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全美国血统的孩子,在战争环境中被留在了一个中国家庭。这一留就是57年。57年后,美国孩子成了一位中国老人。这期间,他的隐秘身世、奇特长相,随着起起落落的历史波涛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而关于这个故事的根部究竟在哪里,他正在穷追到底……
那一年他14岁,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北京孩子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着父母的宠爱。但一切随着那年初夏,他打开父亲的书柜而结束。一个全家隐藏了14年,只有他不知道的秘密被他发现了……
一、 父亲的自传揭示出身世的秘密
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 小时的张宁,黄色的头发,湛蓝的眼睛,别人说他不是这个妈妈生的。他回来问妈妈,妈妈说:“黄头发怎么了,你就是我生的。”当时流行的电影全是苏联、阿尔巴尼亚的影片,有人说张宁是阿尔巴尼亚人,甚至说是苏联人,张宁心里还暗中得意。
但一切随着1959年初夏的到来而失去了:养父1957年被打成右派,1959年让他回老家四川。临走,父亲将一个书柜交给他保管。那天晚饭后,养母出去了,他从书柜的底层找出一本父亲的自传,从家庭成员那页看到:“……宁儿系由医院里抱来……”我是从别人那儿收养过来的?张宁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怎么会不是这家的人呢?不可能啊,父母这么疼爱我……那一瞬间,他的魂儿好像离开了身体,张宁越想越伤心,伏在床上大哭起来。
后来张宁从养母那得知他的生身父母都是美国人,父亲牺牲了,母亲回国了,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从小就被抱养。自己的身世一下由同学们羡慕的苏联友邦,变成当时在国人眼里同仇敌忾的美国人的后代,年近14岁的张宁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二、身世之谜在家庭中沉浮
张宁的养父张志和,1894年出生在四川邛崃县,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川军服役。1927年,革命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为消除内战而四处奔波;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大联盟,即后来的民盟;作为川盟的负责人,40年代他的起居坐卧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
1945年5月6号,一辆汽车开进成都陕西街72号张志和的家。车上有三个人:一个是江八姐,一个是董大夫,一个是一天到晚在张志和家“了解情况”的叫徐元举的国民党特务,他们三人抱来了小张宁。张家已有两个女儿,张志和夫妇一直想有个男孩,张宁的到来给这个家庭锦上添花。夫妇俩对张宁视如己出,作为养父母,他们不愿更多地打探孩子的身世,他们想把这个秘密一直保留下去。
养母说:张宁被抱到张家后的第二天或是第三天,看门的黄大爷对张宁的养母说,有个白人(外国人)在大门口转悠了好半天才走。养母估计那就是张宁的生母,她是看了这房子后,觉得是个殷实的家庭,就放心地走了。那以后就没音信了。
当时中国内战纷争,张宁的生父又是二战时死的,养父给他取名叫张宁,希望他能够在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里长大。
建国后,由于特殊功勋,张志和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同时他还是民盟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此时张志和一家开始在北京生活,日子平静而安稳。1957年,张志和被划为右派,家庭的巨变让张家笼罩上一层不安的阴影,就连同院住的另二户人家也不让他们的孩子跟张宁一块玩了。
从养父的传记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之谜后,张宁还知道了自己是飞虎队的后代。二战时期,飞虎队是一支活跃在中缅印地区、由美国志愿人员组成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后来改编成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这支空中力量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打击日寇,留下了飞虎队的赫赫威名。但在儿时的张宁眼里,美国的军人就是敌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
1962年,张宁初中毕业,被分到北京灯泡厂当工人,认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当时的张宁把全部的心思都投注到工作中。他爱好广泛,深受周围同事的尊重和厂领导的器重;在家里,更有养母无微不至的关爱。那段时间,张宁的心情渐渐开朗,他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身世。
三、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1966年,文革开始了,喜欢读书的张宁不想参加任何派系,有时间他就沉浸在书报中。他的超然,吸引了一个性格泼辣活泼女孩的目光,她叫丁淇。最早注意他是因为在灯泡厂两千多人里,他是长得最特殊的:鼻子特别高,头发也黄。满怀革命理想热情的丁淇,当时是厂里广播站的站长,她决定把这个在厂里身份最复杂的张宁,作为自己“一帮一”的对象。对京剧的共同爱好,让两颗年轻的心慢慢走近了。但丁淇的养父母反对他们交往,说张宁身世不明,又是个外国人,父亲是右派,家里又穷,不同意。
1969年张宁和丁淇冲破了家庭的阻力,走到了一起。因为父母的强烈反对,丁淇和父母隔绝了整整三年,直到他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正是这个孩子的外貌,让丁淇在心里印证了张宁的身世。孩子三岁左右时,丁淇带孩子出去玩。路上因孩子淘气,丁淇打了孩子,街上的人说:“你这人怎么回事,你不好好给人家带孩子,你对得起他妈吗?”回家后她与张宁开玩笑说:“我都成保姆了,这孩子好像不是我生的。你告诉我,你的身世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宁告诉妻子自己真实身世时,是1972年。
那年他27岁,家庭和睦美满,工作顺利,让他渐渐淡忘了自己的身世。而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让张宁对自己身世的记忆开始恢复,他不再回避了。
随着中国的开放,身边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张宁终于可以坦然面对人们的目光,他甚至挺自豪地走上了银幕。1979年,张宁应邀在电影《李四光》中饰演一位德国专家,厂子里轰动了。张宁饰演德国专家时,身世之谜已不再是秘密,加上养父被平反,压在他心头多年的阴云渐渐消散。八十年代初,张宁和丁淇已有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平静而祥和,年富力强的张宁在厂里干起了销售,事业上如日中天。
1984年,和张宁一起生活了39载,时年78岁的养母身患重病。临终前,她把沉寂在张宁心头、积郁在养母心底多年的往事,托付给了媳妇丁淇:“我没能帮助张宁找到他的生母,希望你尽最大可能帮他找到他的生母。”养父早在1975年就已经去世,1984年养母又相继去世。
张宁快50岁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头发突然黑了。孩子们都已长大,日子也越过越舒心,老之将至,张宁第一次在心里问:我到底是谁?我要寻到我的根。人说叶落归根,我并不是想到美国去,我只想知道我是谁的孩子?
四、寻亲梦还在绵绵延续
寻亲的事始于1997年。那一年张宁52岁,二姐的一个北京航联会的朋友,邀请张宁作为二战空军家属,参加在南京抗战烈士墓前举行的敬祭活动,纪念二战中的中美空军烈士。站在父辈们的墓碑前,张宁第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以前,张宁特别爱看二战时的电影、纪录片什么的,老认为这就是我的父辈,看到他们的形象,觉得特别亲切。这次张宁在许多的碑刻前,无意中拍下了一张照片。这个碑的主人叫瑞德,张宁不知道,拍下的这张照片,竟和以前的寻找有了某种意味上的暗合。从那以后,他的寻亲似乎有了柳暗花明的迹象。这个墓地后来经常留下张宁的足迹。
陆锦东是成都电视台记者,他当时在研究飞虎队,受北京航联会的委托,为揭开张宁的身世之谜,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在陆锦东的寻访中,始终有一个关键人物——董秉奇医生。当年是他亲手从张宁的母亲手里接过张宁,把他送到张府的。董秉奇大夫称:张宁的父亲是飞虎队员,死之前升任中校;死亡时间在1944年12月到1945年3月之间。董秉奇医生已于1955年在北京去世。现在成都的江勤先,即张宁叫做江八姐的老人,是唯一健在的见过张宁生母的人。研究人员最后锁定:在1945年3月的一次空战中,牺牲的一个叫瑞德的中校,比较接近这个情况。陆锦东的推论,与另一个当年飞虎队十四航空队的中国飞行员徐华江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2000年,陆锦东到昆明参加二战中美老飞行员联欢时,与徐华江将军谈起此事。徐华江说:“我想就是瑞德。瑞德这人很好很帅,有次我们请吃饭时,有个护士小姐也来了,两人关系不一般;从时间上来讲,他阵亡的时间和她生产时间几乎不相上下。当时瑞德的基地在四川的西昌,有次日军袭击四川,在西昌上空展开了一场空战,瑞德的飞机中弹了,基地命令他跳伞。可能是拉伞过早,伞张开后挂到了飞机尾巴上,飞机掉到了地上,他跟着摔了下来……”抗日战争时期,按照军规,战争必须让爱情走开,孩子自然也没法供养,今天的我们能够理解。
前几年,张宁退休了,闲时仍整理着寻亲的资料。他的心情平静了很多,积郁心中多年的飘零感在渐渐释放。三年前,他有了小孙子,一家人和和睦睦。如今,他和他的家人享受着三世同堂所特有的安宁,就像他的名字。他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了,行动坐卧完全中国化了。到现在,张宁也没想找着父母后就去美国。如果说找着了,不论他们还在不在人世,或者说他们认不认张宁,张宁觉得这都无所谓,他就是想圆一个梦。
2002年5月,是美国空军来华参加中国抗日60周年。当年的部分老兵和他们的家属来到了中国,张宁也应邀而至。他一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能打听到一点关于母亲的消息。因为找到了生母,他就能确切地知道父亲是谁?怎么牺牲的?他要寻一个根。
在联谊会上,张宁见到了一位当年飞虎队的随军护士,他的脸上有一种像见到亲生母亲一样的亲近,从他那充满温情的眼神中,我们感到他依然有一种未了的情结。我们衷心地祝愿他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母亲。
(《讲述》栏目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