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人物期刊     台前幕后     经典回访     人物检索         



李最雄:与时间和风沙斗争 保护历史遗址



  在甘肃省敦煌西部两百公里深处的戈壁滩上,住着现代牧民。他们的祖先来自一百多年前的中原地区。被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家米西获芬称为丝绸之路的古道就经过这里。

  牧民放牧的地点被称为玉门关,关已不复存在只剩下牧民身后这座土制建筑。对于这里的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都已凝固,除了时间其他都没有任何变化。

  但是,对于李最雄来说,这里却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地方,这些即将变成细纱和尘土的古遗址身上有大量的远古信息,他可以告诉我们祖先的历史。西北强劲的风沙和少量的暴雨正在一点点带走这些信息。

  美国的电影艺术家所做的影视作品中是这样描述两千年前的玉门关的。

  两千年使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高耸的城墙几乎失去了踪影,能让我们看到的历史只是这些断壁残檐,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已经中断了几个世纪,这里的现代牧民并不清楚他们身后的人工建筑在当年的用途。

  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些正在消失的伟大建筑,少数考古学家在看到他们以后也只能发出惊叹。


  李最雄在二十年前,第一次见到这些古遗址后,他就希望找出一种方法来阻止自然力量对他们的侵蚀,这种寻找的过程整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李最雄的技术第一次是被用在了去玉门关几十公里的河仓城。之所以用在河仓城上,是因为考古学家认定,这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发现人类最早的规模最大的一座粮库。整个汉长城遗址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就是这里,他的魅力不亚于古希腊遗址。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下令修筑今甘肃省永登县至新疆罗布泊的河西走廊长城,全长尽2000公里。修建长城是因为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了这里的战略地位。他即可以防止西域的少数民族入侵,又可以保卫当时的丝绸之路。这条通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唯一一条和西方交流的动脉,东方的制品通过这里流向西方,而西方的文化也通过这里传入中原。

  至少在七八百年前,海上交通开始被一些探险家打开。东西方的交流开始由陆路变为海路,整个中国从政治中心到文化重心都由西向东转移,敦煌的位置便从最前沿一点点转变成大后方,并一步步衰落下来。

  十九世纪,西方掀起了考古热,东方文化的神秘吸引着西方的现代考古学家。1907年3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来到了敦煌,敦煌成了西方人眼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李最雄的保护技术看上去非常简单,他把一种叫PS的可溶性化学物质溶解在水中,然后在均匀的喷涂到被保护的建筑物上,经过两三遍以后这个过程就算完成了。喷涂过后的墙壁会变的坚固,但却没有任何改变。这种没有改变不仅是在表面上的,也包含被保护物的内在结构。这种看似简单的技术,却是一种观念上的巨大改变。


  在过去,所有文物保护的方法都是从文物的外部去补救和加固,而没有人从物质的内部找到一种可信的方法。

  李最雄想改变传统的文物修复方法,对于土遗址来说,虽然风沙和暴雨是造成他损坏的主要外力,但是对于这种遗址的建筑材料来说,本身的物质成分脆弱是更重要的原因,如果,能使这种建筑材料发生某种化学反映而变的坚固,这样即可以使文物得到保护,又可以使文物的外观不会发生改变。

  戈壁滩的年平均降雨量是3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到了1000毫米以上。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耐旱生物能存活下来。但是,这种气候对于这些古遗址的保存来说却是一种运气。

  从斯坦因发现敦煌100多年以来,这里一直吸引着西方人。从西安到敦煌的这条旅游线,一直是一个热点。二战以后,西方掀起了一股博物馆复兴浪潮。各国都把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做为勾架社会文明的一个基础。这成为整个社会终身学习的环境基础,以此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更有专家提出了无国界博物馆的概念。

  李最雄从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就一直在从事莫高窟壁画颜料的成分分析。这使他考虑问题习惯于从微观开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接受了一向任务,这促使他间接的发现了保护土遗址的材料。

  敦煌的莫高窟修建在一个崖壁上,他的后面是鸣沙山,整个莫高窟已经被沙丘环绕。每年有近3000吨沙子被风吹到石窟,肉眼看上去是圆的沙粒,在显微镜下却是菱形,这对石窟内的壁画产生了严重的磨蚀作用。


  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用树枝和苇草建立过防沙帐,现在沙丘已经越过了这些防沙帐。专家测定整个沙山还在缓慢的移动。敦煌研究院的制沙专家和国外的研究人员一起采用了工程和生物制沙法。但是,莫高窟顶的强风带起的沙尘还在不停地磨损着莫高窟的崖壁。考古学家期望李最雄能用化学的方法对整个崖壁进行加固。

  当时美国盖替公司的专家也带来了一种材料,李最雄在详细研究了莫高窟崖体成分以后,也找到了一种材料,所不同的是,它是无机物,崖体的物质成分及其相似。

  李最雄这种材料的最大优点就是他可以和被保护物的成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最终美国专家也同意了李最雄的观点,整个莫高窟的崖体都使用了这种化学固沙材料。

  在莫高窟保护的初期,曾经聘请过许多国外的专家对敦煌的壁画进行修复。他们所选用的材料都是有机物质,在没有对壁画的成分进行任何分析的情况下,这些有机材料被大规模的用在了有伤残的壁画上,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李最雄的眼里,所有这些被修复的文物都是一个生命体。他们有知觉,有呼吸。保护他们的关键在于提高他们自身的抵抗力。

  在完成化学固沙这个课题以后,李最雄很自然地考虑到把这种材料用到古遗址的保护上。在作了大量实验以后,到1984年,他认为这项技术已经成熟,他决定公开这项技术,但是他没有想到,在专家鉴定会上,首先遭到了他导师的反对。

  这是萨而瓦多的西林之珠博物馆,当地的考古学家将马雅文明的考古现场做了实景展示。他们在整个现场盖了一个人工建筑,因此有人建议可以仿效这种办法,给丝绸之路上的这些古遗址加一个人工建筑,这样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是有考古学家激烈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就破坏了整个丝绸之路的外貌,因为这是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天然博物馆。经济上也行不通。

  李最雄在国内遭到挫折以后,他来到日本,在这里他继续进行这项技术的研究,日本的专家很快就接受了他的技术。

  丝绸之路的古遗址,大部分都采用的是夯土结构。两千年的汉武帝设立玉门关时,有大批的中原移民来到这里。他们把中原的科技和文化带到了这里,其中包括这种建筑技术。

  在中国的西部,许多地区至今还在用这种夯土技术建房屋。

  玉门关和河仓城的修复,使当地的一些人注意到了他们的价值。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修建了一条100多公里的道路,这条道路投资600多万,是由当地的个人出资修建的。

  河仓城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一些旅游者,这些旅游者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由于缺乏管理,他们已经对这里的环境和古遗址本身产生影响。

  李最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这些古遗址的保护技术,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真正得以应用。到现在为止,只有玉门关和河仓城使用了这项技术,这两处遗址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和超过两百万的资金。具李最雄调查,从甘肃到新疆的整个丝绸之路上,大约有上百座古遗址需要实施这种保护。如果按现在的速度计算,这需要花费100年的时间和上亿元的资金。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