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下从内蒙古开往北京的火车,史颖就急匆匆地赶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今天,他奋斗了二十年的发明正式通过专家组的讨论。
梦想开始于二十年前
史颖是我国最早一批计算机工作者中的一员。1980年从北大计算机系毕业以后,他立即回到家乡内蒙古,投身于边疆的信息化推广工作。如何把蒙文输入计算机,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做蒙文是在82年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了。蒙文在自治区位置是很重要的一个位置,因为他们是使用的自己的民族语言。在计算机里面,蒙文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话我们就是想办法把蒙文要做进(计算机)去。”
经过三年的努力,史颖和同事们研制出蒙文信息处理系统,将蒙文的字符全部以ASCⅡ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并且第一次把从小学到高中的蒙文课本存储于电脑中,为蒙文出版社编排学生教材提供了重要参数。随着开发蒙文信息处理系统的不断深入,史颖发现计算机在汉字处理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们现在的汉字系统所显示的汉字和存储的汉字,它不能在西文的、英文的操作系统下和数据库中处理运算,例如我们有一个在中国银行的存款记录,一切都是在中文的标识下进行的,我们在美国消费了一笔资金,如何能把它在机器上自动的去结算呢,这个现在还做不到。”
面对浩瀚的字库,史颖开始了汉字编码工作。每天八小时之外,唯一的任务就是给汉字的字形、词汇做编码卡片,然后再将数十万张的卡片信息输入到计算机。
“在当时的情况下,机器的运行速度很慢,因为是80年代初,它的机器是美国的王安机,它的存储量也是很小的。所以在我们做的时候,有好多事情不是说上班时间,就在这个八小时之内我们就能把它处理完。有的时候处理一个连续的一个程序不能中断,这样我们只好在机房里,机房主机旁边,我们把被子拿来就铺到机房主机旁边的地板上,就开始睡觉。睡觉也睡不着,运行一段时间就马上过来看一下,看一看情况怎么样,有的时候就是24小时的运转。”
史颖在汉字处理研究上,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十几年来,他从没有轻言过放弃,面对同事、朋友们的劝阻,依旧初衷不改,朴素的科学研究精神成为茫茫研究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信息技术,1998年,史颖又远赴欧洲学习计算机信息处理,而他的CRS-汉字拼写方案也初现雏形。
“我们现在做一个字符型的文件,它这个文件有数字、英文和字符,还有中文,这个可以很显然地看到,它的数字和英文全部都是ASCⅡ码单字节,它显示的模式和他的存储模式都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键盘上打什么就是什么。而汉字不行,汉字必须它的存储码和它的显示码、输入码都是不一致的,汉语拼字就是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的)。从汉语拼音映射过来,和汉字完全是一一对应,这样把汉字真正意义上做成数字化的汉字。”
尽管史颖的汉字拼写方案有可能改写现有汉字输入法的模式,但当他带着引以自豪的成果从欧洲回来时,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毅然放弃了在内蒙古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创业。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在他的额上烙下了岁月的痕迹。
“全部都是从头来。曾经有一个亲戚说(我)过生日没有买生日蛋糕,非常遗憾,我就觉得我说我在2000年还是2001年的时候,我的生日就是在中关村三角地,拿着盒饭,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盒饭。我爱人就问我,你是为什么,到北京一个人这么大岁数了,去北京创业,值不值得做这件事情。我就觉得就是为了能够在自己这个时候能够作出一些对国家作(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
现在,史颖的汉字拼写方案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并且正在进行国家标准化认证。为了能让他的发明从文字变成产品,史颖又开始了忙碌的奔波。二十年梦想的种子终于在今冬料峭的寒风中绽放出美丽的花儿。
史颖个人简历
1983年 蒙文信息处理系统
1998年 捷克技术大学学习
2000年 CRS获国家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