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视频]60年记忆:漫漫求知路

CCTV.com  2009年09月24日 16:2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进入[中国新闻]>>

专题:中文国际频道特别节目《六十年记忆》

  

    央视网消息(中国新闻):主持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9月7日至30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午间·媒体》,联合搜狐网、腾讯网等网站,特别推出电视网络互动节目《六十年记忆》,今天继续播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班,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到出国留学,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而人们求知的渴望从来没有减少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让更多的人识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扫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1952年、1956年、1958年,新中国共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1951年,河北定县翟城村开展冬学(农民利用冬季农闲的时候学习),参加冬学的学员们正在认真地听课。

    ★图为1951年,青海省的两个牧童在放羊时,温习冬学教师教给他们的生字。

    ★1951年,部队文化教员祁建华研究速成识字教学法,创立一套适合部队战士学习的快速识字法。1952年,总政治部决定在全军推行“识字速成法”。

    ★1952年8月2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运动员在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1955年,辽宁省复县沙坨村的扫盲班在田地里通过实物进行扫盲教学。

    ★1956年,山西省昔阳县思乐村青年妇女阎志英学习文化后已经可以写信。

    ★1958年5月,四川郫县太平乡红星三社女社员倪怀凤在十天内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1500多个生字。图为倪怀凤(中)正在领取扫盲毕业证书。

    ★1958年,北京市宣武区椿树胡同管界内的624名文盲中有557人参加了扫盲学习。图为一个扫盲小组在练习写生字。

    ★图为1958年,吉林省延吉县东盛乡黎明农业社英成作业区77岁的崔龙珍(左)和78岁的金丙玉(右)通过长期的文化学习已经可以阅读《延边日报》。

    ★图为1958年9月,福建省福州市生活在水上的妇女在船头练习写字。解放前,福州市的水上居民中妇女100%都是文盲。解放后,她们组织了识字班,在当地小学教师的辅导下开展扫盲学习。

    ★图为1960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慕士塔格人民公社二大队的社员在小学生的帮助下在田间学习文化。

    二、1977年:恢复高考 改变人生

    1977年8月,国家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据统计,当年全国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刘学红:在恢复高考的日子里

    1977年10月21日,已经插队两年的我从大队的广播里知道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此时距离12月份考试只有50多天的时间了。我就利用工休的时间和晚上抓紧复习。1977年12月10日和11日,这是决定命运的两天。考场在密云高岭中学,离我们所在公社有十几里地。每天早上翻山越岭去考试,得走个把钟头。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学生、老师、知青、干部、农村青年什么人都有,年龄差距也特别大。

    刘学红成为当年北京市的文科状元,顺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她的高考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还作为范文登上了《人民日报》。如今她已经是中青在线的总经理了。

    ★腾讯网友tby:1977年恢复高考圆了我的大学梦

    我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接下来的几年里,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抽调返城,人生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离大学的校门越来越远。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我来说真是特大的喜讯。高考的语文题目我还记得很清楚,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抓住这个题目,我好好地抒发了十多年来盼上大学而不能如愿,如今恢复高考、圆了我的大学梦的喜悦心情和今后的雄心壮志。结果我和妻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我们把刚满一岁的小孩托给老人照看,就义无反顾地上大学去了。这位网友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准考证、成绩单和入学须知等。

    三、改革开放初期:上夜校 学技术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各地出现学习技术知识的热潮。

    ★1978年1月,北京内燃总厂出现学习技术知识的热潮,直接原因是厂里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是否增加工资挂钩。

    ★1983年6月,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前来买各种课本或参考书。时兴文凭了,许多在文革中被耽误了学业的回城知青,不得不肩挑生活和补学历两副重担。

    ★1988年6月,蛇口工业开发区的中心前停满打工者的自行车,要想在改革大潮中站住脚,就必须学习,必须使自己“增值”。

    ★1996年12月,河南驻马店,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单纯靠力气和经验已经不行了,要致富还必须有知识和智慧。

    四、九十年代:希望工程结出硕果

    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实施了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为宗旨的“希望工程”。如今希望工程已经走过了20年,目前,希望工程累计募集捐款53亿多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逾338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5444所。
★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 用爱心回报爱心

    1989年,太行山深处一个13岁的少年张胜利成了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个孩子,他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的情景。

    1987年我读小学,因为家里穷,我失学了。1989年10月17日,是我印象当中最深刻的记忆,希望工程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送来了上学的机会,还给我们颁发了就读证、衣服、书包、学习用品,而且一次性给了我二百元的生活费。当时让我代表学生发言,老师提前教给的话早就激动得忘光了,憋了半天只说了一句话:“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1997年,我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我放弃了其他选择,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河北省桃木疙瘩村,立志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现在,我是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中心小学德育副校长。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用爱心回报爱心”。几年来,我资助的大中小学生超过了300人。

    ★“大眼睛”代言希望工程
这个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女孩大家都很熟悉,她就是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张湾小学的苏明娟同学。这张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如今,苏明娟已经大学毕业成了一名银行职员。

    随着希望工程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新建成的希望小学已经和城里的小学没什么区别的了,漂亮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已经不算什么了,孩子们还有了电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了。

    五、进入新世纪:出国热 外语热 电脑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留学渐热,人们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大大增长。新东方,疯狂英语等培训机构兴起,全民兴起学外语热潮。而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人在虚拟的空间上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2000年,深圳新华书店里,有关IT类的图书专柜前总是挤满了年轻的打工者。激烈的竞争需要更多的知识。

    ★2001年12月20日,是托福考试在南京报名的第一天,早上五点南京大学托福考试报名处前就排起了长队,一天就有2000多人报名。

    ★2006年11月22日,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田径场上,5000多只手臂一起挥动,5000多个喉咙一起呐喊。跟李阳一起学疯狂英语绝对是一种时尚。

    主持人:今天的《60年记忆》就是这些片断,对于新中国60年的成长历程,如果您也有切身感受,可以登陆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站,给我们留言,您的留言可能会在《中国新闻—午间·媒体》里播出。期待您的参与。

>>海量资讯,请点击“首席视频”

    相关链接:

责编:刘一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