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法治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考生骗改民族成分为高考加分内幕调查

 

CCTV.com  2009年05月08日 09:3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法制日报  

   >>>进入法治频道

  看似平常的通知背后,其实并不平常。

  5月4日,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对违规变更民族成分的考生将取消考试和录取资格。记者连日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本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政策,但在高考的“独木桥”前却被执行得走了样。对于在民族成分上弄虚作假的现象,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如何改革教育制度,还要思考怎样真正防范权力的滥用。

  当记者就“变更民族成分为高考加分”一事采访一名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家长时,他说了一句让人吃惊的话:“这种现象在我们这儿很普遍。”

  “我们这里有两个少数民族乡,有本事的人都把小孩的户口转过去,可以加10分。本事再大的,改民族成分可以加20分。我儿子今年高考,为了争取公平,我向主管部门反映过,但没有回音。”这名考生家长说。

  改民族是最简单的加分办法

  接下来的采访让记者更为吃惊。不少人向记者反映,由于我国各地长期以来均实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考生骗改民族成分的现象一直存在。

  记者通过知情人联系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郭洪(化名)。他告诉记者,上初二那年,他就改了自己的民族成分。“我们那里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高考加20分。我上初中时,我们班没有人是少数民族。后来一起读到高中,大部分人都变成少数民族了!”

  郭洪说,他爸爸是当地一名干部,找了一些关系很容易就给改了,而且,他觉得自己改民族成分是“顺理成章”的:“我外婆的老家有少数民族,然后我外婆就是了,然后我妈妈就是了,然后我也可以改了。”

  在郭洪看来,改民族成分加分是一种收效好、操作简单的方法。“少20分,重点大学都上不了;多了20分,努力点就可以上个很好的大学。其他的加分条件,比如革命烈士后代、归侨后代、奥赛大奖什么的,都很难弄到,只有这个办法最简单。”

  由于同学中利用关系改民族加分的情况不少,郭洪也开了眼界。“比较‘厉害’的一种是从外省转过来改民族的,还有的人在高考前一个月居然也能改过来。”

  正是这多出来的20分帮助郭洪顺利考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但这件事也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有点郁闷,同学间聊天有时会提到我是少数民族,感觉怪怪的;现在想改回去,我家好几辈子的汉族啊。”

  “吃到葡萄”的郭洪,体会不到那些没有能力或关系去改民族成分的考生感受。

  “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不公平。”一名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在得知想和自己报考同一所高校的同班同学通过改民族成分获得加分后,异常愤怒,他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父母:“能找到关系也给我改民族成分吗?”

  记者采访的多名考生对于变更民族成分这种投机取巧行为,都表示出了不屑甚至反感的态度,他们把自己的状况形容为“裸考”。

  见记者有些不明白,一名考生解释说,能够在高考成绩上加分的学生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属性的,如少数民族、归国华侨等;另一类为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如国家二级运动员,三好学生等。这两项都没有的学生是占大多数的,所以,仅凭分数考大学的人就被称为“裸考生”。“‘裸考’更光荣!”这名考生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却难以掩饰眉宇间流露出来的不平之情。

  5个公章为何仍把不住关

  关于改民族成分的具体操作细节,郭洪表示,“不方便透露”。记者查阅相关规定后发现,从法定程序上来讲,变更民族成分的审批是十分严格的:

  按照1990年开始实施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凡申请变更民族成分的,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对于规定执行情况所抱的态度均不乐观。

  “2008年,湖北省监利县曾曝出变更民族成分的丑闻。从调查情况来看,即使是十分严格的审核程序,也很难避免被骗改的可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在监利县加分丑闻曝光之后,有关负责人表示,每位少数民族考生的审批都要过5关: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当年的2月通过网上下载优录表后,先由学校盖章,然后分别由考生辖地派出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盖章,最后送交县招生办和省招生办盖章。一共5个章,层层审核把关。

  在如此严格的审核程序下,为何仍有“冒牌”少数民族出现呢?

  “改个民族,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违法行为。在几个审批环节多打点打点,估计都能让你改。至于那些手中有权的人改起来就更方便了。”一名接受记者采访的考生家长说。

  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存废之辩

  骗改民族成分获取加分的现象,让一些人对于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产生了比较偏激的看法。

  “有些人提出,如果取消现行考试制度中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就不会让大家存有想法了。”熊丙奇说,他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优惠本是一种民族政策与教育公平政策,其出发点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有人可以在这方面打主意,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在高考中,一分之差,可以甩开几千人;加上10分20分,将领先几万人。这样的诱惑可不小,难保人们不去想尽各种办法获得加分。”熊丙奇说,面对一些人“变更民族成分”的冲动,教育部门需高度关注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让权力与教育脱钩。

  熊丙奇的具体建议是,变考试录取加分为“多元录取”。在录取中,将家庭出身作为一个综合考察指标,而不是简单的加分,这样就能避免为刚性加分而去作假。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则认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教育政策上。他说,能在考生户口簿与身份证上造假,显然离不开审核人员的配合,也难免有滥用职权或是腐败的现象。因此,要防范个别考生擅改民族成分,最根本的是要防范权力滥用,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的有关规定。惟有有效制约权力,才能杜绝考生在民族成分上弄虚作假的现象。

  相关链接:

责编:刘海丰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