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人民日报:用心审案 播撒和谐

 

CCTV.com  2010年01月19日 16:2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去年12月26日,在靖江市东兴镇合兴村,巡回法庭休庭后,陈燕萍取下国徽。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一缕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落在身穿法袍的陈燕萍侧脸上,庄严,安详。

  法庭正在审理的是一起工伤损害赔偿,经过陈燕萍的调解,被告答应当场拿出赔偿款。“今天算是比较顺利的”,宣布休庭后的陈燕萍一边把现金拿给右手缠满绷带的原告,一边扭头笑着对旁听的记者说。

  自1996年扎根基层法庭以来,江苏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法庭副庭长陈燕萍以“让原告放心,让被告心服,让群众满意”为目标,14年累计办案3000多件,无一例错案、无一例上访、无一例投诉,被群众戏称为“三无法官”,他们说,“案子到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

  用真心贴近群众

  “多走几步,多说几句,让法律更贴近民心”

  “我要陈法官审我的案子。”

  “对不起,案件分配有专门规定,没有指派法官的先例。更何况,陈法官的案子已经排满了。”

  “别人我不晓得,我只晓得陈法官。她审,输了我也服。”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法庭,一位前来打官司的老大爷只认陈燕萍。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

  说起陈燕萍,同事们都说“不容易”:她是在靖江农村法庭干得时间最长的女法官。到法庭第一年,她骑自行车走遍辖区所有乡村,办案102件,是当年全院两位办案超百件法官之一。如今,陈燕萍年均办案200件以上。

  “2008年,陈法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变得更忙了。一个星期要处理四五起诉讼,还要接待一些群众来访,整天不停地说。她有咽喉炎,说得多了会干呕。”在陈燕萍身边当了9年书记员的王丽君说。

  “别人都心平气和了,我受点累,算什么呢?”陈燕萍说。

  在常和陈法官打交道的包利群律师看来,法庭之上的陈燕萍不但明察秋毫,而且“喜欢揽事情,办案往往比别人多走几步,多说几句。”正是这多走的几步、多说的几句,让法律更贴近民心。

  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培成介绍,在“陈燕萍工作法”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叫“出现场”。一些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比较欠缺,无法完成对自己主张事实的举证义务。基层法官需要适度深入现场,调查取证。

  陈燕萍一直坚持“现场必去,群众必访”的原则,尤其在处理邻里关系、农村房屋买卖纠纷等案件时,她总要带着原告来到现场,实地勘查。“基层的案子比较小,但矛盾并不简单,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走访,不‘坐堂问案’,这样既方便群众又能充分了解案情,通过走访群众甚至还能更加充分了解案件背后的隐情,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切入点。”陈燕萍说。

  用耐心建立信任

  “法官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要让人信服而不是屈服”

  让法律贴近民心,陈燕萍付出最多的是耐心。  

  当事人朱某在法庭上一遍遍地陈述着自己的理由。他不善言辞,口音又重,旁边的人已经感到不耐烦,有的甚至打起了瞌睡,但陈燕萍依然不动声色地听着。

  终于,朱某说完了。

  “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陈燕萍问。

  朱某回答,没有了。还没等陈燕萍开口,朱某突然出人意料地说,“陈法官,这个案子你怎么判我都服!你是第一个听我完完整整说完的人。”

  “当事人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自持,需要一个感情宣泄的过程。”回顾起这个案子,陈燕萍说,倾听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法官要付出耐心,“好了好了,晓得了晓得了”是说不得的。倾听的过程也是消气的过程,有利于建立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信任,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

  书记员王丽君说,无论办什么案子,当事人带着多大的怨气,陈法官都会给对方倒上一杯茶,并且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这种耐心与和善让每位接触过陈法官的当事人和律师都印象深刻。

  “基层的很多案子,案情并不复杂,但往往和赡养、离婚等涉及家庭关系的纠纷有关。”陈燕萍说,“在审理这些案子时,不但要做到于法有据,还要化解当事人心里的气,做到法、理、情的统一,才能排除隐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耐心都能得到理解。在陈燕萍到当事人家中了解案情,或者执行判决时,也遇到过当事人的冷言冷语,有的当事人往她身上泼水,甚至以拳脚相威胁。“我可以动用法警把他们拘起来,但我没有那么做。”陈燕萍解释,“那样虽然能让他们一时服软,但会造成更大的隐患。法官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要让人信服而不是屈服。”

  用细心释法析理

  “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审案,用百姓信服的方式化解纠纷”

  1996年,刚到基层法庭工作的陈燕萍第一次审案,用普通话和“法言法语”与当事人交流,对方回答:“你不要用京腔洋调和我说话,我听不懂。”这无疑让刚刚接触基层工作的陈燕萍挨了当头一棒。

  陈燕萍不是靖江本地人,而靖江本地有五六种方言,即使本地人也不一定全能听懂,更何况很多“法言法语”对当地群众来说过于陌生。面对这一现实陈燕萍开始考虑。

  2008年,靖江市东兴镇村民张某在郭某的个体作坊打工筛铁屑时,被飞出的铁屑击伤了左眼,造成8级伤残。张某把郭某告上法庭,但郭某以没签协议为由,拒绝赔偿。陈燕萍经过现场勘察和调查研究,认为如何让郭某明白“雇佣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老郭,你是厂子的老板,张某到你这里打工,和你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你承认吗?”陈燕萍找来郭某,平心静气和他讲。

  “什么雇主与雇员?我们又没签雇佣协议!”郭某矢口否认。

  “老郭,你这样想就不对了。打个比方,我今天喊一个三轮车夫帮我拉水泥,我们之间就是法律上的雇佣关系,跟签不签协议没关系。人家张某在你厂子里筛铁屑,是你让她干的,她在给你工作的过程中发生事故,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郭某一时无语。陈燕萍接着说,你的厂子还在开工,钱总会赚回来的;但张某的眼睛坏了,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大家乡里乡亲,你应该将心比心。

  通过这番入情入理的谈话,郭某明白了自己的法律责任。在陈燕萍主持的调解中,双方顺利达成了协议。

  “这个案子最重要的就是‘释法’。”陈燕萍说,“很多时候老百姓不是蛮不讲理,而是不了解法律。一旦法官用他们的语言把法律解释清楚,知晓了法律规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她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依归,严格公正地办好每一个案件。她身体力行,以个案的公正裁决来实现普遍的司法公正,把普遍公正寓于个案的公正裁决之中。”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评价陈燕萍。

  用爱心牢记“人民”

  “我审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

  “我审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陈燕萍说。当初,是做医生的父亲替她选择了法官的职业,父亲告诉她,医生救死扶伤,法官主持正义;一个治疗肉体的病痛,一个调整社会关系的症结,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你要牢记法官前面的‘人民’两个字。”这句话让陈燕萍铭记终生。

  “人民法官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标准。江苏靖江市法官陈燕萍扎根法庭14年,群众评价‘案子到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这种朴素的语言,就是对她的最高评价,说明她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如此评价陈燕萍。

  陈燕萍忘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家人的鼎力支持。“她是个很好的人,做法官是个成功的法官,做妻子也不错。她不容易,我也不苛求。”丈夫邵柏青非常体贴。渐渐长大的女儿也理解妈妈的辛苦,还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家里组成“合议庭”,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审理”家庭事务。陈燕萍的法官职业影响着小小的家庭,更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基层群众。

  对于比较激化的群众矛盾,单靠法官自己的努力往往难以化解,陈燕萍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合力,并调动其他人民调解组织协力解决。例如在一起拆迁纠纷中,双方签订拆迁协议后,被告拒绝腾房,并用煤气罐相威胁。陈燕萍经走访后得知,这一家四口中三位残疾、一位没有工作,她几番奔走,与党委、政府沟通,为该住户办了低保,当兵致残的儿子还得到了转业安置。

  “当我看到一对闹离婚的夫妻吵着进来,笑着出去;当一个案子村里所有人都调解不了,我能调解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陈燕萍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天下无讼’。”

责编:张仁和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