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重新选择一次,肯定是记者,绝对不当头儿,(我认为)我赢了二十世纪,作为记者来讲是这样想的。”
在这座写字楼里,刘克丽的脚步总是急匆匆的,因为她现在已经是CNET的总编,手下掌管着数家平面媒体,在IT界已是赫赫有名的资深记者,可谁又曾想到20年前她还在小工厂里调试着当时的计算机输入设备“穿孔机”,而她儿时的梦想是当一个“报幕员”。
“我觉得我当报幕员,穿的比别人漂亮,而且不跟大家站在一起,说两句话就完了,然后又很出风头。过去跟我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就说,人家是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你为什么老是展开表扬与自我表扬。后来我想,你们不表扬我,我就自己鼓励自己吧。”
正是这样的性格为刘克丽以后成为记者埋下了极具爆发力的伏笔,使她敢在几百人、上千人的大会上向别人提问、同别人辩论。刘克丽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但在她年轻的那个年代,并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轨道,她在狭窄的计算机房工作了将近10年的时间。
“所有的人都比我做得好,把我自信心全部摧毁了。一直到1978年以后,我突然间就变了,因为我掌握了那套东西,我就去福州开会。那时候开鉴定会,所有的人都会说这个很好,大家都说不错,那只是我一个人说,不能通过鉴定,我听的声音不对。”
这样的经历锻炼了刘克丽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她的人生增添了一笔巨大的财富。1984年,已经34岁的刘克丽随丈夫离开广州来到刚刚成立的《中国电子报》社。
“可是我有一点自信就是我爱写东西,编一些没有用的稿。我的领导认为我转行,肯定是不适应这种新的工作,所以就给我一大堆作废了的稿让我编,编完了就放在那儿,永远不会用。”
然而就在刘克丽打扫办公室的时候,在地上捡到了一张被别人扔掉的沾满泥浆的请柬。于是她主动请求报社领导想出去采访,因为她想知道究竟记者采访是什么样的、究竟这些会议是怎么开的、究竟她是不是干记者这行的一块料。那张被踩脏的请柬成为刘克丽进入IT记者行列的一张入场券,此后,她的采访报道便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候也是看到一个报纸还是电视上,就是说山西发现了一个特大型的露天煤矿。其实山西是一个少雨的天气,但1988年却发大水。那我坐了一夜火车以后就下了车,一下车那个水呀,就在我腿肚子那儿。我也不知道怎么走,我就对着那个大卡车喊,你们是去总部的吗,说是,你上来吗。去住招待所,我就发现我发烧,眼睛都睁不开,就烧得我咚的一下就倒了,也没洗澡,就倒的那个(床上)睡着了。”
后来这篇报道被评为当年的“产业好新闻”。不过,刘克丽在工作中不会收到请柬,她只能自己找新闻线索;听新闻联播、到火车站看是否有IT方面的会议召开成为她工作的一部分。渐渐的,刘克丽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大IT厂商的总部。在办公室里,有一个被刘克丽戏称为“世界IT博物馆”的大橱柜,里面存放着大量她所采访过的IT厂商赠送的纪念品,也正是这些纪念品见证了刘克丽17年的IT记者生涯。
“1999年的时候,康柏收购了Digital之后,第一次会议在纽约开,那我知道世纪快结束了,我觉得我的记者生涯也快结束了。因为我把我自己定位在二十世纪,那么我想, 再为二十世纪做点什么,我就对着曼哈顿喊,我说我能做什么呀,你告诉我,我能做什么呀。后来我就想起来了,我一定要写一本书。”
随后,《穿越岁月》一书的出炉重新燃起了刘克丽的工作热情,成为她在新世纪一个新的开始;而在96年开办的个人评论专栏“克丽观察”现如今更是成为CNET的一面旗帜。计算机发挥着她的创造力,而她也喜欢生活中充满蓬勃的创造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