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兰(上)


  冀玉华:观众朋友,大家好!《家园》节目在周末又和您如期见面了。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我们给您介绍了花卉四君子中的菊花、梅花和竹,今天我们将和您共同走进被誉为王者之香的兰花世界。首先还是先介绍一下今天光临演播室的两位嘉宾。这位是周建忠教授,这位李潞宾博士。欢迎两位学者的光临。兰花是大自然进化的杰作,有人格之花、民族之花和香祖之称。在进入我们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们先来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欣赏一下兰花的芳姿。

  短片:

  她是一种植物,高雅、美丽,被称为花之骄子,天姿国色;她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大博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得好:“花是自然界的最美丽的产物”。我国兰花的栽种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是在浙江省东部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已经发现有兰花纹饰的陶器,这表明,中国人对兰花的鉴赏至少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进一步翻阅浩繁的史籍,我们可以发现,兰花的山野栽种始于春秋,庭院栽种始于战国,宫廷栽种始于晋代,而发展到兰场栽种和盆栽培育则始于唐朝。兰花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部分寒带地区,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有兰属植物三、四万种,而中国就有15000多种,是全世界兰花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古人把兰看作是“百草之长”,并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确,在我国,东起福建、台湾,西至西藏,南起广东、海南,北至黑龙江,神州大地处处有兰。而其中江浙一带的春兰、蕙兰,福建、广东一带的建兰、寒兰、墨兰,云贵一带的雪兰、硬叶兰,甘肃武陵的素心兰,台湾的报岁兰、斑叶兰等都是见诸各地典籍的名贵兰花品种。

  冀玉华: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感受到了兰花的多姿多彩。李博士,那么兰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李潞宾:兰花是整个兰科植物的总称。(解释:兰花属什么科?分类?特征?)

  冀玉华:在一些书中有兰惠的称呼,是不是就指兰花?

  李潞宾:解释:兰惠?兰?惠?

  冀玉华:我们知道兰花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名花,前人把兰、菊、水仙和昌蒲列为‘花草四雅’,有人尊崇它为花中之下。兰花的美和它的风格有那些?

  李潞宾:解释:花、色、叶、香。(它与梅、竹、菊的特征区别、地位)

  冀玉华:我们从兰花特有的习性上,看到了她卓尔独立,坚忍不拔,身怀异香,却甘于寂寞的品性,而这些正与古人赋予君子难能可贵的品德有着相通之处。有个问题我想问您国兰指的是什么?洋兰指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短片

  民间对兰花通常用国兰和洋兰来区分。国兰大的种类主要有春兰、建兰、墨兰、寒兰和蕙兰。春兰是我国兰花中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种类之一,主要是生长在浙江、江苏一带;建兰又称四季兰,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海南、广西、贵州等省。墨兰分布在台湾、福建、安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由于墨兰开花时节大多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后,所以也叫报岁兰。寒兰分布在台湾、福建、江西、浙江、贵州等地,蕙兰又称九子兰,外观多为一茎九朵花,古人以“一茎一花为兰,一茎多花为蕙”来区别兰与蕙。

  洋兰兴起于西方。洋兰外观花大而艳丽,花色有红、黄、白、绿、粉红及复色多种,五光十色,鲜艳夺目。洋兰因为具有花朵美丽、花瓣阔圆、花型丰满、花色鲜艳、花茎直立、开花数多、花期较长、生长健壮、种植容易,适宜鲜切等特点,成为世界各国园艺家们的宠儿。

  欣赏国兰与洋兰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植物学上分类,而在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兰花所展示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巨大差异。西方人极少把欣赏兰花和意识形态相联系,他们认为赏花是视觉对优美事物的一种享受,是对心态的愉悦;而中国人赏兰大多带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把人格、品性、道德附会在兰花身上,而使它的内涵变得极其丰富多彩。

  冀玉华:谈到兰文化,我感觉似乎都集中在上层建筑,那么兰花与民间民俗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周建忠:如果说兰文化是一种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典籍史册、丹青书画发挥的作用,像我手中就搜集和保存了多种有关兰文化的书籍、画册。但事实上在民间,兰文化保存也是极其丰富的。(谈有关兰的图腾)

  冀玉华:兰的图腾表现了人对兰的崇敬,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恐怕这也是人们敬兰、爱兰的原因之一吧。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走进我国一些兰花的重要产区,领略一下那里丰富的、与兰花相关的民风民俗。

  短片 兰花图腾

  福建闽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腹地,那里山深林密,气候温润,“此去龙岩别无恋,最使相思是建兰”,说明这里是中国重要的建兰产区之一。闽西地区又靠近台湾海峡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汀江、九龙江和赣江三条江河与沿海相通,得天独厚的兰花生长环境与便捷的水上交通,使闽西一带著名的龙岩素、长汀素、上杭素、永福素等名兰品种蜚声海内外。

  悠久的兰花栽培历史,使闽西民间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与兰相关的民风民俗。

  这是一座典型的闽西民居,在天井院落中,除了盆栽的兰花,人们也不难发现兰花的形姿。据说在院落中凿刻出兰花的造型始于古代的图腾文化,因为兰花的生存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合人的居住,于是人们在择地盖房之前,先要在选好的宅基地上种植一些兰花,如果兰花生长良好,说明此地可以建宅居住。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兰花的芳姿镌刻在院落里,图个吉祥。每当有人乔迁新居,四门六亲就要成群结队登堂庆贺,领头的人则手捧兰花,敬献至大堂,然后焚香祈祷,以示新居兰香满堂,温馨幸福。

  除了用兰花择地而居,在闽西至今还保留着女子出嫁要配兰的习俗。有关这个习俗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是出嫁的姑娘与美丽芳香的兰花结合在一起,所能引起的美好遐想却是不言而喻的。

  冀玉华:原来兰花还有择地而居的功能!这无疑是和民俗密切相关的大事了。

  周建忠:是的,闽西一带的客家民居大多采用四合院、宫廷式、骑马穿厅心的回廊式建筑结构布局,这些结构的民居中都辟有天井,人们喜欢在天井中种上一些观赏花木,清洁空气,美化居室。在那些古色古香的青砖绿瓦的建筑群中,古宅的门楹、屋檐、廊柱、大梁上以及各种器皿上都有不少雕刻的兰花。现在长汀县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幅明代用生铁锻造的梅兰竹菊铁画,画中的兰花花形、花姿、叶姿的纹理极其细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的兰花铁画成为印证闽西兰文化历史的“铁证”。再有就是所有大户人家可以不种其他花卉,但是必须种兰,兰花作为举家安康的圣物,世代传种。据说闽西一代,嫁姑娘娶媳妇,都要用兰花领路开道;如果产妇难产,家人就会用兰香为其催产,这也说明兰香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

  冀玉华:我们知道,屈原曾在他的《九歌》中提到用兰汤洗浴,说是“浴兰汤兮沐芳”,这是不是也说明兰花与民俗关系密切的一个事例呢?

  周建忠:(谈兰与图腾崇拜、祭祀的关系,然后以洗浴为例,讲述兰从民间进入贵族生活,用香水沐浴,是我国古代符合卫生健康的一种习俗。古人认为,在洗浴的澡水中加入香料,不仅能够提神醒脑,洁身去臭,还可以祛除邪气,疗疾养生。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月令《夏小正》相传是夏代遗书,书中不仅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时令气候的认识,还提到了我国著名的、有着悠久传统的兰汤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据近世民俗学家对中外一些民族部落的调查发现,真正懂得卫生而去沐浴是以后的事,最初在一些比较原始的人群和部落中,往往没有洗手、洗脸、洗澡、洗衣的习惯,但在举行祭祀等活动时,却有某些清洁卫生的行为,以表示对神灵的恭敬。此外,在古代中原地区,认为五月是不吉利的“恶月”、“毒月”,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兰草有“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虫毒,辟不详”的功效,在“恶月”用来泮水沐浴,敬神与祛邪一举两得。这种行为在屈原《九歌·云中君》中以可以找到佐证。屈原的诗是这样的: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边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如果用现代语言翻译过来,意思就是:

  “沐浴着芳香四溢的兰汤,穿上那鲜艳华丽的衣裳。

  云神回环降临在我的身上,闪耀无穷的灿烂光芒。

  享受祭祀你将降临神堂,璀璨光辉可与日月争光。”

  这实际上是反映了楚地女巫主持祭神时沐浴兰汤的宗教仪轨。……

  冀玉华:周教授不愧是《楚辞》专家,从屈原的诗中为我们解读了一个有关兰花与民俗的现象。但是古代民间用香汤沐浴似乎也不很普遍,这是为什么呢?

  周建忠:到汉唐以后,用香草沐浴,特别是象兰汤浴,还有什么豆蔻浴、茅香花浴、金银花浴等等,基本上成为皇室或者王公贵族骄奢淫逸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用“五蕴七香汤”沐浴;汉灵帝建“裸泳馆”千间,内设许多浴池,用西域进献的茵墀香煮汤,然后命一班十四至十八岁的宫女“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泡在浴池中,洗浴过的水随渠流出馆外,香气四溢,被人们称为“流香渠”;至于唐朝杨贵妃洗浴的故事流传就更广了,唐玄宗喜欢在汤中放兰草香药,他自己就作诗说“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中唐诗人李商隐“骊山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描写的就是杨贵妃入浴莲花池,“暖香”二字正是温泉兰汤的贴切写照。但是可以肯定,用兰汤沐浴这种形式肯定始于民间,然后由部族首领或神职人员把它加以规范化了,而在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寻常百姓不得不为温饱劳碌时,只有皇室贵族才能把这种奢侈的生活方式专利化。而从卫生的角度去沐浴,那一定是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比较充实一些,又有了一定的精神追求,比如人际交往的需要等等,才能发生。

  冀玉华:那么据我们所知,由兰花而演化出的兰文化,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一大杰作,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我们先来看看古代最为著名的与兰有关的文化活动,这个活动发祥于著名的兰花之乡绍兴,并且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六、七百年前的晋代。

  周建忠:那毫无疑问是王羲之与兰亭了。

  短片 绍兴:兰亭“修稧”

  走进古色古香的绍兴,脚下的每一座小桥,踏过的每一块青石,穿过的每一段弄堂,你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深远和文化的厚重。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绍兴又是兰花之乡,境内河渠纵横,桥路相通,千岩境秀,万壑争流,土壤肥沃疏松,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兰花生长,兰花资源十分丰富。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兰渚山下种兰,于是绍兴就有了名扬四海的兰亭。在绍兴,兰渚山、兰亭、兰田头、兰田湾、惠兰桥、兰芦村等等以兰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在兰花之乡,古代还流行着“修稧”的文雅之事,就是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名人雅士便相聚兰亭,借山水林竹之胜,嬉戏游乐,以消除不祥,古人称之为“修稧”,类似今天的踏青、春游。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在这曲水溪流旁边,晋代书圣王羲之曾会聚数十名文人雅士,他们分坐水边,让盛满美酒的酒杯顺流而下,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一展才华。王羲之据此写下了书文俱佳的名篇《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挥笔书写《兰亭集序》时已是醉意朦胧,酒醒之后再要誊写,但就其书法,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草就成章的原作,因此非常幸运地为后人留下了这篇千古绝书。今天绍兴人以此仿古成俗,每年都要遍请全国书法名家,在这里举行兰亭笔会。

  冀玉华:说到兰亭,名气就大了,但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并没有提到过兰花,那么兰亭与兰花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周建忠:要说有没有关系,我看都有一个“兰”字就是关系。不过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只是在兰渚山下种过兰,但并没有说那里有座兰亭。清朝人于敏中认为兰亭的存在要先于王羲之,而且当初兰亭只是座驿站并非是座亭子,由于王羲之在这里会聚朋友并写下《兰亭集序》而著名于天下,说明现在的兰亭与兰花确实没有关系,至于作为驿站的兰亭是否与勾践在附近种兰有关,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由于绍兴是兰的故乡,人们也就默认了兰亭与兰花的附会。后来兰亭作为一个地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其实现在这里整个一个镇就叫兰亭镇。我们现在的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修建的,就是为了纪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建的。

  冀玉华:说过兰亭,我们还是回到我们正在谈论的与兰有关的民俗文化。兰除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清代高士奇在《北墅抱瓮录》中记载了如何泡制一种供饮用的“金粟兰花茶”,他说,要采摘初时色青的花粟,等变黄以后发出香气,然后把花放在铺着绵纸的竹箅上,放上新茶,经过一夜之后装入瓶中,浸泡出兰香,就成为上等的好茶。兰花的药用价值和药用原理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贵学的《药书》中都有记载,如“服素心兰能够防皱(抗衰老),兰根治顽癣,有退高热消除咽喉肿痛失音等功效”。民间也有不少以兰入药的秘方。据测定:花香是一种高敏度的芳香物质,由幽香、清香、芳香等芳香油脂化合物50余种组成,有祛邪治病的功效。古时有“庭院有兰,有福无悲”的谚语,视兰花为不死妙药,兰院芳香使人如沐春浴香,刺激人的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有返老还童之效。中国科学院吴应祥教授对兰花进行研究后认为,兰花全身是宝,根可治肺结核、肺脓肿,能消炎润肺化淤,接骨治扭伤,春兰全草可治神经衰弱、抗衰老等。峨眉山市健康长寿医药研究院认为,“兰花的根、茎、叶、粉、蕊中含20余种氨基酸,10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芳香开窍、醒脑提神、益气生津、美容驻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化淤止血、活血通络、健脑益智、抗癌等多种功效”。他们用兰花为主料,配调“峨参、灵芝、厚朴、雅连、杜仲”,生产出“兰花粉素片、兰花冲剂、兰花长寿丸、兰花美容液、兰花止血散等多种中成药,为人民身心健康、益寿延年服务。

  冀玉华:在我们谈论了许多兰花与民俗的话题之后,我觉得真的很难从单纯植物学的角度去看待兰花了。

  周建忠:的确,如果抛开兰花的文化内涵,恐怕兰花的身价就要大减了。兰花虽然是自然界里的一种植物,但由于兰花的色、香、形、姿之美,历代文人对兰花情有独钟,并赋予它一种气质、一种风格、一种个性,因此兰花又中国历史上许多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短片 名人与兰花

  由于兰花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审美地位和它所代表人格、品性,它自然而然地与历史上许多百姓认同为高尚品德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特别强调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与提高,比如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从政平治天下国家的人,必须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这样就能以身作则,会象北斗一样受到群星的拱卫。而孔子正是从兰花的品性中发现了人所应该具有的品德,于是就对兰花采取了认同和赞扬的态度,所以他说,与有高尚品德的人相处,就好象“入芝兰之室”,时间久了自己的人品也就提高了。

  屈原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他满怀抱负,盼望楚怀王能够采用他富国强兵的主张,在极度失望之后,他自投汨罗江以表明其节不改,其志不失。他在著名的诗作《离骚》中“言兰者十”,就是十次提到兰花,其借兰喻志的用意非常明确。

  冀玉华:我们还是请两位嘉宾给观众朋友介绍几个有关兰花与名人的轶事吧。“西安事变”后,逼蒋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被羁押,在漫长的幽禁岁月中,他以养兰、赏兰、咏兰为乐事,他在诗中赞美兰花,“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今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读了这首咏兰诗,谁能不认为这就是他借兰明志的真实写照呢?1993年4月北京举办第三届花卉博览会,张学良欣然受聘为世界兰蕙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并将自己精心培育的兰花名品“爱国”兰,托人赠送给江泽民总书记,借以寄托对祖国同胞的爱心和满腔爱国情怀。

  短片 鲁迅与兰花

  鲁迅先生家称得上是养兰世家。1933年,鲁迅在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说,“我的曾祖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养过兰花,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鲁迅先生一生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辛亥革命后不久,鲁迅离开绍兴,辗转于北京、厦门、上海等地。在这20多年时间里,他始终没有停止养兰。据叶圣陶老人回忆,当年鲁迅先生曾送给他一盆兰花,并教他如何养兰。每当立春时节,鲁迅先生的寓所便会飘出阵阵兰香,沁人心脾。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的《辛亥游录》一书中记述了鲁迅在绍兴的一次采兰经历。1911年鲁迅与弟弟等人浏览会稽山下的大禹陵,鲁迅事先准备了两只铁桶和一把铜锸带上,准备浏览禹庙后去会稽山采兰。到了山顶,鲁迅向下俯瞰,但见一方面积丈余的石面上有十余簇星星点点的小花杂生于苔藓和杂草间,原来这是十分珍贵的“一叶兰”。对这次经历,周建人先生晚年时曾详细回忆到“老大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翼翼地将‘一叶兰’洗净阴干,上盆栽种。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城供职。起初他想把一叶兰带走,终因路远迢迢,多有不便而未果。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小学任教,平时很少回家料事,一段时间后,‘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使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鲁迅不仅种兰,而且也写兰,托物喻志。1931年初,左联作家柔石、殷夫等23位作家被捕,鲁迅曾写下一首七绝,其中“独托幽岩展素心”的诗句寄托了他要继续顽强斗争的决心。

  冀玉华:应该说自从兰花的人格化定位后,几千年来最初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始终没有变,而且还不断地被强化。继续请嘉宾讲故事、轶事

  李潞宾:已故的周恩来总理曾经为兰史留下了馨香的一页。1962年,全心致力中日友好的日本友人松村谦三来到中国,周恩来总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会见了这位多年的好友。临别时,周总理特意挑选了一盆产自祖籍绍兴的名兰“环球荷鼎”,馈赠给了松村先生。松村谦三在日本也是兰界高手,当然识得这盆兰花的名贵,回到日本后,他一直精心护理着这盆名兰。晚年当他生命弥留之际,他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此时此刻我别无他求,只有两件事情放心不下,一是希望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二是一定要把‘环球荷鼎’养好,千万不能失传。这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的名兰,更因为它是中国总理亲赠的”。松村谦三先生去逝后,他的儿子松村正直牢记父训,精心培育“环球荷鼎”。1987年11月,已经79岁的松村正直先生率日本兰花友好访华团到绍兴考察兰花,将一盆已经在日本繁育了几代的“环球荷鼎”回赠给了它的故乡绍兴。

  冀玉华:这也是那个年代人民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还有一位开国元勋也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朱德元帅。我们的记者在绍兴采访时访问了曾经为朱德元帅种兰的花农诸涨富的女婿叶志庆和女儿诸幼亭,叶志庆讲述了他的岳父与朱德元帅的兰花情缘。

  冀玉华:在今天的50分钟节目中,我们从植物学意义上的兰花谈到兰花与民俗,谈到兰花与名人,其实关于兰花,特别是兰文化的话题还很多,那好,在下一期的节目里,我们将继续和嘉宾一起向您介绍。欢迎您到时候继续收看《家园》节目。好的,感谢两位嘉宾的合作,也感谢观众朋友的收看。观众朋友,下期节目再见。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