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军事纪实》之《与战争同行(1)》脚本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20日 19:02 来源:CCTV.com


  纪念建军八十周年特别节目《与战争同行》

  【引子】

  【2007式新军服静态展示:摆放整齐的军帽(各兵种)、悬挂整齐的军服(各兵种)/新军服局部特写:帽徽、军衔、服饰等】

  2007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之际,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统一更换了新式军服。

  对于这支走过八十年辉煌历程的武装力量而言,军服的更迭早已超越了物质上的含义。它不但是军队和军人的重要识别标志,更是国家和军队外在形象的体现。

  【不同时期的军服特技(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55式军服/65式军服/87式军服/驻港部队军服/07式军服)】

  军服的演变,如同一幅历史画卷,印证着这支军队的八十年的成长与壮大,也印证着这支军队军需历史的足迹。

  第一集

  《战火催生》


  【1937年1月25日 美国《生活》杂志/《红星照耀中国》】

  这是1937年1月25日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其中,一篇题为《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首次亮相》的文章,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了被蒋介石称为“赤匪”的红军将领和他们的士兵。

  在毛泽东这张著名戎装像下方清晰的标明:“毛是他的名字,他的头值25万大洋”。

  在这幅显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的下方,是朱德的照片及标注的悬赏金额。

  同时刊登的还有这些着装简朴的红军军官;红军领导人的夫人;甚至,那些在战争期间出生的孩子们。

  【斯诺拍摄的红军画面】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影像,它是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拍摄的。也许,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关于红军最早的活动影像了。

  从画面中不难看出,官兵们在军服的样式,甚至颜色上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每个人都佩带一顶缀有红五星的八角帽。

  【字幕:江西 井冈山】

  红军创建初期,物质极度匮乏,没有稳定的后方供给,更没有统一的军装,部队所需的装备和给养没有稳定的来源,完全依靠在原本就十分贫苦的偏远地区就地筹措,只能勉强维持部队生存和作战的最低需求。


  1928年5月,红军的军需部门在井冈山茅坪乡桃寮村的张家祠堂建起了第一座被服厂。尽管规模有限,生产出来的军服样式和服饰也不统一,但它却是我军早期被装供给的雏形。后来,这座被服厂被写进了人民解放军的军需历史。

  【采访:老战士 王贵德(93岁)】

  同期声:衣服呀颜色不统一,有灰色的,有蓝色的,也有黄色的,衣服不一样,那个时候发给你衣服穿,你不能讲条件,发给你什么你就穿什么。

  【采访:老战士 张智理(90岁)】

  同期声:那帽子是个八角嘛,八角帽嘛,就是那么一个帽子,这是一个五星,五星是用红布把它扎到上面的。

  【字幕:福建 长汀】

  这是中国南方的一座普通的小城。

  福建长汀,古称汀洲府,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商贸小城,历史上这里的纺织业和缝纫业都较为发达,平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1929年3月,红四军进入闽西,经长岭寨一仗,乘胜占领长汀。红军前委决定,利用这里良好的缝纫和印染条件,集中全县9家纺织厂、20余家缝纫店成立红军临时被服厂,为官兵赶制出4000套军服。这是红军官兵第一次发放统一的服装。

  【图片:朱德照片】 字幕


  新军服发放当天,部队在长汀南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典礼。后来,朱总司令回忆说:“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批正规的红军军装,新军装的颜色是灰蓝的,每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顶带有红星的军帽。它们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于我们来说,可真是奇好无比了!”

  【画面:红色根据地动画】

  20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这些远离都市武装割据的区域,是红色政权发展壮大的地方。其中,从井冈山发展起来的位于赣闽边界的中央苏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根据地。

  红军的旗帜,红军的口号,红军的队伍,让穷苦百姓看到了希望,《送郎当红军》的旋律掀起了根据地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参军热潮。到了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的红一方面军已经拥有了三个军团和四个军,约7万人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全国红军也已发展到15万人。如何让这些人吃饱肚子,经常会成为军队里的头等大事。

  【采访:老战士 王贵德(93岁)】

  同期声:吃饭,也很难说,那时候都是打土豪,麦收时候交公粮。那吃呀,一般只是吃饭,没有钱,每人给你五分钱的菜钱,吃菜、油、盐、柴禾,这些花销一个月五分。

  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为我们留下了 “红米饭南瓜汤”,还有“朱德扁担”的故事。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成为那个时期红军补充给养的重要手段。从当年的这些红色刊物上,我们不难看出,苏区群众支援红军的热情。

  字母:湖南 汝城村

  【借据的故事】

  1997年1月,湖南汝城村民胡运海在自己的老屋里发现了一个铁盒,里面有一张60多年前的借据,这张借据是当年的红军写给胡运海的爷爷胡四德的。


  同期声:今借到胡四德,稻谷105担,生猪3头,重量503斤,鸡12只,重42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据借人:叶祖令,公元1934年冬。

  1934年11月,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长征经过汝城,当时,汝城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也是最需要的粮食拿出来,送给了红军。

  然而,一个月之后,为老人留下借据的红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却在贵州遵义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借据一夜之间似乎成了一张废纸。不管怎么说,胡四德见过一批又一批的兵,拿走过一批又一批粮食,唯有这支当时被称为“赤匪”的队伍,郑重地为老人留下了借据。

  质朴的农民珍藏起了红军留下的借据,60年过去了,爷爷死了,父亲死了,孙子也老了,直到有一天,这张借据重现天日后不久,当地政府专门集会,代表当年的红军向胡四德的后人兑现承诺。

  同期声:请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同志上来。

  借据是一种承诺,又是一种自信,它当年分明是告诉人们:红军是要回来的,并且有能力兑现诺言。

  【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离苏区,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征程。

  失去根据地的依托,物资筹措更加困难,部队所携带的物资消耗怠尽。在翻越雪山草地的过程中,野菜、皮带、甚至破旧的皮鞋都成为了食物。

  严寒、疾病、饥饿撕扯着红军官兵的生命,每天早晨醒来宿营地里都有浑身僵硬的红军战士的尸体,以至于每天队伍出发前都要点名,看看剩下多少人还能继续上路。


  即便是这样,战士们自编的《牛皮腰带歌》却在军中流传:“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红军长征近一年来,走过了万水千山,冲破了自然界与敌人设置的无数险阻,在千难万险之中闯出了一条生存与发展的道路。70多年前的长征,既是世界军事史上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也是我们党和军队从挫折中奋起、不断走向成熟与胜利的历史转折点,如果把那段历史聚焦在初创中的军需后勤上,无疑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

  【红军到达陕北后的合影】

  这是红军各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的合影,拍摄时间大都是1936年的冬天。尽管颜色不统一,但基本保持着红军服装原有的样式。

  【杀!杀!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全面抗战和顾全大局,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服装样式基本与国民革命军其他部队相同,左臂佩带“八路”和“新四军”的臂章,服装颜色多为土黄色或灰色。

  然而,对于头带红五星的官兵们来讲,摘下八角帽脱下红军服,从心灵深处他们还难以接受。

  【采访:老战士 李中权 (92岁)】

  同期声:都跟国民党一样,戴那个青天白日帽子,我们叫“王八帽子”,不带!不带呀,经过思想动员,说国共合作军人穿的一样呀,你不穿,你还带红军帽子,这样会破坏统一战线。

  【采访:老战士 饶守坤 (88岁)】


  同期声:大家换衣服,换帽子,改番号,大家都哭了,眼泪流出来了,哎呀!反复做工作,心里话讲,我做你的工作,我自己眼泪也流出来了。

  1937年8月,整编后的115、120和129师约4.6万人,开赴抗日战场。仅仅一个月后,便传来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以及娘子关重创日寇的骄人战绩。

  这些是平型关大捷中缴获日军的战利品。据说这场战役中缴获的军用大衣,就足够武装一个师的官兵,战场缴获成为那个时期重要的军需补充。

  尽管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曾向八路军、新四军提供过部分军需物资,但却施加种种限制,并且逐年减少,直到1940年11月完全停止供应。

  【陕北 南泥湾】

  距延安东南45公里处的这片黄土沟壑叫南泥湾,当年因八路军在这里开垦拓荒,连同这首脍炙人口的旋律而声名远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和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经济封锁,致使党中央机关、部队和群众都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

  这一年2月,在延安召开的一次生产动员会上,一贯乐观的毛泽东以他特有的幽默问大家:“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359旅开荒种地画面】

  1941年3月,八路军129师359旅的1万多名官兵,开赴南泥湾。


  仅仅三年多的时间,359旅就开垦出良田30万亩,年产粮1.5万担、蔬菜595万斤、棉花300多万斤,并且饲养了上万头牲畜和家禽,甚至还建起了一批铁木、皮革、造纸和被服工厂。部队不仅为边区政府减轻了负担,而且每年还上缴公粮一万多担。自古被称之为吃“皇粮”的军队向地方政府交粮,这在中外军事史上并不多见。

  【采访:老战士 李增秀】

  同期声:大部分人是一人一个锄头,一把镰刀,一个劂头,大部分人是开荒种地,但是有了一部分人搞商业生产,商业生产各单位都有,团有营有,都有。

  【采访:老战士 马汝庭】

  同期声:我小呀,人家光让我纺线,我不愿意纺线,我想织布,我想织布贡献大,

  完了以后让我织布,高兴地我一晚上都没睡,第二天早早地就起来了,我感觉我织布比纺纱贡献大些,干得多一些,觉得那会都愿意往前跑,都不愿意落后。

  【《生产简报》的故事】

  有一天,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来到359旅,正在干活的王震旅长给他递上一叠生产简报,毛泽东看着看着竟朗声大笑。原来,他看到简报上,王震竟给他属下的各个团都起了个名字,分别叫非洲、欧洲、亚洲。于是简报上就有了这样的内容,美洲部比赛产量;欧洲部多开肥荒;亚洲部已开荒两万亩;非洲部强调精耕细作。

  这些有趣的名字,分明是让我们的官兵不会忘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正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打开了抗日将士的胸怀和眼界,把“世界”这个词装进了心里。

  字幕:【油画《底子》】

  这幅油画的名称叫做《底子》。战争年代,官兵们脚穿一双由老百姓一针一线缝制的千层底儿布鞋,成为人民军队最为特殊的军需保障。

  字幕:【河北涞源杨家庄】

  河北省涞源县杨家庄是华北大地上一座普通而且偏僻的乡村,村子正中有一座古戏台,据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村民们每年都会精心维护这座古老的戏台,不仅仅是因为它年代久远,而是60多年前,他们的前辈们曾经在这里上演过一场“支前”大戏。

  著名摄影家沙飞为我们留下的这张照片,见证了1939年百团大战前夕,杨家庄的老百姓为前线将士赶制军鞋的场景。

  战争年代,边区群众掀起的拥军支前热潮遍布各个战场。其中山东沂蒙山区红嫂”的名字广为流传。

  字幕:【 沂蒙红嫂 李桂芳】

  同期声:红嫂呀!也不是具体指的哪一个人,是整个在战争年代妇女拥军支前,掩护伤病员,做了很多很多很突出的一些奇迹、事迹,光沂南、沂水就有很多,明德英是个哑巴,沂水县院东头乡桃棵子村人祖秀莲,……赵传春,很多很多的。我在锡箔市那个村庄发动妇女做拥军鞋,那个庄的拥军鞋受到支前司令部的表彰,锡箔市的拥军鞋,一好,二壮,三样子,一边做着鞋,妇女们一边唱着歌:张大嫂你真好,抗日的热情高,不怕风险,倾身而出掩护伤病员,同甘共苦渡难关,保证了伤病员安全出了县。

  【一组组支前镜头】

  平山民谣:“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队伍上,咱们的老百姓,大义又善良……没有大后方,哪有最前方,没有老百姓,哪有大国防,百姓是爹娘,爹娘是老乡。”

  这是当年流传于支前大军中的一曲民谣。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那些瘦弱的身躯,还有那些饥肠辘辘为大军送粮的队伍,都清晰地印刻在人民军队的记忆中。

  【淮海战役历史资料】

  1948年,一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决战在中华大地上展开。

  淮海战役,规模之大,后方勤务之繁重,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众多,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的。在这次战役中,500多万支前群众活跃在各个战场,随军作战的常备民工就达一百多万人。他们的武器是:20多万副担架,40多万辆小推车,30余万头牲畜和16万根扁担。这种壮观的人民战争场景,为中外战争史所罕见。

  【采访:老战士 周蕃玉(78岁)】

  同期声:到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后方就形成了,有被服厂了,像我们二野有两个被服局,就在邯郸地区,一个被服厂有装具厂、染整厂,有鞋厂,这些厂子。统一供应服装,全军的服装就统一供应了,基本都是八路军的服装了。

  淮海战役,堪称我军在大兵团作战中,成功实施远程后勤军需保障的经典战例。而这种以广大群众为依托的作战方式,被人民军队的领导人推崇为“人民战争”。陈毅元帅就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0式军服、国庆大典】

  1949年1月,军委后勤部颁布了全军统一的服装样式。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制定军服标准,也意味着全军服装正规化的开始。

  同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这些从战火中走来的将军与士兵身着新式军服昂扬地走过天安门广场。

  这一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第一次出现了“总后军需部”的名称。作为保障全军被服装具的专门机构,它的组建,将改变我军二十八年来,各部队就地取材,自行筹措的供给模式,也预示着这支军队军需保障正规化的开始。然而,迎接它的将是更为严峻的考验!

  请看下集《风雨历练》

责编:曹劲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