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查  询
 
  


制片人寄语


马年过去,羊年来临,套用民间一句颂吉祥的老话:叫三阳(羊)开泰,羊年大吉,这是我对全国观众的祝福。从《家园》栏目开播之日起,我们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观众。让老百姓认可我们的节目,喜欢我们的节目。为此,我们在广大观众中进行了调查研究,也借电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论证。针对栏目定位不够准的问题,《家园》栏目加强了策划工作,目的是另辟蹊径。推出精品。栏目初步决定节目由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转移到民间文化方面来,中国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孕着丰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


链接




创作随笔
  
画眉深浅入时无

  
——关于《家园》栏目的定位与创作的思考

  
杨树林

  电视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中央电视台许多栏目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新,不断完善,逐渐走向辉煌的。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今年延生了,而《家园》就是其中的一个长达60分钟的演播室+外景的新栏目。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依循,又没有旧套路可以照抄,这就决定了《家园》必须创新,才可能立足,才可能发展。当然,这种创新不可能像文艺作品那样,随自己的兴趣去创造,而是像闻一多先生说的那样戴着镣铐跳舞。第一,它必须符合第十套节目“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整体要求,第二,它必须贴近观众,适应观众,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

  《家园》栏目从开播到现在,将近半年时间了,记得刚刚制作完成第一批节目时,心里还真是有点没底儿,不知它投入收视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直到最近,惴惴不安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但每一期节目完成,也仍摆不脱唐诗里描写的:“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的那种小媳妇心态。事实上,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依然是这样一种心态。

  最近,我们走访了一些电视理论家,采访了一些观众,广泛地收集各阶层观众的意见。从反馈的信息看,无论是批评的,还是肯定赞扬的,都让我们感到鼓舞,因为大家都关心这个栏目,感到虽不成熟,但是有新意,有特点,希望它能办得更好,希望它有更高的收视率。在这里,我借《当代电视》的版面,向广大观众表示衷心地感谢,另外,我想同观众进行一次诚恳的交流,把我们栏目设置的宗旨,初衷和以后的想法,坦率地告诉大家,希望得到更广泛的批评和支持。以便进一步更新内容,改进形式,更好地适应观众审美趣味与求知需求。

  一、 栏目宗旨:大家园,大文化的思考

  《家园》栏目的宗旨曾有一个由批判丑陋到歌颂美好的变化过程。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这个家园正在受到摧残和损害。当今一切善良的人们都在愤慨疾呼要保护地球、保护大自然,无疑这是十分必要的,绝对是个热点话题。但是我对《家园》栏目投入到这支批判大军之中的必要性感到困惑。因为环保是不约而同、不言而喻的热点,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我曾徘徊于长江之滨,我曾徜徉在黄河岸畔。强烈而深切地感受到万里长江失去了昔日的容光,九曲黄河失去了往日的风涛。我们失去的仅仅是壮观辉宏的自然吗?我们失去的仅仅是珍禽异兽吗?不,我们在失去自然家园美丽的同时,正在失去了历史文化的遗存,人类的地球家园既是自然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家园。今日《家园》在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当代发生了绿色理念的断裂,现代工业文明摧毁了人与自然,千万年和谐融洽的关系。

  因此,我赞成一位领导的说法,对《家园》这个概念,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家园》不能只停留在自然环境污染,破坏这个层面上,不能仅仅从现实的生存利益着眼,而要把自然生态,人类生活,文学艺术及社会进步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只有对我们生存的家园辉煌绚丽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才可能对今日《家园》的被破坏有一个发自内心的震撼,美要丑来衬托,光要暗来对照,现实要历史来做背景,这就是我们《家园》栏目的大家园意识。
  所说大文化,是《家园》栏目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由小的入口切进,既而开扩视野、拓宽思路,包容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多学科知识内容,显示大自然的性格,自然生命的价值,显示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思想光辉。总之《家园》由小切口进入大境界,表现大气魄,提高节目的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内涵,构成了节目的活力与张力,比如《泰山》和《庐山》两个节目,就是多种文化内容交融的一个整体。《泰山》一山一水一圣人,厚重的民族文化显示着丰富的民族个性,表现了汉民族审美寄托,而对太阳的崇拜,又与世界各民族太阳情结相联系,这又是对汉民族文化的一种超越,它体现了人类世界性的价值取向。《庐山》的科学文化内容,更胜《泰山》一筹,它不仅是个历史博物馆,还是个地质博物馆,还是个生物多样性植物园。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侃侃道来,语流畅快。言语间闪烁着科学文化之光,照耀着人们的心灵。观众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更深地感受造化山川之神秀,乱云飞渡之从容。

  二、 综合多种电视艺术手段的结构格式

  电视艺术是一个敞开的公共空间,它是属于广大观众的,不论我们有怎样的想法,最终的构想只能是一个,要为观众设计,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是电视艺术的主体功能和角度,形式再新,再美,观众不喜欢,不接受,都有悖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应该有这样的效果,让看过的观众说,挺有意思的,还真能学点东西。

  社会生活如此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如此强烈,观众趣味差异明显,作为栏目的操作者,一定要防止文化生产与消费之间脱节的现象。我们节目定位为中学知识水平的人群。目的是提升这一层面观众对美的需求,对知识的需求。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文化消费的自发性,既成心理和从众心理。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媚俗”,会说合理的不一定是先进的,但我们是一定要先满足观众,没有这个前提,提高只是奢望。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以人文观点审视节目的全部文化内涵。现在社会上散文非常活跃,我们的每一个节目实质就是一篇优美的“大散文”。散文不论怎样“散”,实质都是一个集中的主题,一种精神高度,一个贯穿始终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要求每个节目的策划、编导,从大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中,提炼出一个显示人格力量,生命价值的主题。比如《榕树》,向观众介绍的是热带雨林中的一种植物,但贯穿其中的是榕树作为热带雨林中霸王树的绞杀性和博大的包容性。正如一个人的二重性格,矛盾而又统一,于复杂的冲突中发掘一种趣味。再比如《胡杨》,一种生活在干旱大漠的植物,它坚韧顽强,有着生一千年,死一千年、枯一千年的生命意识,我们介绍胡杨的时候,着力突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并把它与西北部的人群历史结合在一起,胡杨这个大漠英雄就变成有人情,有灵性的壮美之树了。

  其二,追求画面的优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什么?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外部形态。人们所以感觉到美。实际上是人们在追求一种精神,美是同一切褒意词连在一起的,人们所以这样爱美,就说明美的事物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有义务,把我们发现的美一一展示给观众,激发观众对美的想象,对美的激情,对美的向往,对美的陶醉。我们要用美来感染每一个人,激发人们的社会良知。将这种良知转化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家园的热爱。

  发现美,表现美,是个细活儿,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首先需要我们有很敏锐的审美眼光,罗丹不是说过吗?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家园》栏目的编导、摄像人员,不仅都有一颗爱美之心,而且都有一个非常真诚的工作态度。一种追求美的执着精神。特别注重对美的发现和采撷。他们为画面的美付出了巨大的劳动,辛勤的汗水。

  其三,尝试着融入多种文艺形式。人类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人类的邻居,都与我们有着亲密关系,人与自然是相融互动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几乎每一首都是由动植物比兴而发,都与环境四季变化相关。大自然是人类精神情感,审美移情的寄托物,大量的歌舞,戏曲,诗词,曲赋等都是缘情缘物而发,《家园》节目巧妙地将这部分内容融入,不仅活跃了演播室气氛,丰富了内容与形式。例如我们做《竹》这一期节目,主题是“以竹代木”,把竹的生物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讲得很透彻,如果仅止于此,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太严肃,缺少灵动,生气,有人向我们推荐了一支竹乐队,十几种乐器,高中低音俱全,全部是用竹子制作的,而且是第一次在电视上出现,我们把这支竹乐队演奏的节目穿插在《竹》中,顿觉演播室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竹乐既是对竹子内蕴本身的挖掘,而且使竹子用途的外延扩展到极点,欢快的竹乐给人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一种乐现爽朗的情绪。在其它的一些节目里,为了烘托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格调,也适当配置一些文艺节目,如为了显示《泰山》的磅礴气势,我们选取了唐诗集句的歌曲作为开端,确实起到呼唤人们怀古之幽情的作用。

  综上所述,自我反思,感到《家园》栏目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它初步把外拍专题、演播室、文艺节目等内容集合在一起,起承转合还算流畅。但这种个性化色彩,招不招人待见,特别是这种节目个性广大观众是不是看着顺眼,是我们最关心的。

  请告诉我们,我们期盼着。

  
(本文作者为《家园》栏目制片人)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