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神奇北极     接近北极     图片新闻     科考历程     记者简介         



科考不过如此?——手脚并用爬雪山


  达到斯瓦尔巴群岛以后,由于受到暴风雪的袭击,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只是在昨天驱车参观了设在朗伊尔城的一个高空大气物理雷达观测站,并考察了一处计划建站地址,虽然大雪纷飞,道路结冰,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舒服的,随行的记者们感到“科考不过如此”,但今天的一次远足让我们真正体验到北极的厉害和科学家工作的艰苦。

  上午起床后不久,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就通知队员们,今天要步行去附近一处冰川进行考察。我听了非常兴奋,来北极一趟不容易,咱不就是为了看冰川、北极熊来的吗!穿上羽绒服,带上手套和帽子,套上新买的皮靴,我就兴冲冲地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一开始走的都是平路,我们有说有笑,边走边拍照,不亦乐乎。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出现了第一座雪山,连续两天的暴风雪把山体覆盖得严严实实,根本没有路,一脚踩下去,雪没到大腿,大家马上紧张起来,也没人说话了,闷头踩着老高踏出的脚印前进,到了半山腰,坡度接近50度,我只好手足并用,费了半天劲才爬上去。走了好长一段时间山路,还算平坦,只是雪积的实在太厚,踩下去心里没底。我们想,就这么走下去,也没啥了不起。

  可惜,我们想错了。下了这座山走进谷地,这时大部分记者已经是气喘吁吁,尤其是扛着摄影、摄像器材的记者,新华社摄影记者袁满背了一大包镜头,估计有40斤,我背着一个小摄影包和一部小摄像机,轻松一点,但也是双腿沉重,全身已被汗水湿透。实在走不动了,好几个人一屁股坐在地上喘气。这时候,老天爷也来凑热闹,一阵阵怪风从山上吹下,天色突然变得非常灰暗,雪又开始下了起来。说实话,我心里都打退堂鼓了,但看到老高和我们的带队记者张继民都50多岁的人了,爬山如履平地,还一路高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

  又是一座雪山,这个坡度更陡,几乎是直上直下,而且高多了。我们几个年轻记者走到山脚下,心里直犯嘀咕: “这玩意,上去吗?不就是看冰川吗?”老高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激我们:“70多岁的地质学家刘东升5年前就爬过这座山,小伙子们上吧!”我们只得爬(是真正的爬行)了一阵,这个累啊,几乎没有很实在的落脚处,山坡上有一些裸露的石头,但是踩上去就往下滑,让人心惊胆战。张继民依然爬在最前面,而且速度很快。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记者竖起大拇指:“你们的老张,牛,佩服!”

  其实我很难用语言形容爬雪山的困难,爬了快一个小时,吃了无数口雪(太渴了),终于是狼狈不堪地爬到了山头,这时高登义和地质学家已经开始到处找化石了。原来我们来到了一处一亿多年前的冰川末端堆积区,一般来说,这儿可能找到化石。结果是,这里的化石密度相当高,称得上一脚就能踩出一段远古史。我们在碎石堆里翻找着,暂时忘记了爬山的疲惫。最后大家都满载而归。

  回途我们选择了一条深谷,虽然雪很深,有的地方没到了我的大腿根,但稍微好走一点。

  “探险专家”张继民跟我说,他曾经闯南极,走南沙,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走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相比而言,今天这点路实在不算啥。“像那些科学家和我这样长期跑科考的记者,看到山就想爬,管它什么样的、有多少危险,我觉得我们都有点不正常了”,这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不无得意地摇摇头。(记者裴剑容)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