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印象: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老人们至少在外人看来显的更为内敛,很难把握。老人是些不爱说话的孩子,有人甚至可能会觉得孤独的老头很可怜。可谢晋给我的感觉正与此相反,我感觉到身上那股不服老的气息,他还在为自己一生的电影梦想燃烧着。
燃烧生命就像一支烟
不知不觉间
它已经渐渐缩短到
能够突然
烫伤你的手……
当八十岁的谢晋平静地走进《艺术人生》时,当我们亲眼目睹伴随中国电影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人时,当我们细细的回味他那些在电影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电影时,我总是不禁想到上面的那首小诗,也许是它能够贴切地让我感受到生命是何等的短暂,与电影的"永恒性"相比,它仅仅是那么倏忽即逝的一日罢了。然而,我眼前的谢晋仍在用血液里的激情燃烧着生命,造就出电影的“永恒的一日”。
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就像缓缓流动的河流,总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磅礴,最终百川归海,回归本原。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称谢晋是这样的一条河流,在平静的表面下,流淌着为电影而澎湃的激情。
探索谢晋的童年足迹,展现他为电影燃烧的轨迹
《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芙蓉镇》、《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这些经典的电影是否曾在你的心灵深处或多或少的留下些痕迹。《艺术人生》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借他的电影谈谈谢晋的人生,好的电影都能做到把人讲得很通透,可它们往往只能讲述生命的片段,没法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全貌。《艺术人生》想做的就是把它们像珍珠一样穿成一串,让你看看谢晋在电影中燃烧生命的艺术轨迹和人生遭遇。
童年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因为任何一小片不被注意的阴影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人一生都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一个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完美”,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童年的开始,也许就已经足够了。谢晋作为长房长孙降生在浙江上虞的大户之家,可以说是福星高照,得天独厚。祖父谢佐清既有和巾帼英雄秋瑾共事之荣,又有和光复会首领徐锡麟深交之乐。老先生在长孙身上倾注了无限的宠爱,寄托了无比的希望。
谢晋10岁生日时,祖父的礼物是一套小学生万有文库,谢晋说就是这五百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是从那时起他的骨子中就注入了人文主义的情结。《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说岳全传》、《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鲁滨逊飘流记》,在他眼前打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带给他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童年的他是否也曾为了那形形色色的人物魂牵梦绕。
为了这期的《艺术人生》,我们的编导走访了谢晋儿时的故乡。在我的想象中,江南的水乡应该是柔情妩媚的。历经沧桑的小镇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下,早已失去了往日柔情似水的人与景,但我们仍能从点点滴滴的痕迹中体味出属于谢晋童年记忆中那最柔软的根基。
录制现场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肩上担子的沉重
少年的谢晋跟随父亲举家迁居上海,这个热闹,繁华,思想新潮的大都市带给他的不仅是眼花缭乱,还有对成人世界的审视和对电影最初的迷恋。谢晋的母亲非常爱看电影,所以经常带着他去电影院观看,《渔光曲》、《魂断蓝桥》以及卓别林的电影,他几乎看遍了30年代能看到的电影作品。从此,银幕和电影的魅力也深深勾住了谢晋那颗年轻激情的心,坚定了他投身艺术的愿望。
1941年夏天,刚刚读完高中二年级的谢晋,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坚持自己的选择,独自南下,绕道香港、广东、广西、贵阳进入四川,报考了从南京迁往川南江安县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他对电影戏剧的心驰神往像是圣徒奔赴自己的麦加。偏远的小城,简陋的校舍,然而就在这么贫瘠的地方却集中了中国戏剧界的一批名流,洪深、曹禺、焦菊隐那熟悉的声音,那扬起粉笔灰的手势,犹如束束火把,引导他摸索着进入艺术宫殿之路。他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在校内他手不释卷,到剧团他几乎什么都学:龙套、场记、剧务,哪儿空缺,他就在哪儿填上。他的踏实勤奋,不但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还使一个默默观察着他的姑娘把心扉向他敞开,谢晋遇到了一生的知己和伴侣——徐大雯。一年后,谢晋从重庆中央青年剧社回到上海,在大同电影公司担任副导演,正式开始了电影导演的艺术生涯。
我们很难界定电影是谢晋的一个梦想,还是它赐予了谢晋无数个梦想,在电影里活着或者说为电影而活,也许都可以说明这种状态。余秋雨先生曾在《足迹》的序言中这样写到:“回想一下,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一大批中国人如果没有《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等电影可看,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失落?在我看来,评论谢晋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因为他早已成为当代中国人集体审美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电影艺术家,在《艺术人生》的现场,从他的谈话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到他肩上担子的沉重:如何才能将历史留下的思考、启示以及引发的教训融入到艺术作品中,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谢晋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不但要有艺术感觉的创新精神,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在观众中产生震撼、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亲密接触“当今国际影坛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的澎湃激情
我深刻地感受到,在谢晋漫长的艺术探索道路上,他始终坚持并执着地去实现自己的艺术信念,就是致力于艺术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呼唤被历史扭曲的人性美,呼唤常被遗忘的高尚和正义。即使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种种压力,他也不曾动摇过对这一艺术真谛的追求。电影已经深深的融入了谢晋的骨髓,流淌在他的血液中,用他的生命造就着艺术。面对生命和电影,他深信“一部电影必须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
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一代有一代的文化,在二十世纪,电影成为无可置疑的文化强者,同时文化的层次也变的很多,但其中最令人神往的实现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群体性投入。无可置疑一部优秀的电影上演,常常成为一种全民的节日,谢晋和其他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就是这种节日的执掌者。
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谁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谁都可以评说他们的得失,因此,这片茫茫大地,给了他们最真实的文化地位。与其他电影艺术家相比,谢晋的特殊性在于他整整工作了五十年。按说工作五十年的人也不少,但谢晋从青年时代一出场就快速地成了主角,此后一直有声有色地保持着指挥若定的主角地位,从让人眼睛一亮的《女篮五号》到让人热泪盈眶的《鸦片战争》,始终让万人瞩目,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由谢晋导演的许多影片曾频频在国际、国内获奖,他是目前中国获奖最多的电影导演。1983年、1985年和1992年法国、美国、印度分别为他举行“谢晋电影回顾展”。他的作品得到国内外几亿观众的承认和喜爱,海外影评家们赞誉谢晋为“当今国际影坛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的影片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他说:我拍影片更多的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 ,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
在中国人好不容易过完一个世纪的时候,一切细微的光点都已黯然失色,只有那些连贯的努力、不懈的追寻、密集的成功,才能被历史认知。谢晋己被历史认知了,因为他结结实实的拥有半个世纪。
有人说老人是不爱说话的孩子,可谢晋给我的感觉恰恰相反
谢晋生平爱酒,在《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他还兴奋的谈起要送给国足队员的三瓶名酒的价值不菲。谢晋说,美酒庆佳事,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他将赠送给足球健儿3瓶名酒庆祝胜利。这3瓶价值不菲的名酒也记录着谢导的辉煌电影历程。
第一瓶是1987年,谢晋导演的影片《芙蓉镇》在法国蒙德里埃中国电影节上荣获大奖,法国主办者送了这瓶出产于马赛的葡萄酒给他。
第二瓶是1993年,谢晋荣获轩尼诗“杰出创作及成就奖”,在北京的颁奖典礼上,轩尼诗公司总裁吉米·轩尼诗向他赠送了这瓶拿破仑白兰地酒,附送的两个酒杯上有这位轩尼诗第七代传人的签名。据介绍,这瓶酒里勾兑了200年前酿制的白兰地,当时在欧洲的拍卖价高达5000美元。
第三瓶是60年代酿制的“葵花牌”茅台酒。1997年秋天,谢晋导演带着自己导演的影片《鸦片战争》赴美国访问期间,当时的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赠送了这瓶茅台酒给他。这3瓶酒,谢晋导演一直舍不得喝。在中国足球队跻身世界杯之际,他决定请中国足协将这3瓶美酒转赠给国家队的健儿,让他们开怀畅饮。
也许谢晋对足球的热爱源于它和电影都是需要激情但同时又产生激情的缘故。我们的编导恨不能和爱酒的谢晋换盏共饮,好让他开怀畅谈,但没想到两杯清水也能唤出他的激情,看来一个人的力量和激情都是来源于内心深处,只有这种来源于内心的力量和激情才能支撑一个人如此痴迷的执著在电影的艺术道路上。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老人们至少在外人看来显的更为内敛,你很难把握。他们的悲悯来自冥冥的苍穹,但也有可能你说什么都是一厢情愿的猜测。老人是些不爱说话的孩子,有人甚至可能会觉的孤独的老头很可怜。可谢晋给我的感觉正与此相反,我感觉到身上那股不服老的气息,他还在为自己一生的电影梦想燃烧着。
我相信,谢晋还有许多的东西要传达给这个世界,关于艺术,关于电影,关于生命,关于对它们的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要拍一部留的住的电影,他希望自己的生命结束在摄影机旁。艺术是需要激情的,激情是用生命燃烧出来的;时代是有谢晋的,谢晋是无时代的。
(《艺术人生》栏目 李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