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那曲地区的中心城市那曲镇,在当地团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那曲二小。
得知金学礼的来意之后,那曲二小的老师们热情地接待了他,虽然十年过去了,说起当年的那次捐助,很多老师还是记忆犹新。
得知当年接受资助的那些学生可能已经考上大学,金学礼很是激动,然而,当他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们的情况时,却得到了意外的回答。
校长:那曲地广人稀,地域辽阔,估计跟踪起来比较困难。
金学礼:就是说比较难是吗?
校长:确实比较困难。
校长告诉我们,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学校设置比较分散,学生又没有建立完备的档案,所以短时间里找到那些受资助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回答让金学礼感到非常遗憾,这次,金学礼是带着同事们的希望和嘱托来到西藏那曲地区,十年间,他们一直牵挂着这些孩子,今年,他们求助于圆梦行动,来到那曲地区,更是想找到那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们,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带着希望而来,却要失望而归了。然而,就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团委书记的一番话却触动了他。
团委书记:这次虽然有些遗憾,但是我们这里需要资助的学生也比较多,*每年我们都要推荐一批考上大学,但自身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这边有一个特别值得推荐的学生,叫次仁旦增,今年考了理科第七名。
听到团委书记的介绍,金学礼和我们圆梦行动寻访团商量,去藏族学生次仁旦增家去看一看。
次仁旦增的家在那曲地区聂荣县尼玛乡16村,这个村子在广阔的那曲草原的深处,在那曲草原,藏民们多以牧业为生,地广人稀,一路上很少遇到人家。
一路颠簸,汽车艰难行驶了七十公里,我们终于到达了次仁旦增的家。旦增的家人告诉我们,旦增去邻村的亲戚家了,一会儿就回来,在等待旦增的间歇,我们和旦增的父亲聊了起来。
旦增的父母都不会说汉语,和我们交流起来还需要翻译,但是这户藏族人家的热情,让我们很快消除了陌生感。
父亲:开了一个小卖部,生意也不好,家里的牛也不多,就十几头。
从县城到旦增家一路走来,我们能感觉到交通非常不便,然而,旦增家居然还开了一个小卖部,这个情况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当我们看到次仁顿珠所说的小卖部的时候,更是大吃一惊。
简陋的货架上,不过是寥寥几件商品,摆在上面的,也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商品,但是次仁顿珠告诉我们,能开起这个小卖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亲:这是去年的时候开的,当时儿子上高二,上高二他就考虑到儿子平时学习比较好,就想到这个小孩可能会考上大学,就到乡里贷了两千多块钱的款。贷款以后从那曲地区,或者搭摩托车,或者搭手扶拖拉机,把这个货运回来,但是这些货的利润可能只有一两毛钱,他就把这个利润攒起来,用在小孩的学习方面和家庭的补给。
按照当地的有关政策,旦增从小学到高中的费用都是享受减免政策的,家里的负担还不是很重,为了让儿子上大学,旦增的父母一早就开始攒钱了。
旦增的妈妈措吉每天都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打酥油,酥油是藏族家庭里最普通的食物。但是这几年,旦增一家人已经很少吃上这东西了。
父亲:大多数都是要拿去卖的,自己吃的很少。
记者:为什么自己不吃,要拿去卖呢?
父亲:我想把这些东西卖出去,然后把这些东西补给给家里的必需品和小孩上学用。
记者:自己是不是舍不得吃?
父亲:是的,自己没有办法吃。我们在牧场,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就把这些酥油卖出去,换一些生活必需品,藏粑之类的东西,还有就是供孩子上学。
记者:那你们做这个东西需要多长时间?
父亲:做一次,一斤鲜酥油,也不贵,就是咱们说的十几二十块钱。
等待了将近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见到了次仁旦增。和我们想象中不同,藏族学生旦增的穿着打扮和内地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他告诉我们,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外面打零工,这种穿着比较简单方便。
但是回到家后,旦增马上换上了一套传统的藏装。
记者:这个衣服是不是你们家最好的一件衣服?是最珍贵的?
旦增:是。
记者:怎么珍贵了?
旦增:价钱很高。
记者:为什么要给他换上这身衣服?
旦增:就是我考上大学,他们非常高兴。所以要庆祝,就是庆祝的时候穿 上。
记者:就是庆祝的时候穿的?
旦增:是的。
记者:平时爸爸舍得穿吗?
旦增:不舍得穿。
我们这才知道,由于旦增考上了大学,亲戚朋友们和乡亲们将举行一个为期三天的庆祝会,而今天,正好是庆祝会的第一天。
庆祝会上,我们发现,旦增并没有穿着爸爸那身珍贵的藏服,而是换上了自己的一套普通藏服,他悄悄告诉我们,他实在是舍不得穿那身衣服。
在这场庆祝会,旦增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和明星,亲戚朋友和乡亲们把最真挚的祝福都献给了他。
在今年的高考中,旦增获得了那曲地区理科第七名,并被西安民族学院录取。暑假期间,他除了在外面打些零工,还会帮家里干一些农活儿。在那曲草原上,藏民们以牧业为生,家里饲养的牦牛越多,说明这家人越富裕。旦增的家里喂养了14头的牦牛,相比起村里其他的人,这已经是相当少的了。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