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多媒体艺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产物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随着计算机、数码运用、网络互动等技术的更新换代,多媒体艺术也在不断扩展。近日在中国北京,首次亮相的亚太多媒体艺术节作品展示,就让人们多了一个机会去了解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打造艺术的。让我们一起关注今天的互联视点。
近日第五届亚太多媒体艺术节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多媒体数字艺术馆拉开帷幕。开幕式现场我们看到,很多观众都被在长达31米、由56个程序控制的电视墙上播放的多媒体艺术作品深深吸引,经过特殊处理的影像和音效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在作品展示区我们发现,为了便于观众静静欣赏,更贴近作品,整个展区的布光效果采用了黑背景,显得肃静而神秘。这是亚太多媒体艺术节首次离开澳洲本土,而北京则成为第五届艺术节的东道主。
亚太多媒体艺术节总监Kim Mashan:“亚太多媒体艺术节从199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它主要是探讨如何运用更多、更新的技术手段来创作艺术作品,同时展示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出现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并通过创建新的网络介绍给观众。在过去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多媒体艺术发展相当迅速,前景非常广阔,因此艺术节第一次离开澳洲就选定在中国北京来举办。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的多媒体交流与碰撞。”
第五届亚太多媒体艺术展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中国的媒体艺术在这些年也有很多年轻的、中年的艺术家,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这方面总体来说,无论是在媒体艺术的技术层面,还是艺术观念上都需要更多的国际性的交流,所以把亚太地区不同国家一批媒体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在北京展出,我觉得这是真正的互动。”
我们了解到“润化”是本次展览的主题,意思是在湿润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成长。这个主题揭示了多媒体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新的多媒体艺术形式是和电脑、数码、网络等科技手段密不可分的,是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成长。本次艺术节的参展作品全都采用了时下最主要的流行媒体。
第五届亚太多媒体艺术展策划人皮力:“这次展览面比较广,有互联网的作品,有艺术家以互联网的互动性、超文本连接为元素做的一些作品 ,是第一类。第二类是CDROM,和互联网很相近的地方,数据重组,在现场与观众形成互动。第三种,录象装置,以录象、电视、投影为媒介,让观众穿行在作品当中时,他有很特殊的心理感受。”
在这些多媒体作品中,一部分采用了数字影像的放映模式、通过电视、投影、大屏幕等循环播放,还有一部分则通过网络、电脑的形式让观众参与,有的可以进行多轨音频的调试。其中表现网络艺术的作品《生活网》就是一个互动型的多媒体装置。它可以通过对不同人手掌的扫描结果形成不同的影象,然后经过电脑技术的处理后,合成一组动态的三维电脑视频和不同效果的音频,再通过网络设备的传输投射到大屏幕上。作品要表达的是个体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数码录象装置作品《红门》,声音和画面都经过了数码技术的处理,制作成DVD后,通过四面投影同时播放,观众站在中央,体会不同方向的门,突然间打开后所呈现的都市生活的景象。
作品《红门》创作者王功新:“这个里面我大量用的是照片和AFTIFAS这个软件,把整个空间虚拟化,象一个真实的空间但是假的。后面的门完全是扣出来的,整个人感觉到从门里头打开应该看到的是四合院的内部,但打开以后还是外部,给大家一个虚拟的空间的感觉。”
不同于漫画、卡通、游戏这类娱乐性的多媒体艺术,本次作品给我们展示更多的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传达艺术家的个人理念,打造艺术性更强的作品,虽然有的艺术理念不是一目了然,需要静心去体会,不过对于这种形式观众还是给予了肯定。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和影像、电脑、网络等信息化的媒体密不可分,人们需要更多能表现这个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因此多媒体艺术应该充分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来实现艺术效果。据了解,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澳大利亚、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二十多组多媒体艺术作品。其中有五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发现他们大都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媒体语言进行创作,从实现艺术效果的科技手段上来看,要比一些国家的作品逊色一些。
马刚:“中国艺术家与国外的艺术家都是在相对下发展,但国外技术要好一些,我们的艺术家的作品创意很好,但有一些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比方声音部分粗糙一点,以后这方面还可以改善。”
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这一方面的多媒体艺术创作,大部分是靠作者个人去完成,经常受到资金不足和技术困难的问题。而在国外,艺术家可以找到低价位的制作中心,此外还能得到一些高技术公司文化基金的资助,从而形成创作的良性循环。通过本届艺术节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媒介和科技手段不仅丰富了艺术的创作,也给观众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更想象的空间。
第五届亚太多媒体艺术节作品展示
地点 中华世纪坛多媒体数字艺术馆
时间 2002年11月3日结束
MAAP 亚太多媒体资讯查询
网址 www.MAAP.org.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