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线上故事         



倪萍手记:谁解思乡情?和季羡林老人一起回家有感


  我们都曾体味过回家的感觉,无数种千差万别的回家的滋味,只要你能说得出来,都会入情入理。唯有跟随季羡林老人的这次回家,让我不知为什么总是伤感,细细品味不知是什么滋味。

  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一个国学大师,选择了他出生的日子回家。家,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父母不在了,兄弟不在了,儿孙也不在,连老房子都没有了,回家看谁?可季老依然那么急切地往家奔,一上午的慢车在季老来说就像是坐飞机。他说:“现在回家便利多了,京九线路过我们家门口,一刹儿就到了。”整整五个小时季老一直精神极好的看着窗外的庄稼,那天正好赶上大雨滂沱,季老像个孩子一样,反复说他从小就喜欢下雨天,只要下雨,他的心情就格外地好。我问为什么,季老说:“我老家那个地方雨水很少,没河没海,没山没岭,下点雨存在洼地里,土坑里,村里有些水,好些日子村庄上的景色就大不一样。庄稼就有水喝,小孩子大人们也都有了洗澡的地方……”

  我一路也在盼着,这回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下过大雨的季老的家,一个特别美的官庄。

  官庄的美让我心痛。

  离县城只有三十公里的官庄是个挺大的村子,村里有五百多户人家。有电视的人家不到一半儿,大部分还是黑白电视,于是我在那里出现就被很多老乡误认为我是县里来的干部。官庄的民房还都是土胚垒的,窗户也是中国农村最早的那种木窗棱上面糊白纸的那种,但是家家都特别干净、利落,让人亲切不已。

  官庄人的质朴让我感动。

  8月6号那天是季老出生的日子,清晨我们摄制组是和太阳一起走进官庄的,我们是想赶在季老回官庄给父母上坟之前拍拍官庄。一进官庄,我们知道来迟了,因为官庄那天家家户户都早起了,六点多钟许多好热闹的小孩子、妇女已经聚集在街头了。村庄的街道被人打扫得一尘不染,虽然是土路、土房子,可你竟然会觉得这是乡亲们用乡情为季老铺下的一块块最松软的最好的地毯。我被感动了。

  更让你感动的是村里许多人不知道季羡林是多么了不起的人,更不知道他如今的身份是什么,他对中国的贡献是什么,他们只知道他是官庄人。

  上午八点季老回家了,“家”里有上千人在村口等着他,年长的年少的都往前拥挤着想看看这个奇怪的官庄人。

  没什么两样嘛,一件旧的的确凉白衬衫里套着一件圆领汗衫,一条绸子裤好像洗得次数太多了而泛白且短在脚脖子之上,这就是人们在这里等候许久了的“家”里人?一个普通的小老头,季老不停地握着每个人的手,嘴里说着什么也听不清。但是你从他那平静的脸上还是能看出:季老激动了,因为到家了。

  官庄以盛产大蒜而出名,这里的蒜个大、肉香,家家门口的院子里都像拍电影一样挂着一排排“大辫子”优质蒜,有一个老乡不知我是干什么,一个劲地问我:“你们要不要大蒜,五毛钱一辫,要多少都有……”我要是有车真想拉回一车,不是需要,而是真的想成全官庄这位老乡的这笔“生意”,多好的大蒜!

  季老带着从芝加哥回来的孙子季泓在他爹娘坟前长跪不起,那一刻,原本像开了锅一样的官庄安静了,小孩们不懂事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大人们懂事是因为这一刻谁都理解了这普天下最容易懂的一种感情,谁没有爹娘,谁没有儿女,谁没经历过生离死别……

  一个满肚子文化的人,和官庄最普通百姓一样,给爹妈的坟前摆上了双亲生前最爱吃的点心、水果,还有鸡鸭鱼肉。我相信躺在坟里的那两位老人一定是心满意足了,他们的儿子,唯一的儿子,在他九十岁的时候还回来看望父母,这不也是父母最知足的事吗?

  在回北京的路上,我们把和季老的这期《聊天》节目的主线理出来了,乡情、亲情、一个国学大师的故乡情……

  电视啊,你有时候的手段和人间的真情相比真是太生硬太冷了……

  季羡林与倪萍聊天:九十回望 人生有悔

  
季羡林先生散文《永久的悔》节选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了。特别有一点,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我曾经暗暗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的身边。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季羡林先生简介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的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清华大学学习德文,1935年考取赴德研究生,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因二战原因滞留德国10年,1964年始得返回祖国。他在“文革”期间凭顽强毅力将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译成中文。八十年代开始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积极推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传世藏书》的编纂与出版。著有散文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