到中年,姜士安与韩琳又不期而遇,韩琳这才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愫……

  编剧自语:“女儿”出门了

  经过两年来几上几下的等待,由我编剧的电视剧《大校的女儿》目前正在央视一套播出。我这个“女儿”孕育于2005年,诞生于2006年初,在尚没打字幕和配音乐的情况下我看过,之后再没有看。大约当年夏季开始卖碟,“女儿”拥有了粉丝,粉丝们夸她漂亮,但我仍未再看她。心情复杂:如果她丑,养在深闺倒也罢了,若她国色天香,养在深闺人未识,做父母的岂不得急死?所以不看最好。直到央视开始播出后与观众一起在电视机前看了几集。看完电视接到战友电话(是共同孕育“女儿”的战友),我说“好看”,他当即笑我“老王卖瓜”,我遂闭嘴。斯时斯境,那成语用到我身上再恰切不过:“老”“王”“自夸”,全齐。反正现在每晚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是好是孬,大家说吧。以前大家所熟悉的我的那些作品是“写”出来的,但这部作品是“流”出来的。“写”是写别人的故事,“流”是流自己的故事。甚至女主角我有意识用韩琳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对作品更有把握。书中不仅写了女军人的情感故事,也讲了个人奋斗过程,为了我的青春、父母、战友。(王海?)阅读全文》》》》

  谈人物  不是自传切勿对号入座

  王海?说,因为《大校的女儿》的播出,这几天频繁接到山东长岛当兵时战友们的电话或短信,大都是祝贺或表扬——没特殊情况,不会有人找上门来给你添堵。但有一个战友的电话令我警觉,他问我:“姜士安是不是写的咱连X排长?”我说为什么会认为写的是他?他说X排长也是生了一对龙凤胎后来死了一个,我惊诧,竟会有这等巧事!X排长在我心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子,他的当时、日后和现在,我均一无所知,因他和我不是一个排,很少打交道。

  以前,我也会收到类似性质的信件,但都是陌生人的,他们会在信中说他(她)就是《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作品里的谁谁谁,对于这种“对号入座”我一律视之为表扬,说明咱的作品贴近生活嘛!本质上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格外需要表扬和自我表扬。

  但是《大校的女儿》不同,人们先认为女主角韩琳是我,尔后逐一向外辐射,这种对号入座后果就比较严重。比如就算对号到相对完美的姜士安身上,那人家老婆该不干了:我是那个没有文化的翠花吗?如此下去,没完没了。

  我想人们之所以认为韩琳是我,盖因为韩琳的经历与我太过相似,当兵在小岛,军人家庭出身,当过通信兵、入过护训队、又是创作员,离婚到如今……可是人们大概不知道,我曾为了“不相似”做过多大的努力有过怎样的苦恼。比如我为避嫌,不写小岛,写……写西藏吧,也很艰苦也有浪漫,可是我不熟悉西藏,写那里我大脑会短路,创作者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才会挥洒自如。还曾想过让韩琳不做话剧团创作员做报社记者,后同解放军报社一位是朋友的女记者说起这事,她说你何必呢?你熟悉记者生活吗?干吗要扬短避长呢?她也曾搞文学创作,深谙这里头的规律。她说你既然要想写好这部作品,就不要瞻前顾后。我遂下定了决心,爱谁谁了。大不了,当我为艺术而献身了。这是我积38年之军旅生活的作品,为她献次身,也是应该的。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结果。

  哪部作品里都会有作者的影子——比如《中国式离婚》里的刘东北,在某种意义上算得我半个代言人——藏的深浅罢了。但是有影子不等于就是自传。在这里我要诚恳地说,韩琳只是我塑造出来的一个文学形象。那么她周边的人物,就更是根据作品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了。原型有没有?有。比如姜士安,就是一群军人的集合,也是我用心塑造出来的大多数女人心中的理想男人。

  谈心声 他们仍把我看作“潜力股”

  王海?2000年就开始孕育小说《大校的女儿》,2002年出版第一版,因受“非典”的影响,这一版只发行了7万册,这对王海?的书来说,就算是发行失败了。但令她欣慰的是,这一版为今天电视剧的热播积攒下了人气,甚至产生了不少铁杆的“粉丝”。很多人正是从6年前看了她的《大校的女儿》,才开始特别关注她的作品。有的“粉丝”在博客上说:“超级喜爱这本书,听说再版了,真是激动,因为朋友们总是觊觎我那6年前买的老版本。”王海?说,电视剧播出后,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来问在哪儿可以买到书,让我不得不再次惊叹电视的影响,也不得不再次惊叹那些不满足于看电视剧的书迷们对书的执著和迷恋。

  一直有人说她“墙内开花墙外红”,自《牵手》后,她用细腻手笔剖析家庭纠葛、阐述婚姻困惑,引发社会思考,也引来一轮轮当代婚恋小说热,成为“中国家庭婚恋小说第一人”,相比之下对部队的力作则偏少。对此,王海?说,写地方题材我感到比较放松,下笔也较快,而写部队题材则艰难得多。我太爱部队了,那是我成长的摇篮。因爱而生畏。既怕写不好迟迟下不了笔,又怕不及时写出来会有所遗忘,常处在矛盾中。我觉得不光要有部队生活的积淀,还要不断去感受体验新鲜的部队气息。可以说,《大校的女儿》没有这两方面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我每年都下部队,大到’98抗洪,小到静静地坐在一边听士兵打电话。我和记者不同,我不是去采访,而是去体验、去生活,比邻而居。说心里话,我特别感谢我的单位——总政话剧团的历届领导,他们给了我“休养生息”的空间。在我写不出来,在我创作“屡败屡战”时,他们仍把我看作“潜力股”,加以培养,加以期待,使我得以恢复信心和积蓄力量。当然我写的话剧,不会像小说、电视剧受众面那么大。我在不断将我今生今世不了的军旅情,献给部队,献给观众和读者。

  谈读书  小说中有“悟道”

  作为“文化·阅读”版的编辑,我自然很关心作家的读书生活,特别是读书感悟。“读书是我最主要的消遣方式,写东西的人不看书怎么写呀!至于我的读书感悟,不少也融入在这部小说中。”于是我按照王海?的提示,对她的“读书观”,在《大校的女儿》中来了个“按图索骥”。

  小说常借韩琳的经历,谈作者读书的经验:“以往出远门我总要选一本书带上,这本书必须不是太厚,以免沉;必须好看,以能抵御环境的嘈杂;还得有滋味可反复阅读,以免读完了就完了。”

  也常于韩琳看似不经意的遐思中,道出读书人写书人应警惕的问题乃至通病。“即使她说的事是真的,他们共同生活了七年,把一个人七年的错误、毛病一一挑出来做一种片面组合,这人当然是一坏人;但要是做一种相反方向的组合呢?结论就会截然不同。有的传记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人一辈子没有谁能做到只做好事或只做坏事。片断组合法高明就高明在,既可达到目的,又能保证句句属实。是那一刻我明白的,实话不一定就是实情。”读这样的文字,你断不会认为她在就事论事,不露声色中,她就将读书中的“悟道”,植入你心中。 (解放军报/樊易宇)

  

责编:曹劲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