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教中心《希望—英语杂志》栏目组,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上百平米的开阔空间,一行行一米左右的隔断,隔出了组里三十多人各自的办公区。刚刚录制完今年的“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栏目组里似乎还弥散着一股硝烟未尽的紧张,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或起或落,偌大的空间倒也显得井然有序。
因为要采访的是栏目总制片人徐义鸣, 心想办公地点怎么着也该是个象模象样的办公室,于是四处张望。突然发现眼皮底下的第一个隔断里,一张熟悉的笑脸正冲着我点头示意。
正是徐老师。我犹豫着,没往前走,可是,徐老师和身边的编导交待完工作并没有起身的意思,我只能半信半疑地走上前去。
“徐老师,这,不会就是您的办公‘室’吧?”
“啊,这就是。”徐老师抬抬眼镜,回答了我的第一个“采访”问题。
吵架般吵出的“希望—英语杂志”
《希望—英语杂志》最早开播于1999年6月18日,一年前,央视成立科教频道,这个英语教学节目就归到了这块。
学外语出身的徐老师八十年代初期来到中央电视台,一直从事外语教学节目制作,二十年来,她清晰地看着电视教学节目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早年的纯教学性节目,的确满足了十年动乱后饥渴的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但九十年代至今,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众的需求在变,收视心理也在变,节目不推陈出新,肯定没有立足点。
为了筹办一个崭新的英语教学节目,徐义鸣和她的同事花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进行策划,在请策划专家的这件事上,就让她颇费了一番脑筋。
“当时找来了两拨人,一拨是影视专家,一拨是外语专家,结果发现两拨人‘打起架’来了。影视专家说要强调影视元素,恨不能把一个节目办成一台晚会一样热闹;外语专家说不行,这是教学节目,一是一,二是二,恨不能办成一个大课堂……”
吵归吵,但气氛是民主的,经过科学的调查之后,一个个方案提出又推翻,推翻了再提新的,最后,终于形成了大体接近于现在的这个模式。
打造手段之一:轻松的氛围
《希望—英语杂志》推出后不久,在英语爱好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很多人都说,没看节目之前,总抱着对过去外语教学节目的成见来判断它,觉得肯定枯燥、乏味,看过节目之后,发现:咦,还挺好看。
于是,我追问徐老师,是如何把这颗“希望之星”打造得这么亮丽的?
“我们的秘诀有三条:轻松的氛围、丰富的信息量、寓教于乐的制作方式。”
徐老师说,这次大赛中的有个孩子给她的印象太深刻了,因为去年参赛她得了小学组二等奖,结果今年什么也没得。主要原因是,在成功举办了前两届的基础上,今年的大赛反响更大,报名选手更多,竞争更加激烈,选手的水平更高。小丫头伤心得不得了,徐老师只得一遍遍地安慰和鼓励她。
“这孩子就是学得太累了。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家长把学外语当成一种特长一样地来培养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背上包袱,产生厌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也事倍功半。”
学习本身是很累的一件事,外语学习尤甚。见识过国内外诸多的先进教育理念,接触过身边或成或败的诸多事例之后,徐义鸣更是坚信,只有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英语爱好者更投入地学进去。
打造手段之二:丰富的信息量
《希望—英语杂志》经过三年来不断的发展和调整,终于形成目前的这个格局:每周一、三、五是谈话版节目,二、四是综合版,周六推出希望之星挑战赛。谈话类节目适合水平稍高的观众,综合版适合于基础稍差一些的,挑战赛则参与性比较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针对不同层次的观众,让大家都能找到一个交流学习的地方。
一个栏目,既有谈话类节目,又有教学类节目,还有风土人情片等等,首先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已经为不同类型的信息提供了最佳的传播途径,不同的观众可以从不同的版块设置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
最近,谈话版节目正在播出二十集系列节目“走出校园”,其中有一集谈论的是大学生找工作如何谈薪水的话题,请来的嘉宾告诉观众,第一次谈及的时候应暂时回避,当对方再次问及时,可以这么说:Regard to the salary, any reasonable amount I think will be likely to be considered.(我可以考虑您给予的任何合理薪金)。
这样的对话,观众拿来就可以原样运用到生活中。节目播出后,学生们反映,太管用了。
这样的例子,在节目中举不胜举。
打造手段之三:寓教于乐的方式
7月17日,“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的录制现场,大学生组的总决赛正在紧张地进行。进入到第二轮淘汰赛时,主持人赵音奇告诉选手:“下面是配音题,大屏幕将为你们播放一个电影片段,准备好后,请选手用英语对白进行配音。”
场上的灯光渐渐黯淡,屏幕上出现了第一组镜头,是外国童星秀兰.邓波尔主演的一个电影片段,突然,下一个镜头出现了现代影片ET外星人的面孔,大家还以为放错了,紧接着,两组镜头交替出现,打乱了影片原来的逻辑。
其实,这是编导给选手们出的一个难题,考的就是选手的跳跃思维和应变能力。
“这题太有意思了,可惜没放在第一轮。”一位第一轮竞赛就给刷下的选手兴致勃勃,恨不能重新上台一番。
“充分利用丰富的影视元素,采取活泼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一个英语爱好者都认识到,学英语原来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方法。——这是我们的目的。”徐义鸣这么说道。
时近中午,栏目组的编导和工作人员们纷纷起身准备出门进餐。一个熟悉的身影也在往门外晃动,却被徐义鸣叫住了:
“赵音奇,哪里去?”
“吃饭。”
“上哪吃?”
“嘿嘿,回家吃。”
“自从你妈妈来了后,你就知道回家吃,也不请我们。”自称为“老太太”的徐义鸣一脸的“坏笑”,继而,却道,“去吧去吧,这些日子也够你累的,在家好好歇歇,下午就别来了。”
赵音奇的母亲来了快一个月,可儿子一直扑在大赛现场,顾不上。母亲倒没说什么,只是心痛孩子又瘦了一圈。
开明,随和,这是徐义鸣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她喜欢把自己称为“老太太”,喜欢让年轻人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去开创。
其实,自称为老太太的徐义鸣自家的孩子才正读初中。我最后终于明白她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大办公区里办公。接触过电视台那么多的栏目组,她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没有自己办公室的制片人。
(央视国际记者 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