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日志中国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长平之战:赵括死于何处?老背坡发现尸骨佩剑

 

CCTV.com  2009年12月24日 15:1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黄河新闻网  

老背坡出土佩剑

战国时代的秦国的弩机样式

  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坑杀40万,赵国由此衰落,秦国统一天下之势遂不可阻挡。但造成这一结果的赵军统帅赵括到底死于何处,一直是历史之谜。现在,这个谜有望揭开———

  【背景介绍】

  公元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至公元前260年结束。这即使是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也是数得着的大战役,双方共动员了上百万的兵力参战,几乎出尽两国国中精锐。这次战役最终以秦国坑杀赵国降卒40万而结束,一直被称为军事强国的赵国从此元气大伤,民心沮丧,无力再阻秦兵西来,而秦国也加快了统一天下的步伐,不到40年,六国全被平定。

  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当然是秦赵双方的统帅,武安君白起和马服君赵括。白起后来虽然死于政治斗争,作为一个军人可能会有遗憾,但仅凭长平之战的辉煌胜利便足可以彪炳千秋。而赵括,他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指挥战争便葬送了数十万军人的性命和赵国的气运,于他自己,不过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到现在,除了被“秦兵射杀”寥寥几字外,连他到底死于何处都成了历史谜团。

  1951年4月20日,在高平县釜山乡老背坡村发现了一具胸部有两处箭伤的男性骨骼和一把随身佩剑。经过54年披沙拣金、探赜索隐的研究,一批民间学者认为此地便是赵括的葬身之所。

  史料和传说中的赵括死地

  高平民间有一个传说,赵括死于高平县釜山乡老背坡村。传说虽然不等于历史,但也不完全是臆说,其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等待人们探究考辨。高平许多地名都是长平之战的产物,如箭头村、参军村、围城村、哭头村等,老背坡就是其中之一。“老背坡”的意思是“老兵背着赵括来到此坡”,而笔者也认为此地名符合史书记述的条件,赵括死在老背坡的说法应当成立。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

  《泽州府志》、《山西通志》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古称杀谷,长平之战战场),其谷四周皆山,唯前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括自出搏战为秦射杀之。

  《东周列国志》和《泽州府志》记载相同:“赵括追造秦壁,西北十余里”。当时长平治所在今王报村,从此计算“西北十余里”,正是今釜山地夺掌村一带。按照《高平县志》中赵括追秦兵的记载:“其谷四周皆山,唯前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根据地形分析,只有釜山乡地夺掌村符合其条件,它形如布袋,能容下数十万兵马作战。上世纪60年代,在距地夺掌村15里的寺庄镇杨家庄村西南出土一件战国青铜“聚将钟”,据考证为赵国军队使用,此器物是两军交战“鸣金击鼓”所用,可以作为“自搏战”就发生于地夺掌的佐证。

  地夺掌意思是“地段之争夺”,距其5里的回沟的意思是“赵军回转于沟中”,老背坡距“地夺掌”3里,距黑山白起指挥所(白家坡)5里,充分说明两军交战接近程度和战段的重要性。赵括在地夺掌自搏战斗中被箭射伤(或已阵亡),被部属背负从回沟村突围至老背坡,因部队还要作战,仓促之间埋在老背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老背坡发现尸骨和佩剑

  1951年4月20日春夏之交,高平釜山老背坡发生牛气肿疽死的疫情,当时身为高平县兽医总站站长的李玉振老人和兽医王海顺、王乐义在对死牛进行深埋时,发现一具男性骨骼。李玉振对任何事都愿搞个水落石出。他发现胸膛内有二枚扁型三菱青铜箭头,从箭头方向看,是从背部射入体内。从牙齿磨灭面分析,死者年龄在30岁左右,骨骼加肉体分析,身高在1.75左右。腰间右侧有一把佩剑。剑长52厘米,格卫宽5厘米,重610克,青灰色长锷,无绿锈斑,坚韧锋利,格卫两面为“虎头纹”和“兽形纹”;铸工考究,纹刻深明清晰,富有神韵,剑刃有撞击痕迹。李玉振走访当地老人,传说当年赵括指挥战争,在釜山地夺掌战役中负伤救治途中死在这里,老背坡故此得名。

  既有地名的传说为证,又发现了做工精致、高等级的佩剑和秦箭头,人们大胆猜测,这具尸骸便是葬送了赵国的赵括。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